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39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提纲: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

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科书的特色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4)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本册教材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

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探究性原则

突出学习方法,注重拓展空间。

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主导目标,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是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通过典型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观点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满足课标的最低要求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教材内容与《地理课程标准》对应分析如下:

 

(一)疆域与人口

教材

课程标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位置优越

国土辽阔

34个省级行政区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东多西少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56个民族

民族的分布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教材

课程标准

一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东西干湿的差异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众多的河湖

黄河的治理

长江的开发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与我们

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水资源

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

(三)经济与文化

教材

课程标准

一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转变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空间分布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经济发展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特色的内容采用分散的办法,渗透在整个八年级教材中。

例如,地形与民俗,降水对建筑、饮食的影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风情与旅游业的发展等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教育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育要落实素质教育,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

教材的选材注意从以下几个视角考虑:

A、世界的视角——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

例如,教材首先从主体(中国)出发,分析其位置和疆域、人口和民族等特色(第一章);最后从客体(世界)入手,分析当代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九章)。

这样,一方面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自然衔接;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材有一个比较高的立意。

B、国情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评价,了解优势和劣势所在。

C、资源与环境教育的视角——强调在对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的同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行动。

4、教科书的特色

(1)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

基于问题的思路:

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目(框题)

叙述式

课文

活动式课文

人口

东多西少

人口

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及其成因

黄河的

治理

中游,

地上河

1、认识黄河忧患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2、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与对策

(2)在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

 

(3)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

(5)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的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地理位置可从半球、纬度、海陆位置三个方面说明,并需落实到地图和地球仪上。

地理位置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和海陆位置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至于为什么优越,可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说明。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重点内容: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学会在地图上查阅邻国及其濒临的海洋

学会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

逻辑联系:

位置(纬度和海陆)领土面积行政区域

学习方式:

阅读分析;(做游戏)

地理位置:

(1)特征:

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等

(2)优越性:

气候、农业、交通等

国土辽阔:

领土四至(季节差异)、陆疆和海疆(资源丰富)、邻国(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

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可做填图游戏。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重点内容:

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国情和人口国策(国情教育)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

逻辑联系:

人口增长快(计划生育)

人口东多西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学习方法:

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度;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做学术推理)

例如:

(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读图说明晚婚晚育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意义

(2)读图比较我国西北、东南人口分布的差异

(3)针对“促进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利弊”展开讨论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重点内容:

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国情教育)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读图说明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

逻辑联系: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学习方法:

欣赏感受;(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景观图片——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分布图——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促进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重点在地形、地势特征,避免记忆大量地形名称及分布。

可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地形(势)作简单评价。

说明一,大致了解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有利于判断某地区属哪一阶梯;说明二,了解各阶梯主要地形类型,可了解主要地形区分布)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资料包括气温降水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直方图、示意图(如季风)等

(2)对气候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3)气候特征包括复杂多样(分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个干湿地区、5种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亚热、温带三种类型)

(4)影响气候因素可结合上述特征学习;气候特征评价可与同纬度地区比较。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A、主要河流可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及内流河。

B、长江、黄河概况包括源流概况,人地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能、航运、洪水等;黄河水能、泥沙及地上河等。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重点内容:

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

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逻辑联系:

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

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

——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类型齐全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地势分布特征

(1)东高西低

(2)三级阶梯界线

——地形类型的比例特点

(1)山区面积广大(60%)

(2)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重点内容:

了解我国南北气候差异

了解我国东西干湿差异

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逻辑联系:

气温(南北差异)+降水(东西差异)——气候复杂多样

学习方法:

探究——用分布图和气候图实证分析与推测

例1、冬季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温度带的划分(气温差异+农业生产实际)

例2、植被和民居景观(反映干湿地区的分布)

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干湿地区划分(降水与蒸发的匹配)

例3、季风气候

(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特点

(2)读冬季风风向,了解季风的成因

(3)读图认识季风区分布范围及其影响

例4、气候复杂多样

综合分析气温和降水要素

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重点内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防灾减灾措施

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对策

逻辑联系:

河湖概况

水文特征——黄河(水害治理)

长江(资源利用)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体验式地学习(提供问题解决情境)

(1)河湖概况

内流河和外流河及其分布

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汛期、结冰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课标解读举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包括:

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利用土地比重大等。

突出耕地特点及利用保护,可结合实例,尤其是当地实际情况。

资料如: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图表、一些具体事例等。

第一节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重点内容:

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举例说明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国情教育)

逻辑联系:

自然资源(种类和作用)——资源节约和保护——我国资源国情

学习方式:

读图讨论;运用数据资料比较,得出结论;

例1、图3.1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例2、图3.3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意义

例3、以国土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径流量、森林面积等为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重量丰富,人均不足,一方面要重视节约和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资源供给(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渠道)

第二节土地资源

重点内容:

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

树立合理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逻辑联系:

学习方式:

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

例如:

读图分析

人均耕地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比例构成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

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在季风区)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阅读漫画图3.15,讨论城市化、生态破坏、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水资源

与第二节是姊妹篇

重点内容:

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贫水国

联系气候和河流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工程措施)

逻辑联系;有限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节水、保护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学习方法:

归纳、推理;实地考察(节水保水意识和行动)

(1)水资源是有限的与水危机(读图3.16,设立水日的意义)

(世界各届水日与主题见附件)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现象:

南丰北少;夏秋多,春冬少

成因:

降水和河流分布状况

对策:

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分布指耕、林、牧、渔业的主要分布区,由此归纳农业的地区差异(东西部、南北部的差异),并简析自然原因。

(资料包括地图、文字等。

)联系实际指联系当地或其他地区,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对比说明农业的地区差异。

所举实例可抓住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

如从地形角度;从热量角度等。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重点内容:

了解铁路线命名方法,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运用地图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其特点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的依据

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学会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逻辑联系:

通论(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面和线(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铁路、公路干线)

点(交通枢纽及其重要作用)

应用(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方法:

读图练习;案例分析

例1、四大米市

(1)四大米市的位置分布(长江流域)

(2)米的源地(气候和生产力)

(3)米的售出(市场消费群体)

(4)运输条件(大宗物流,当时的生产力)

例2、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促进五岭县经济发展

(1)五岭县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制约五岭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解决瓶颈1:

交通建设

(4)解决瓶颈2:

项目投资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重点内容: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地区分布特征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措施

举例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逻辑联系:

农业与生产生活——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地区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的成因(以南北差异为例)

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生物)

例如: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对比(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业部门)

(2)南北对比(耕地类型、熟制、主要农作物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3)山地农业(垂直差异、立体种植)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重点内容: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区

运用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举例说明我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

逻辑联系:

什么是工业——工业的空间分布——高新技术产业

学习方式:

运用数据、资料,结合读图分析总结;案例分析

例如:

工业的空间分布

(1)由点到面的呈现方式

面:

图4.26分布大势

点:

图4.27辽中南地区,图4.28沪宁杭地区

(2)综合分析地理事物:

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过去、现在、未来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件:

94年——09年世界水日与主题

1994年:

关心水资源人人有责(caringforourwaterresourcesiseveryone'sbusiness)

  1995年:

妇女和水(womenandwater)

  1996年:

为干渴的城市供水(waterforthirstycities)

  1997年:

水的短缺(waterscarce)

  1998年:

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groundwater--invisibleresource)

  1999年:

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everyonelivesdownstream)

  2000年:

卫生用水(waterandhealth)

  2001年:

21世纪的水(waterforthe21stcentury)

  2002年:

水与发展(waterfordevelopment)

  2003年:

水——人类的未来(waterforthefuture)

  2004年:

水与灾害(wateranddisasters)

  2005年:

生命之水(waterforlife)

  2006年:

水与文化(waterandculture)

  2007年:

应对水短缺(copingwithwaterscarcity)

  2008年:

涉水卫生(watersanitation)

  2009年:

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