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95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州旅游资源录.docx

福州旅游资源录

  福州,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濒临大海。

  福州为沿海平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9.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雨量1342.5毫米。

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州市实行市带县,辖3个城区(鼓楼、台江、仓山)、1个郊区和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辖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等8个县(市)。

全市土地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62.2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37.52万人。

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少数民族。

  福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秦统一中国后,在福州设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城。

唐代,因州城西北有座“福山”而命名福州。

古人以东为左,福州濒临东海,史称“左海”。

城内自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起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

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独领风姿,因而别号“三山”。

民国35年(1946年),福州正式设市。

1949年以后,福州一直是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1984年,福州市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8年,福州市连同所辖县市划入东南沿海开放区。

  福州东临大海,北倚群山,海岸线长1137公里,境内有山、岩、洞、湖、寺、庙、祠、塔等风光名胜100多处,旅游景观独具特色。

东郊的鼓山早在晋朝就被誉为“全闽二绝”,名山古刹,洞幽岩奇,山中遍布摩崖石刻。

市区西北部的西湖公园,碧水青天,曲桥回廊,杨柳依依,繁花似锦。

于山、乌山及连江青芝山、福清石竹山、永泰方广岩、长乐下沙海滨浴场、平潭龙王头海滨浴场、闽侯十八重溪等,各呈风姿。

福州还是我国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至宝”的李阳冰乌石山摩崖石刻,且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马尾昭忠祠、罗星塔、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闽侯雪峰寺、福清黄蘖山万福寺等在东南亚、日本等地都享有盛名。

福州温泉早已著称于世,市内温泉带有5平方公里,水温高,水质好,含有碳、钠、钾、氯、氟、氡及微量元素钼、钛、镓等,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均有疗效。

福州人杰地灵,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名相李纲,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严复、林纾,辛亥英烈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都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业绩。

  汉建初八年(75年),福州就有与国外海上交通的记载。

从80年代以来,福州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

福州机场每周有飞往国内20多个主要城市和香港、新加坡、古晋(马来西亚)的航班100多个,其中飞往香港的就有21班。

此外,每天还有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昌、鹰潭、厦门等地的旅客列车和开往深圳、拱北、广州、温州及省内各地的长途班车;除开往上海、普陀山等地的客轮外,还开通往返香港的海上客运航线。

  1994年,接待境外旅游者12.97万人次,43.82万人天,平均停留3.38天,其中外国人5.28万人次,17.64万人天,平均停留3.34天;华侨0.3万人次,1.35万人天,平均停留4.45天;港澳同胞2.57万人次,9.27万人天,平均停留3.61天;台湾同胞4.82万人次,15.56万人天,平均停留3.23天。

  

  

 表1-5

  1990~1995年福州市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一览表

单位:

人次、万美元

年 份

接待人数

其    中

外汇收入

外国人

华 侨

港澳同胞

台湾同胞

1990

178984

27823

2549

28883

119729

2998.9

1991

148135

34656

3366

29958

80155

3130

1992

174414

46273

4547

32654

90940

3983.4

1993

162741

48717

3601

29330

81093

4950.1

1994

129680

52800

3030

25664

48186

 

1995

127669

50381

4549

25566

47173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鼓山-于山-乌山-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福州森林公园-江心公园-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开元寺-林则徐祠堂-西禅寺-金山寺-罗星公园-琉球墓园和琉球馆-十八重溪-雪峰寺-下沙旅游度假村-郑和史迹陈列馆-石竹山-瑞岩山-黄蘖山-青芝山-马祖岛-方广岩-姬岩—青云山-海坛-白岩山-碧岩。

  

(一)鼓 山

  在福州东郊,闽江北岸,距市区8.2公里,方圆1890公顷,由屴崱峰、白云峰、狮子峰、香炉峰、钵盂峰等组成,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游览胜地。

山巅有巨石如鼓,据说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以此得名。

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鼓山、鼓岭、鳝溪、磨溪,面积48平方公里)。

  唐建中时(780~783年),山中建有华严寺,后废。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又在山中填潭建寺,就是后来福州著名的五大禅寺之一,被誉为“闽刹之冠”的涌泉寺。

全山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共有风景名胜160多处。

  涌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初建时称国师馆。

乾化五年(915年),改名“白云峰涌泉禅院”,以寺有泉水上涌而名。

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寺。

该寺曾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次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几次扩建,现基本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物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学戒堂、圣箭堂、藏经殿、香积厨、石卷桥以及回龙阁、岁寒寮、弥陀阁等,占地25亩。

这些建筑物巧妙地分布在山泉古树、层峦叠障之中,给人以“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感。

寺中除宋代千佛陶塔、海底木供案、古版佛经等3件国宝外,还有金刚般若钟、圣箭堂铁树等景致。

  宋代千佛陶塔,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在福州南台岛龙瑞寺,1972年移到涌泉寺天王殿前。

塔为紫铜色,仿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全高6.83米,座径1.2米,自下而上逐层缩小。

塔壁共贴塑佛像1078尊,还有其它动物花木图案。

塔有一对,左名“庄严劫千佛宝塔”,右名“贤劫千佛宝塔”。

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国内罕见。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核心。

殿中的三尊释迦牟尼像身披唐代服装,慈眉善目,细腻传神,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作品。

还有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天真可爱,是清末福州铜雕艺术家的杰作。

海底木供案,安放在大雄宝殿背向的铁铸三圣佛像前,制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厚重乌亮,刀砍不进,火灸不损。

  大雄宝殿东南侧的藏经殿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

殿内藏有佛教经书9000部、计27900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颁藏经,明朝《南藏》、《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本《续藏》,御笔《药师经》等善本、珍本经书,还有印度、缅甸的贝叶经7册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650册。

殿内保存着经文佛像等雕版近万块。

鼓山因此被弘一法师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金刚般若钟,约重2吨,铸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钟面镌刻有佛号和整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6372字。

  圣箭堂又称方丈室。

堂内有铁树3株,据说,左右两株雌树分别由开山祖师神晏和闽王王审知所种,年年开花。

雌花似许多小叶组成的黄色大绒球,雄花像小狐尾,都很奇特美观。

  涌泉寺东有灵源洞、喝水岩、忘归石、听水斋、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甘露松等25景。

灵源洞,峭崖邃壑,古木参天,清奇幽绝。

入口处为一座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四字,傍崖而下有石磴60多级,两旁石壁,中裂一涧,广约3米,深约10米,因似石洞,故名灵源洞。

喝水岩,相传五代后梁时,开山僧神晏在此讲经说法,嫌水声喧哗,大喝一声,水因此逆流改道东涧(龙头泉)下山。

忘归石,宋庆历五年(1045年),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任福州知州,常登鼓山游览,有一次日暮忘返,遂书“忘归石”三字,现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上,字径约40厘米,为鼓山重要摩崖题刻。

鼓山有宋以来摩崖题刻400余处,一半集中在灵源洞,正、行、草、隶、篆诸体俱备,其中以蔡襄、李纲、朱熹、张元干、郭沫若等人的较为著名。

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听水斋,在喝水岩对壁,为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罢官家居时所建。

斋形如船,俗称船屋,柱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为陈宝琛手笔。

水云亭,据说朱熹曾在此讲学,又称“朱子亭”;因在鼓山凤尾坂上,亦称“凤尾亭”。

亭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重建,1972年改建。

亭以朱熹“天风海涛”四字为楣,正面石壁有青石雕刻的朱熹像,左侧刻着他的51字座右铭。

  寺南有回龙阁、放生池、兰花圃、罗汉台、香炉峰等52景。

回龙阁,原为澄心亭,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木构,易名回龙阁,上祀关羽。

民国24年(1935年),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造型美观。

阁临放生池,凭栏观鱼,可见游鱼无数,色彩斑斓。

1961年,朱德登临鼓山,抵回龙阁时,见树上有寄生兰花,说鼓山兰花在此树上。

寺僧不信,上树寻找,果然采下一大束兰花。

后经繁殖扩充,遂成兰花圃,有朱德手书“兰花圃”匾额。

  寺西最出名的有达摩洞,洞宽16米,深7米,前有石壁,高4米,宽7米,雕凿一尊高约2米的达摩佛像面壁而坐。

洞外苍松覆荫,曲径通幽,巉岩林立,岩上分别镌刻着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乘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艇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等十八景的名称,因此达摩洞又称达摩十八洞。

  寺北有屴崱峰、石鼓、白云峰、白云洞、海音洞等45景。

屴崱峰,又名大顶峰、绝顶峰,海拔969米,为鼓山最高峰。

前人以“东临大海三山小,北望中原五岳低”之句,赞其高峻。

山顶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鼓山铭》,还刻有朱熹所书“天风海涛”四字,来源于当时赵汝愚的游鼓山诗: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峰上有建于宋淳熙年间的海天一览亭。

另有一石,南面镌“振衣”,北面镌“鼓顶”。

白云峰,又名小顶峰,有巨石如鼓,鼓山因此得名。

附近平地涌泉,清甘无比,俗称“神泉”。

白云洞,距涌泉寺7公里,洞深约5米,宽16米。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悟空雇工开路,堵洞为佛堂、僧舍,因朝暮云雾弥漫,故名。

附近有“白云洞天”、“佛窟仙台”、“沧海松涛”等摩崖题刻。

海音洞,深不可测,在此可听到海潮声。

  从山麓到涌泉寺,有登山石板路,长3.5公里,石蹬达2145级。

沿途青松夹道,幽涧流泉,原来每隔一里设一小亭。

现仰止亭已废,进山为东际桥,桥上有东际亭,过亭就开始登山。

然后由下而上依次为石门亭(听涛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和更衣亭。

一路上有“乘云”、“仰涛”、“尚远”、“天风吹梦”、“宜勉力”、“欲罢不能”、“一壑风烟”、“心路须平”等石刻,还有文天祥所书“忠孝廉节”、孙传芳所书“霖雨苍生”和一笔写就的“寿”、“龙”、“虎”等。

1954年,修建长8.5公里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寺前。

1992年,还修建山脚至半山达摩十八景的旅游登山索道,上山游览更为方便。

  鼓岭,在鼓山北面,为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柳杉王公园、牛头寨、琵琶岩、浴风池、老鸦石等。

柳杉王公园在鼓岭宜夏村,是福州海拔最高的公园,其中的柳杉王是两株柳树合抱共生,高30米,胸围约10米,冠幅荫蔽约200平方米。

园内还有挹翠亭等建筑。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个美国牧师到鼓岭避暑,以后外国人接踵而至,陆续建起别墅、休养所、教会医院、俱乐部、运动场、游泳池等。

1988年,在此建鼓岭避暑山庄。

  鳝溪,在鼓岭山麓的峡谷中,因传古时溪中有恶鳝作祟,故名。

溪流在两峰相夹间激泻奔注,蜿折而下,形成落差。

溪涧怪石嶙峋,低缓处溪面宽阔,瀑流湍急处则水声哗哗,数步之内,语不闻声。

沿溪有不少奇岩幽洞,还有许多深渊碧潭,如观音潭、鳝鱼潭等,可游泳戏水。

溪旁多处残壁断墙,是昔时水碓磨坊的遗址。

相传汉初鳝鱼潭中有长达3丈的鳝鱼精,作祟害人,乡民不堪其苦。

闽越王郢的第三子白马三郎决心为民除害,正月十五日偕部将柳元帅前往溪边,与巨鳝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巨鳝,自己也力竭捐躯,柳亦自杀殉职。

乡民遂在鳝溪下游建广应庙祀之。

每年正月十五乡间都要举行迎神仪式。

唐代,三郎被奏封为龙骧侯,五代时封为弘润王,宋代封为冲广应王、孚佑王,并改建白马王庙,按宫殿式结构建筑。

庙宇占地3000多平方米,今改为小学校舍,传说庙中原有鳝鱼头骨,后被外国人窃去,今仅留青石雕刻的鳝鱼头一颗。

古时还尊白马三郎为“司雨之神”,历朝每逢大旱年头,地方官员往往到此祈雨。

溪涧中的岩石上还留有宋代的祈雨题刻和明代平息水争的立约题刻。

  涌泉古刹香火鼎盛,灵源深处环境幽雅,上鼓山的游客一定会到这里看陶塔、铁树,观赏摩崖题刻。

  从市区茶亭公园到涌泉寺前,整日都有专线旅游班车,茶亭公园发车的郊区7路、36路、37路、40路公交车在鼓山脚下的廨院都有停靠站。

  

(二)于 山

  在福州市中心五一广场北面,形如巨鳌,是福州城内三山之一,最高海拔52.2米,面积11.9公顷。

相传战国时代于越族居此,故名;另传汉代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修道炼丹,故又名九仙山;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引《闽中记》云“越王九日燕集兹山,故又曰‘九日山’”。

  山上多名胜古迹。

1963年,辟出4.5公顷为文化游览区,修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画院等,成为福州市区主要游览胜地之一。

主要景点有白塔、白塔寺、戚公祠、大殿、九仙观、鳌峰顶等。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报答父母及兄长养育之恩而建于唐天祐元年(904年)。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原塔被雷火焚毁,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高41米,七层八角,外砖内木,饰以白灰,俗称白塔。

1957年,进行大规模重修,保持明朝的建筑风格。

白塔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全城最高建筑物,和乌山的乌塔一起,成为榕城的象征。

  白塔寺,唐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建。

该寺原以塔为中心,明嘉靖年间,倭寇围城,全部被毁。

现存寺庙是清道光及光绪年间重建,殿堂都在塔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殿和法雨堂三大殿,左右分列禅堂、僧寮、客厅等。

法雨堂因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得名。

清同治五年(1866年),曾为近代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读书处,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和抗日名将邓世昌等人在此学习过。

  戚公祠,在白塔东。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兵6000人支援福建抗倭,连打三个大胜仗。

榕城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即在台旁建祠。

现祠是民国7年(1918年)重建的,内祀戚继光戎装塑像,陈列战袍甲片、行军干粮光饼和征东饼及纪功碑残石等。

民国25年(1936年),郁达夫谒祠,作《满江红》词,赞戚继光“拔剑光寒倭寇胆”,并祈“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由祠厅右折进入花墙,榕寿岩旁是补山精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此召开会议,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在于山中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原为文武官员节日朝拜之处,清乾隆二年(1737年)起改祀观音,故名。

后殿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述观音由男变女的故事。

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978年重修,现为福州博物馆。

  九仙观,俗称天君殿,在于山东部。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下诏营建。

政和五年(1115年),又经郡守黄裳扩建。

民国11年(1922年),遭火焚后很快修复。

初名天宁万寿观,后改名报恩广孝寺,元朝时改为九仙观,以祀何氏九兄弟。

现分三殿,前殿前有四层四角石塔。

第三殿即九仙阁,是一座结构雄伟的双层楼阁,因在九仙像前祀玉皇大帝,故又叫玉皇阁。

阁前龙凤青石柱为清代名匠作品。

九仙观现为福州图书馆。

  九仙观内陈列19面古碑,形成碑廊。

其中有宋蔡襄撰《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张经书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代林则徐撰《刘家镇墓志铭》和严复书撰《修严氏宗祠碑记》,还有记叙传教历史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

  鳌峰顶,因于山形如巨鳌,此为全山最高峰,故名;又称九日台。

传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状元陈诚之年轻时常登此读书,故又称状元峰。

上有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旧时峰顶有状元亭,久已废圯。

解放后改建为暸望塔,可俯瞰榕城胜景。

现峰顶建有九日台音乐厅。

  26路公共汽车经过于山。

  (三)乌 山

  又叫乌石山,在福州市中心,面积约25公顷,最高的香炉峰海拔86.2米。

相传汉朝何氏九兄弟重九登高,引弓落鸟于此,故又名“九日山”。

唐时辟为游览胜地,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

宋熙宁元年(1068年),福州郡守程师孟认为,乌山胜景可媲美道家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又称之为“道山”。

  乌山旧有36奇景。

1980年,辟出约11公顷为游览地,主要景点有黎公亭、道山亭、先薯亭、天章台、般若台、摩崖造像和唐以来的摩崖题刻200余处。

  经乌山东南麓的“乌山风景区”门坊拾级登山,便到神光寺遗址天香台。

过天香台至黎公岩,上书“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

黎公指抗倭名将黎鹏举。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黎任指挥佥事武官时,率水师在马尾罗星塔等处与江中倭寇血战,八战皆捷,驱逐倭寇,保卫福州城。

  过天台桥到道山亭。

原亭为宋郡守程师孟于熙宁三年(1070年)所建,并邀其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文中记述乌山风景和福州风貌,使道山亭名闻遐迩。

现存六角亭是1955年重建。

道山亭西长方形的黎公亭,是1957年为纪念黎鹏举而建。

  天章台,也在道山亭西。

台为山脊上的天然大石坪,下临绝壁,视野广阔,可容数十人,是观星赏月的好地方。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诗人萨都剌在乌石山避暑,到此饮酒赏月,作《天章台上晚酌》:

“晚凉上乌石,置酒天章台。

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

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

白露洒仙掌,银河泻金杯。

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

  由道山亭往东,有玉皇阁、吕祖庙、弥陀寺、三宝殿、朱子祠、天君殿等建筑,其中吕祖庙香火最旺。

  黎公亭西的般若台,建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相传有僧持般若经于此阅读,爱不释手,故名。

今台已废,尚存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在台建成时所作的《般若台铭》。

台铭石刻高5米,宽2米。

全文共24字,为小篆,字径约0.5米,字体遒正,气势磅礴,是福州最古老最珍贵的石刻,被清人周亮工誉为“人间至宝”。

此铭与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缙云的《城隍庙记》、处州的《射驿记》共称“天下四绝”。

曾被毁,后依原刻本重刻,完好如初。

乌石山摩崖刻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般若台西行为先薯亭,园形。

1957年,为纪念引进蕃薯种的华侨陈振龙父子和推广蕃薯种植的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

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时,发现蕃薯清甜可口,可作粮食,遂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设法带回薯种。

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遍及全省全国,并经朝鲜传入日本。

  摩崖造像,在乌山南坡,依岩凿就。

三佛并列,各自端坐宝莲座。

中坐者高1.25米,螺髻,敞胸,双手平叠置于身前,脸庞丰腴,衣褶流畅,具唐代风格。

三佛均雕有背光,毫光四射,因岩石风化,颈以上面目已难辨认。

山东南坡有一尊造像,高0.52米,束发披衣,盘坐露足,似为宋元之作。

  乌山之麓有崇妙保圣坚牢塔,与白塔遥遥相对。

因年代久远,外表略呈黑色,俗称“乌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这里原建有无垢净光塔,后毁于战火。

闽永隆三年(941年),闽王王延曦为祈福又在此地建塔,原拟建九层,闽亡,实建七层。

明清以来,数度重修,仍保持着五代的建筑风格。

塔为八角形,花岗石建造,高35米,造型古朴大方。

塔内有曲尺形的阶梯通道,便于上下。

每层塔身外有回廊,周环栏板。

第四层塔壁嵌有楷书的塔名碑,第五层有建塔的“塔记”,第七层有“祈福题名”碑,是研究五代时期闽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到乌山可乘1路、20路、26路公共汽车。

  (四)西湖公园

  在福州市区西北部。

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始建福州子城时,引水注此,灌溉农田,因在子城之西,故名西湖。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称帝,在湖滨建“水晶宫”和亭台楼榭,湖中置楼船,西湖遂成小王朝的御花园。

宋代,西湖是福州著名游览胜地。

辛弃疾作词赞道: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后来几经淤塞和疏浚,范围日渐缩小。

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忧回籍,向闽浙总督建议疏浚西湖,集资为湖岸砌石,保存400多亩湖区。

民国3年(1914年),正式辟为公园,对市民开放,但可供游览的陆地仅有荷亭、开化屿和谢坪屿,面积不到4公顷。

解放后,经修葺扩建,特别是1985年的大规模整治,西湖作为福建最大的园林,占有湖面400多亩,陆地200多亩。

  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以柳堤与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联,主要景点和游乐场所有开化寺、宛在堂、荷亭、桂斋和儿童乐园、盆景园、茶艺馆、博物馆等。

  开化寺,在开化屿(又名小孤山)中央,据传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

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是钟鼓楼,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

后大殿圮,改建为供佛亭。

今寺改作花卉盆景展览,设有花圃、温室等,每年秋季都展出数万盆菊花,还经常举办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展览。

  宛在堂,在开化寺东北隅。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取己诗“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建宛在堂,设诗龛,祀闽中十大诗人。

现有建筑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富翁刘家镇所建,面阔三间,三面环廊。

林则徐重浚西湖时,曾借宛在堂作办公场所。

宛在堂历来是闽中诗人聚会的场所,严复、林纾、陈衍等都曾来此吟咏。

  窑角屿上的福建省博物馆是介绍本省自然资源、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性博物馆。

以主楼为中心,周围环抱4座单层展览厅,分称中央、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馆,可供展览的面积有6000平方米。

东南馆内设有茶艺馆。

  博物馆正前方矗立着为纪念林则徐诞生200周年而作的林则徐铜像,高5米,宽3米,重约4.5吨,林身着披风,巍然屹立。

铜像基座用混凝土浇筑,黑色花岗岩贴面,建在210平方米的平台上,台周有四级踏步。

台与座共高3.6米,座面嵌有“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的铜版铸字。

  儿童乐园在谢坪屿,内有电动飞行器、碰碰车、过山车、旱冰场等游乐设施。

  荷亭与桂斋,均在西湖西岸大梦山麓。

荷亭旧时三面临湖,“荷亭晚唱”为宋时西湖八景之一,现存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

清道光九年(1829年),林则徐完成疏浚西湖工程后,在荷亭北面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撰写《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勒碑祠侧,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号“桂斋”。

道光三十年(185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