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73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

导论

学习要点: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涵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1)具有独立性,不为其他组织所控制和左右,能够独立地制定、实施自己的对外经济政治政策,自主地开展对外经济政治交往活动。

(2)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拥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物质手段。

(3)是一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4)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发生跨国行为。

二、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涵义

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2、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

(1)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国家利益是判定一国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尺度。

(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和变化的动因。

3、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

(1)主权标准,即国家维护和发展主权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与合理的。

(2)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统一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增进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的国家利益是正当与合理的。

(3)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益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发展国家利益时,不能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进步利益,妨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互利标准。

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尊重他国利益,实现互利。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涵义

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

2、综合国力的战略价值

(1)它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

(2)综合国力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

(3)综合国力也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重点与难点: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主体、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三个重要的概念。

2、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及综合国力的战略价值。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学习要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世界经济是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世界经济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一个由各个国家、各区域性经济集团、各企业单位、各商业与金融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统一体。

1、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对立、并存

受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在经济体系对立并存。

隔绝于世界经济整体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带来负面的影响。

(2)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建立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二战后,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建立起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缔结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政策。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则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

(5)通过向西方国家提供“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来保证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一方面,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新世界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结束,继之而来的是经济的“滞胀”,资本主义国家无不陷入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的困境之中。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的原因:

(1)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反对国际经济的旧秩序的斗争,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廉价而稳定的能源和原料来源受到了冲击。

(3)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的同时,它们的国内经济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区域集团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趋势。

美欧日三大经济中心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它们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组织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遍及世界各外角落。

其中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发展较快的经济集团之一。

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从根源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产物,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3)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客观上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必须学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趋势并行发展

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是指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1)全球化更多的是一个客观过程,表现为各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一体化多是主观意志的产物,是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

(2)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在内在机制上的结合。

(3)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经济一体化还只是处于起始阶段。

区域集团化,是指那些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

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尽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系和一定程度的合作,却同时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争夺。

区域集团化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区域集团化与政治多极化同步发展,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会产生积极的政治效应。

长远看,区域集团化是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必然之路,是实现全球一体化的漫长道路上的一步。

区域集团的发展推动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全球一体化又可以将区域集团化的成果作为更广泛、更普遍的全球制度的基础。

3、“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所谓“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新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新经济”也被称为“知识经济”。

新经济的优势:

(1)引导以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产业化,向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促使整个产业结构高级化;

(2)将实现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大大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的扩散与更新换代,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3)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利用更高效合理,大大减轻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和破坏;

(4)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大大加强了资本、生产、管理、商品、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跨国界的流动及各国、各大企业间的经贸、技术联系与合作,竞争更趋激烈。

新经济的兴起是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快速成长不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而且将对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4、各主要经济力量之间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协调

当前,综合国力的主战场是经济领域,世界经济的各主要力量争夺经济优势的竞争将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美国经济仍然占据优势。

第二,欧洲一体化富有成效。

第三,日本经济虽然持续衰退,但规模仍然可观。

第四,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第五,俄罗斯的经济潜力不可小视。

第六,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受不同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驱使,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述主要经济力量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

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各主要经济力量之间也加强了彼此协调。

协调的方式既包括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代表的各种会议、磋商和仲裁机制,也包括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举行的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贸易谈判或会晤协商制度等。

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也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

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态差别,后者是指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

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的又一重要表现。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种地位集中体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不平等关系上,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资金、技术的不足而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结果是富者愈富、贫者愈穷。

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2、环境恶化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国普遍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金融业由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

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的融通。

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市场的多变使国际金融业务的风险不断加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

金融市场的运作已脱离了物质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而独立存在,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中资本过分追逐利润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国家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金融自由化,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秩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

4、能源短缺

能源消费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整个20世纪,全世界能源的消耗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能源消耗的总和,不仅加剧了人们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担忧,而且给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球消费的主要能源仍将是不可再生能源。

发达国家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且掌握了先进的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发展中国家一面大量输出能源,一面仍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走高消耗的道路,面临的能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

重点与难点:

1、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

3、“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学习要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谓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雅尔塔体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也是在东西方冷战对抗中形成的

相对热战而言,冷战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如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挑起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冷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

(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

(2)稳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3)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需要。

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以美苏为中心,以欧洲不重点,以亚太为侧翼,辐射全球的两极格局建立起来了。

2、两极格局演变的主要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第二,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第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

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大。

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反帝、反殖和反霸的斗争进入到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

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

第四,东欧国家谋求摆脱苏联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的愿望也进一步增强。

这一时期,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从1989年8月,波兰出现了战后东欧首个资产阶级政权,到1991年12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3、两极格局崩溃的原因及世界进入格局转换新时期

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1)高强度的军事竞赛和争霸斗争,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3)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是两极格局崩溃的重要原因。

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格局转换期。

原因是:

(1)这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

(2)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并非多极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发育成熟所致。

(3)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1)当今世界政治力量结构是“一超多强”;

(2)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其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3)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在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各种文化和文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2、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是当前反对单极霸权的有力武器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惟一正确道路。

(1)在多极化世界,各大力量相互制约,力量对比大致均衡,有利于阻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世界事务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管理,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和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3)在多极制衡的世界中,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国防事务的解决,有利于改革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推动世界进步和人类共同繁荣。

3、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第一,欧盟、日本还没有成为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力量,它们继续同美国保持盟友关系并接受美国的领导和指挥。

第二,中国、俄罗斯的力量同美国比相差悬殊。

第三,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以新科技革命为基础,利用全球化为其世界垄断地位服务。

第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实力差距扩大,加之冷战结束后西方分化瓦解政策的作用,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的凝聚力下降。

三、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

(1)大国关系调整的进程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

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主要是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寻求有利于已的国际环境和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中有利地位而进行的。

第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等重大国际事件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第四,新世纪之初,大国关系的调整增加了新角色——印度。

(2)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

(1)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

(2)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协调又彼此摩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争夺,是当今大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

(3)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深受美国影响。

(4)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

2、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增大

(1)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

第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和平,世界各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导致经济因素的地位上升。

第二,此次世界政治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已往的特点,它放大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冷战的警示作用。

第四,冷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影响各国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还有主要来自于经济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2)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主要表现

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3、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1)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政治、军事因素,如军备竞赛、军事威慑,战争,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边界领土纠纷等。

冷战结束后,传统安全威胁有了新发展:

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发展。

二是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加剧,一些大国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

三是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旷日持久的激烈冲突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严重对峙。

(2)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等。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

一是跨国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转化性;四是动态性;五是协作性;六是主权性。

(3)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

恐怖主义有三基本特征:

(1)带有政治目的,否则是个人暗杀、血亲复仇之类的一般刑事犯罪;

(2)使用与战争不同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等;(3)针对无辜平民、公共设施等非军事目标。

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

(1)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惧主义的社会温床;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惧主义;

(4)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中国长期以来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针对西方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过程中的某些错误做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立场,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

(1)应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

(2)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3)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目标明确,要避免伤及无辜,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

(4)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

(5)不能借反恐推行有损地区和平与稳定,有损他国主权、安全和地区发展的政策,更不能借反恐搞霸权主义等。

重点与难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第三章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学习要点:

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意义

(1)时代主题转变的客观依据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概括的客观依据是:

第一,帝国主义固有矛盾发生变化,南北矛盾突出;

第二,尽管东西方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第三,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特点;

第四,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

第五,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

第一,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强烈;

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三,国际局势在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

第四,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五,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3)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对时代脉搏的正确认识;

第二,为我们确立和继续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出发点;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1)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当代战争问题的主要特点: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间没有爆发战争,世界大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