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02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docx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1扼要解释下列术语.

(1)有机化合物

(2)键能、键的离解能(3)键长(4)极性键(5)σ键

(6)π键(7)活性中间体(8)亲电试剂(9)亲核试剂(10)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12)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热力学控制反应

答:

(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2)键能:

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

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

(3)键长:

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σ键:

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π键:

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活性中间体:

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等。

(8)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亲核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Lewis碱:

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

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12)诱导效应:

由极性键的诱导作用而产生的沿其价键链传递的电子对偏移(非极性键变成极性键)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它可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

(13)动力学控制反应:

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利用反应快速的特点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称为动力学控制或速率控制。

(14)热力学控制反应:

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用平衡到达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称为热力学控制或平衡控制。

1-2简述处理化学键的价键法、分子轨道法和共振论。

答:

价键法要点:

价键的形成可看作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

两个原子如果都有未成键的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则可以配对,也就是原子轨道可重叠形成共价键;重叠部分越大,所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因此要尽可能地使原子轨道让某一方向互相接近,以达到最大的重叠(共价键的方向性);一个原子的未成到电子如果已经配对,它就不能再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共价键的饱和性);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进行杂化,组成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这样可使成键能力更强,体系能量降低,成键后可达到最稳定的分子状态。

分子轨道法要点:

分子中的原子以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分子轨道,分子中的电子分布在分子轨道中,分子轨道可以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得到;分子轨道的数目与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数目相等;每个分子轨道有一定的能量,每个分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即同样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共振论要点:

电子离域体系的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一个经典结构表示清楚,而需用几个可能的原子核位置不变、只有电子对排布变化的经典结构表示(即共振结构或极限结构),实际分子、离子或自由基是共振杂化体;每个共振结构都不能代表共振杂化体,共振结构不是实际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仅仅是理论上或纸面上的结构;一个电子离域体系写出的共振结构数目越多,则这个体系越稳定;每个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不是均等的,越稳定的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越大,相同的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相等;共振杂化体的能量低于任何一个共振结构的能量。

1-3写出下列化合物短线构造式。

如有孤对电子对,请用黑点标明。

1-4杂化对键的稳定有何影响?

按能量递增的顺序排列s,p,sp1,sp2,sp3轨道。

并画出这些轨道的形状。

答:

杂化可使其轨道重叠更好,即成键能力更强,同时,提供更大键角,由此减少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使体系能量降低,成键后可达到最稳定的分子状态。

原子轨道中s特征越多,能量越低。

因此,能量递增次序为:

s→sp1→sp2→sp3→p。

spspsp2sp3

1-5判断下列画线原子的杂货状态

(1)sp2,

(2)sp,(3)sp,(4)sp3,(5)sp,(6)sp。

1-6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分子中含有极性键?

哪些是极性分子?

试以“

”标明极性分子中偶极矩方向。

答:

(2)外分子中都含有极性键。

(2)和(3)是非极性分子,其余都是极性分子。

分子中偶极矩方向见下图所示,其中绿色箭头所示的为各分子偶极矩方向。

1-7解释下列现象。

(1)CO2分子中C为sp杂化,该分子为直线型分子,两个C=O键矩相互抵消,分子偶极矩为零,是非极性分子;而SO2分子中S为sp2杂化,分子为折线型,两个S—O键矩不能抵消,是极性分子。

(2)在NH3中,三个N—H键的偶极朝向N,与电子对的作用相加;而NF3中三个N—F键的偶极朝向F,与N上的未成对电子的作用相反并有抵消的趋势。

(3)Cl和F为一同主族元素,原子共价半径是Cl比F大,而电负性是F比Cl大。

键的偶极矩等于μ=qd,q为正电荷中心或负电荷中心上的电荷量,d为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

HCl键长虽比HF的长,但F-中心上的电荷量大大于Cl-上的电荷量,总的结果导致HF的偶极矩大于HCl。

所以键长是H—Cl较长,偶极矩是H—F较大。

1-8将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指定键的键长由长到短排列并说明理由。

答:

(1)从乙烷,乙烯到乙炔,碳原子杂化态由sp3到sp2至sp,s成份提高,拉电子能力增强,虽同属于碳氢键但键长缩短。

(2)键长顺序为C—I>C—Br>C—Cl>C—F。

因为卤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I>Br>Cl>F,即其范德华半径为I>Br>Cl>F,则其原子共价半径I>Br>Cl>F。

(3)碳碳键键长为乙烷>乙烯>乙炔。

因为碳原子杂化态由sp3到sp2至sp,其共价键分别为单键、双键和叁键,碳碳原子间的作用力是乙烷<乙烯<乙炔,作用力越强,则两原子被拉得越紧,键长越短。

1-9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由强到弱排列。

(1)D>A>C>B;

(2)A>B>D>C

1-10下列物种哪些是:

(1)亲核试剂,

(2)亲电试剂,(3)既是亲核试剂又是亲电试剂?

答;

(1)亲核试剂:

Cl-,H2O,CH3OH,CH2=CH2,HCHO,CH3CN,-CH3;

(2)亲电试剂:

H+,AlCl3,Br+,Fe3+,+NO2,HCHO,CH3CN,+CH3,ZnCl2,Ag+,BF3;

(3)既是亲核试剂又是亲电试剂:

HCHO,CH3CN;

(4)两者都不是的:

CH4。

1-11按质子酸碱理论,下列化合物哪些是酸?

哪些是碱?

哪些既是酸又是碱?

答:

酸:

NH3,HS?

,HBr,H2O,NH4+,HCO3?

碱:

NH3,CN?

,HS?

,H2O,HCO3?

既是酸又是碱:

NH3,HS?

,H2O,HCO3?

1-12按Lewis酸碱理论,在下列反应中,哪个反应物为酸?

哪个反应物为碱?

答:

(1)H2O为酸,CN-为碱;

(2)BF3为酸,HCHO为碱;(3)H2O为酸,CH3NH2为碱;(4)Cu2+为酸,NH3为碱;(5)AlCl3为酸,COCl2为碱;(6)I2为酸,I-为碱。

1-13指出下列溶剂中哪些属于极性质子溶剂?

哪些属于极性非质子溶剂?

哪些属于非极性溶剂?

答:

极性质子溶剂:

(5),(6);极性非质子溶剂:

(1),(4),(7),(8);

非极性溶剂:

(2),(3)。

1-14矿物油(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饱和烃的混合物)不溶于水或乙醇中,但可以溶于正已烷。

试解释之。

答:

矿物油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则,它可溶于非极性的正已烷,而不能溶于有极性的水或乙醇(水或乙醇醇间能形成氢键,分子间的引力非常强,故矿物油分子不能克服这种氢键与乙醇或水相互渗透而溶解)。

1-15用溶剂化作用比较氯化钠在水中和在二甲亚砜中的溶解方式。

答:

氯化钠溶于水后,结构单元是水化了的Na+和Cl-,即两种离子均被质子溶剂水分子所包围;氯化钠在二甲亚砜的溶解度比水中的小,Na+和Cl-分别为非质子极性溶剂二甲亚砜分子所包围,二甲亚砜对Na+有溶剂化作用,但Cl-无法与其形成氢键,溶剂化作用很弱。

它们均存在离子偶极作用。

1-16在常温下,甲烷与碘的一取代反应不能发生,请解释原因。

答:

反应的焓变△H=(427+151)—(222+297)=为吸热反应,反应物与产物结构相似,△影响不大。

△G与△H均大于零,反应不能发生。

更主要的原因是碘代反应的活化能较大(比氯代和溴代的大),同时生成的HI又是强还原剂,因此甲烷很难直接进行碘代以制备碘代甲烷。

1-17乙醇和二甲醚,哪个焓值低?

答:

乙醇的焓值≈5C—H+C—C+C—O+O—H=5×+++=

二甲醚的焓值≈6C—H+2C—O=6×+2×=

所以,二甲醚的焓值稍低。

1-18下列物质是否含有共轭酸和共轭碱?

如有,请分别写出。

答:

(1)即有共轭酸也有共轭碱,共轭酸是CH3NH3+,共轭碱是CH3NH2-;

(2)共轭酸是CH3OH;

(3)即有共轭酸也有共轭碱,共轭酸是CH3CH2OH2+,共轭碱是CH3CH2O-;

(4)共轭酸是H2;

(5)共轭酸是CH4;

(6)共轭碱酸是CH3CH2+,共轭碱是CH2=CH-。

1-19将下列物种按碱性,由强至弱排列成序。

答:

参照书中表1-9排出,CH3CH2->H2N->HC≡C->CH3O->OH-。

1-20下列极限式中,哪个式子是错误的,为什么?

答:

(1)中C是错的,因为此式中原子核的相对位置改变了;

(2)中C是错的,因为此式中的单电子数改变了(A、B式中单电子数为1,C中为3);

(3)中C和D是错的,因为C式2个N原子外层价电子数不是8(而是6和10),D式中间N原子外层价电子数也不符合八隅体要求。

第二章分类及命名

2-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烷烃。

(1)2,2,5-三甲基已烷;

(2)3,6-二甲基-4-正丙基辛烷;(3)4-甲基-5-异丙基辛烷;

(4)2-甲基-3-乙基庚烷;(5)5-正丙基-6-异丙基十二烷;

(6)3,3-二甲基-4-乙基-5-(1,2-二甲基丙基)壬烷;(7)4-异丙基-5-正丁基癸烷;

(8)3,6,6-三甲基-4-正丙基壬烷。

2-2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不饱和烃。

(1)4-甲基-2-戊炔;

(2)2,3-二甲基-1-戊烯-4-炔;(3)1-已烯-5-炔;

(4)3-异丁基-4-己烯-1-炔;(5)3-甲基-2,4-庚二烯;(6)2,3-已二烯;

(7)2-甲基-2,4,6-辛三烯;(8)4-甲基-1-已烯-5-炔;(9)亚甲基环戊烷;

(10)2,4-二甲基-1-戊烯;(11)3-甲基-4-(2-甲基环已基)-1-丁烯。

2-3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3-甲基环戊烯;

(2)环丙基乙烯;(3)4,4-二氯-1,1-二溴螺[]庚烷;

(4)3-烯丙基环戊烯;(5)1-甲基-3-环丙基环戊烷;(6)3,5-二甲基环已烯;

(7)螺[]-1,6-癸二烯;(8)1-甲基螺[]-5-壬烯;(9)2-甲基-1-环丁基戊烷;

(10)2,2-二甲基-1-环丁基二环[2.2.2

(12)二环[4.2.0

2-4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3-甲基环己烯

(2)3,5,5-三甲基环己烯(3)二环[2.2.1

(5)二环[2.2.1

(8)螺[]-6癸烯(9)2-甲基二环[3.2.1

2-5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3,3-二甲基-2-苯基戊烷;

(2)1,3,5-三甲基-2-异丙基苯(或2,4,6-三甲基异丙苯);(3)1-苯(基)丙烯;(4)二苯(基)乙炔;(5)1-甲基蒽;(6)2-环丙基萘

(7)1,2-二苯基苯;(8)1,4-二甲基萘。

2-6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3-甲基-1-溴丁烷;

(2)2-甲基-3-氯丁烷;(3)1,1,3,3-四氟-1-氯丙烷;

(4)二氟一氯甲烷;(5)氯甲基苯(或苯甲基氯,或氯化苄,或苄基氯,或苯一氯甲烷);

(6)2-甲基-1,2-二碘丁烷;(7)(2-氯苯基)乙烯;

(8)1-溴-1-丁烯-3炔;(9)3-甲基-6-溴环已烯;(10)4-甲基-5-氯-2-戊炔。

2-7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2,4-二硝基氟苯

(2)六氯化苯(3)六溴代苯(4)氯化苄

(5)2-甲基-2,3-二碘丁烷(6)2-氯-2-丁烯(7)3-苯基-1-溴-2-丁烯

(8)叔氯丁烷(9)仲丁基溴

2-8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4-甲基-2-戊醇;

(2)3-甲氧-2-戊醇;(3)5-溴-1-已炔-3-醇;

(4)3-苯基-1,2-戊二醇;(5)1-甲基环已醇;(6)5-甲基-1,3-苯二酚;

(7)2-丁硫醇;(8)4-甲基-2-戊硫醇;(9)1-苯基-2-丙烯-1-醇;

(10)4-甲基-4’-乙基二苯甲醇;(11)4-环戊烯-1,3-二醇;

(12)4-(3,3-二甲基丁基)-6-苯基-5-已烯-3-醇(13)1,4-丁二醇。

2-9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仲丁醇

(2)2,3-二甲基-2,3-丁二醇(3)二苯甲醇(4)新戊醇

(5)1,3-丙二醇甲乙醚(6)乙硫醇(7)1-苯基-2-丙醇(8)间溴苯酚

(9)异丁醇(10)叔丁醇(11)对苯二酚(12)丙三醇(13)β,β′-二甲氧基乙醚

2-10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4-戊烯-2-酮;

(2)3-甲基-2-丁烯醛;(3)3-羟基丁醛;

(4)1,3-二苯基-2-丙烯酮;(5)3-苯基-2-丙烯醛(或β-苯基丙烯醛);

(6)4-甲基环己基甲醛;(7)3-甲酰基己二醛;

(8)3,3-二甲基-5-乙基-6-庚烯-2,4-二酮;(9)2,4-戊二酮;

(10)3-甲酰基环戊酮(3-环戊酮甲醛);(11)螺[]-5-庚酮;

(12)4-溴已醛;(13)3-甲基-2,6-萘醌。

2-11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2-12命名下列化合物。

(1)3-甲基-戊二酸单乙酯;

(2)丁酸对甲氧基苯酯;

(3)3-甲基-4-丁内酯(或β-甲基-γ-丁内酯);(4)环已基甲酸(或环已烷羧酸);

(5)N-溴代丁二酰亚胺;(6)4-硝基乙酰苯胺;(7)丙烯酰氯;

(8)2-甲基-N-苯基丙酰胺;(9)4-硝基-1,2-苯二甲酸酐;(10)戊二酸酐;

(11)3-苯(基)丙烯酰胺;(12)乙酸(正)丁酯;(13)对甲(基)苯磺酸。

2-1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2-14命名下列化合物。

(1)三乙胺;

(2)环丙胺;(3)甲基乙基环丁基胺;(4)N,N-二甲基仲丁胺;

(5)N,N-二甲基苯胺;(6)2-硝基丙烷;(7)2,4-二硝基氯苯;

(8)4-硝基-2-氯苯酚;(9)丁晴;(10)丙烯腈;(11)乙二胺;

(12)丙亚氨基环戊烷;(13)1,6-已二腈;(14)对苯二胺;(15)5-甲氧基-3-氨基已烷。

2-15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2-16写出下列基的构造式。

第三章同分异构现象

3-1下列化合物是否有顺反异构体?

若有,试写出它们的顺反异构体。

(1)没有顺反异构体;

(2)、(3)、(4)均有顺反异构体。

3-2下列化合物中有无手性碳原子?

若有,请用“*”标记。

(1)、(4)、(5)、(6)、(8)、(9)、(10)、(11)均有手性碳原子;

(2)、(3)、(7)、(12)无手性碳原子。

3-3下列下列化合物哪些有对映体存在?

请写出对映体的结构。

(1)、

(2)和(3)分子中均存在一个对称面,所以无手性(即没有对映体存在);(4)、(5)、(6)、(7)、(8)和(9)有对映体存在。

3-4指出下列化合物是否有旋光活性?

(2)、(5)有旋光活性;

(1)中有一个甲基和羟基所在平面的对称面;(3)非平面型分子(两个苯环互相垂直),含甲酰基和氯所在的苯平面是分子的对称面;(4)为平面型分子,同时也含有对称中心;(6)、(7)和(8)三个分子都有对称面[(6)和(7)为内消旋体,其中(7)中3位碳原子上三个原子或基团旋转后即可看出;(8)取代的乙烯有平面型分子,即二个双键碳原子、与双键碳相连的H、Cl、Br、C共六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3-5下列分子是否有手性?

(1)是平面型分子,无手性;

(2)有手性;(3)有手性;

(4)分子有对称中心,无手性。

3-6标明下列分子中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与(3)互为对映体;

(2)与(4)为同一化合物;

(1)与

(2)或(4)为非对称映体,(3)与

(2)或(4)也是非对映体。

3-7下列化合物有几个立体异构体?

写出化合物

(1)和

(2)的立体异构体,并标明其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

必须将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对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和(8)有两个不同手性碳,它们各有4个立体异构体;

(2)和(4)有两个相同手性碳,有3个立体异体;(4)有两个相同手性碳,有4个立体异构体;(3)有三个不同手性碳,有8个立体异构体;(5)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和一个几何异构的双键,所以有4个立体异构体;(6)有4个立体异构体(顺反异构体)[类似于3-1中的

(2))];(7)三个不同手性碳,其中两个桥头手性碳原子相互制约,只能按一个不对称因素考虑,所以只有4个立体异构体;(8)有2个相互制约的桥头手性碳原子,相当于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所以有2个立体异构体。

3-8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式。

3-9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立体异构体用R-S或Z-E标明其构型)。

(1)(3S)-3-乙基-5-己烯-1-炔;

(2)(Z)-3-叔丁基-2-己烯-4-炔;

(3)(3Z,7E)-3,8-二甲基-3,7-癸二烯;(4)(S)-3-氧代环已基甲酸;

(5)(2Z,4R)-4-甲基-2-已烯;(6)(3Z,5S,6S)-5-氯-6-溴-3-庚烯;

(7)(R)-4-甲基-3-溴-1-戊烯;(8)(2S,5S)-5-氯-2-溴庚烷;

(9)(2R,3E)-4-甲基-2-羟基-3-己烯酸;(10)(2S,3R)-2,3-二甲基-2,3-二羟基丁二酸。

3-10指出下列构象是否有对映体?

如果有,写出其对映体。

(1)没有构象对映体(有对称面);

(2)有构象对映体;(3)和(4)有对映体。

3-11用Newman式画出下列分子的优势构象式。

3-12在室温下为什么1,2-二溴乙烷的偶极矩为0,而乙二醇却有一定的偶极矩?

当温度升高时,1,2-二溴乙烷的偶极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

在室温下,1,2-二溴乙烷其反交叉式为优势构象,而反交叉式构象中分子有一对称中心,碳溴键的键矩相互抵消,分子偶极矩为0,而乙二醇顺交叉式构象中,由于存在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是一种稳定效应,而其反交叉式则不存在分子内氢键,并不是优势构象,所以有一定偶极矩。

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1,2-二溴乙烷反交叉式优势构象比例减少,结果其偶极矩将增大。

3-13请画出(2R,3R)-2-氯-3-溴戊烷的Fischer投影式与其优势构象的锯架式和Newman式。

Fischer投影式Newman式锯架式

3-14试画出下列化合物的最稳定的构象式。

3-15某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5H10O,无光学活性,分子中有环丙烷环,在环上有两个甲基和一个羟基,请写出它的可能的构型式。

3-16解释下列术语。

(1)手性分子——不能和它的镜像完全重叠的分子。

(2)对映体——互为实物和镜像关系,相对映而不重合的两种构型分子。

非对映体——不存在实物与镜像关系的构型异构体。

(3)构象——由于绕σ键轴旋转而使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方式。

(4)外消旋体——两个对映体的等量混合而形成不具有旋光性的混合物。

内消旋体——分子内存在两个以上不对称碳原子,但分子内部存在对称因素(旋光相互抵消),该物质无旋光性,它是一种纯物质。

(5)几何异构体——由于双键或环的存在,某些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

(6)构造异构——指分子式相同而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连接次序不同的化合物。

(7)构型异构——指构造式相同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布方式不同的异构体。

(8)构象异构——由于单键的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结构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形象。

(9)消旋化——旋光性化合物在物理因素或化学试剂作用下变成两个对映体的平衡混合物,失去旋光性的过程。

3-17试写出化合物的构型式,并用R-S标记手性碳构型。

(结构与旋光度的关系)

第四章结构的表征

4-1如何用IR光谱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异戊烷分子中有异丙基,在1370—1380cm-1的吸收峰分裂成两峰,强度接近;

(2)在3000cm-1以上无吸收峰者为丁烷;(3)在3000—3100cm-1无吸收者为环已烷;

(4)在3010cm-1附近有吸收峰者为甲叉基环已烷(亚甲基环已烷);

(5)在3025cm-1附近和2720cm-1处有强吸收峰者为4-已烯醛;

(6)在1060cm-1附近有强吸收峰者为正戊醇;

(7)在1750—1860cm-1出现两个峰,其中高频峰强于低频峰者为乙酐。

4-2如何用1H-NMR谱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

(1)环丁烷只有一个单峰,而甲基环丙烷有四组吸收峰;

(2)新戊烷只有一个单峰,而正戊烷有三组吸收峰;

(3)前者(1-氯-2-溴乙烷)有两组峰,而后者(1,2-二溴乙烷)只有一个单峰。

4-3比较下面两化合物中所标出的质子在1H-NMR谱中化学位移大小,并从低场到高场的顺序排列。

(1)B→A→C→D;

(2)A→B→C。

4-4请将下列各化合物中画线的质子的化学位移按由低场至高场的顺序排列。

(2)→

(1)→(3)。

4-5将下列化合物按C=O健伸缩振动吸收波数由大到小排列成序。

(1)→

(2)→(3)。

4-6请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紫外吸收波长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B→D→A→C;

(2)D→C→B→A。

4-7根据NMR谱推测下列化合物可能的构造式。

4-8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H8O,它的红外光谱在1715cm-1有强吸收峰,它的核磁共振谱有一单峰,相当于三个H,有一四重峰相当于二个H,有一三重峰相当于三个H.。

试写出该化合物的构造式。

4-9根据光谱分析,分别推断下列各芳香族化合物可能的构造式。

4-10某化合物A,其分子式为C8H10O,质谱得到分子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