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1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指创三年新低 谁来拯救A股.docx

沪指创三年新低谁来拯救A股

沪指创三年新低谁来拯救A股

  经过数个回合的较量,多方终于在"2100点保卫战"中败下阵来。

  股市持续低迷让人感受到寒意。

遭遇"寒流"的A股,该如何"拯救"?

  基本面不佳A股遭遇"寒流"

  上周,沪深股市反复震荡,上证综指则展开了一场艰苦的"2100点保卫战"。

在数度盘中失而复得之后,全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终于未能保住这一整数位,以2092.10点报收。

这也是自2009年3月以来,沪指创下的最低收盘点位。

  无疑,宏观经济的疲弱是导致A股遭遇"寒流"的主要原因。

  最新公布的8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为47.8,比上月终值49.3回落1.5个百分点,并创下9个月来的新低,新出口订单、产出指数等呈全线回落态势。

  继二季度GDP增速跌破8%之后,7月宏观数据均再度印证了短期内经济下滑难以遏制的态势。

低迷的贸易数据显示外需不足,外汇占款净减少38.2亿元,也显示资本外流的现象正在加剧。

  渐近尾声的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同样没能给A股市场惊喜。

在一份题为"中报业绩风险释放还未结束"的报告中,申银万国证券表示,二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大致持平,但是净利润、平均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三个环比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业绩仍然在恶化。

  不利的基本面,拖累沪深股指震荡下行。

而在沪指失守2100点之后,投资者或仍难看到筑底的迹象。

  扩容失度改革失效

  曾有股民自嘲地说:

"股市虐我千百遍,我待股市如初恋。

"然而,伴随股指的不断下探,忧虑甚至悲观情绪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股民无奈地"尘封",甚至挥泪斩断了对于"初恋"的情愫。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13日至19日的一周内,沪深两市仅有近771万户账户参与交易。

按照期末有效账户总数比例计算,100个有效账户中仍在参与交易的不足6个。

  投资者信心缘何降至"冰点"?

除了经济下行之外,扩容失度、改革失效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沪深股市新股发行融资总额为775亿元,同比下滑超过五成。

但与此同时,IPO(首次公开发行)速度不减,数百家拟上市公司排队待审,仍让市场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扩容的巨大压力。

"暂停IPO,让股市休养生息"的呼声也因此不绝于耳。

  而今年以来监管层为遏制投机、重塑价值投资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似乎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此以外,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板实施细则拟对ST股实行"非对称"涨跌幅限制,被指制度设计有失公平。

  完善制度更需重塑功能

  A股的持续低迷,引发了一场关于"拯救"的热烈讨论。

在某知名门户网站和财经专业媒体联手开展的"寻找中国股市振兴方略"的讨论中,市场参与各方冷静地审视A股存在的种种顽疾和缺陷,试图从制度层面为其找到根源和医治的良方。

  针对难以缓解的扩容压力,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建议,可以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分散上市变为集中上市,即由"少吃多餐"变为"集中大餐",以实现对新股上市价格的控制。

其次是先发行,之后延迟数月或更长时间再上市,用加大打新者的时间风险来控制发行价。

  合理控制扩容节奏之外,取消红利税、为中小投资者提供股指期货"公平交易权"、限制做空、对股指期货暂时实施"做多保证金"制度、延长交易时间、加大内幕交易打击力度等等,也被视为"拯救"股市、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有效举措。

  而在许多专家看来,要实现股市的健康发展,完善制度之外更需实现其功能的重塑,即改变与生俱来的"圈钱"特征,迎来"均衡融资和回报"的价值投资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呼声与监管者的思路之间正日渐显现良性互动。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发布相关指引,尝试通过建立外部的鼓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上市公司更多地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投资者。

  正在经受"寒流"考验的A股,除了静待宏观经济见底回升,更需主动改革完善基础制度,建立起公平且能约束绝大多数参与者的游戏规则,建立起索取与回报对等的市场架构,才能令投资者树立明确的市场预期,从而推动市场摆脱低迷,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再遭三大利空砸盘跳空大跌后把握逃命时机

  早盘股指直接跳空低开,开盘后直接杀跌,连创调整新低,盘面表现非常弱势,连个像样的反弹都没有,再次杀跌后深成指也刷新3年来的最低点,随后股指一度企稳,但午盘前再度展开跳水,最终大跌27.6点,收在2064.5点,成交量萎缩为255.7亿。

  板块方面,仅有环保成为唯一红盘的板块,其余全线大幅杀跌,跌幅都在1.3%以上,其中券商、保险、煤炭、有色等权重板块率先领跌,直接拖累了股指走低,陶瓷、飞机、船舶制造、电子器件、农林牧渔等多个板块也紧随其后、大幅杀跌,严重打压了市场的人气。

个股方面再现惨烈的普跌局面,很多个股都大幅杀跌,很多更是直接冲击跌停。

  今日股指延续上周五的弱势,继续出现低开低走、大幅杀跌的局面,并且深成指也创出3年多的新低,是什么原因导致股指大跌的?

我们认为,主要是三大利空再度砸盘,分别为:

1.偏股型基金大幅减仓,仓位降至06年以来的中等水平,直接导致市场的抛压加大。

  2.IPO重启满三年,年内近百公司解禁洪峰来袭,大小限股将给市场带来很大下跌压力。

  3.7月部分宏观数据出现超预期下滑,导致国际投行近日纷纷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总的来看,目前市场已经成为一支"惊弓之鸟",只要消息面稍有风吹草动,股指便会出现大幅杀跌,也说明目前市场的人气极低,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场外资金纷纷观望,由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场内资金也开始加速出逃,直接将股指砸出新低不断。

我们认为,目前正处于恐慌情绪的大肆宣泄,盘面将会出现连续杀跌的弱势局面,所以近期投资者应该选择逢高减仓,规避后面可能的大跌风险

本周解禁市值大幅回落券商股依然承压

  本周两市解禁市值从上周的高位大幅回落,但仍处于中位水平,券商股广发证券解禁,券商股整体依然处于密集解禁期,短期该板块或继续承压。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本周两市共有18家公司的解禁股上市流通,较上周的31家大幅下降。

本周合计20.96亿股解禁,较上周的48.1亿股环比下降56.42%;以上周五收盘价计,解禁市值约260.82亿元,较上周的460亿元环比下降43.30%。

解禁市值最大的是广发证券的定向增发解禁股,其解禁也正好处在8月份券商股解禁潮,预计券商股板块短期承压。

  从市场情况来看,本周解禁的18家公司均为深市公司;在解禁股数量上,中小板和创业板是主要解禁力量,共计15家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的11.56亿股解禁,合计市值143.81亿元,占解禁比例为55.14%。

  从限售股类型看,本周解禁的主力军来自首发限售股。

本周有首发股解禁的公司共13家,市值128.19亿元,占解禁总额中的占比为49.15%。

从解禁市值上来看,本周的解禁"老大"属于广发证券的增发限售股。

  广发证券将在8月27日迎来9.05亿限售股的解禁潮,在全周解禁总量的占比接近一半。

此次解禁主要来自去年8月26日的定向增发

券商股暴跌广发证券巨量限售股解禁跌停

  券商股今日盘中暴跌,板块均跌幅现报4.21%,领跌两市。

截至发稿时,本周迎来巨额解禁潮的广发证券跌停,宏源证券(股吧)、西南证券(股吧)、国海证券、西部证券跌幅均超5%。

跌幅最小的方正证券现报跌幅2.12%。

  消息面上,据人民网报道,从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有关负责人获悉,转融通业务试点即将正式启动。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将于近日内先行启动转融资试点,转融券试点尚需进一步进行技术系统与业务组织方面的准备,条件成熟时再择机推出。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已选定业务技术系统准备就绪、业务方案周密可行、综合管理能力较强、融资融券客户基础较好的11家证券公司为首批试点证券公司,将于近日开通转融资业务。

  而被封于跌停板的广发证券,其23日发布公告称,8月27日起将有9.052亿股2011年非公开发行的巨量限售股可解禁上市,占公司总股本的15.29%。

广发证券一季度净利润65142.18万元,下降2.13%。

根据深交所安排,其2012中报预约披露时间为8月28日。

10天8跌基金重仓130指数创历史新低

  广发基金旗下广发聚丰(股吧)股票、广发策略优选混合因联合重仓亚厦股份,一周浮亏超过1亿元

  截至8月24日,《证券日报》基金重仓130指数收报938.68点,创出了历史新低,一周累计跌12.95点,周跌幅1.36%。

与同期上证指数(股吧)1.08%的跌幅相比,基金重仓股平均收益落后大盘。

也就是说,在上周的震荡下跌过程中,基金重仓股延续了前一周抗跌性的不足。

据最新统计,近10个交易日里,该指数有8天下跌,累计跌幅4.44%,远远跑输同期上证指数(股吧)3.54%的跌幅。

  从样本股涨跌分布看,上周下跌的基金重仓股有86只,占比66.15%;其中,下跌幅度超过大盘的也有64只,占比近半数;另有42只重仓股逆市上涨,2只股价持平。

  据观察,上周未仅有两只基金重仓股累计涨幅超过10%,5只基金联合重仓的苏大维格同期逆市大涨16.64%,89只基金重仓的伊利股份累计大涨10.11%。

基金二季报显示,重仓苏大维格的5只基金均为债券型基金,分别是大成景丰分级债券、交银信用添利债券、交银增利(股吧)债券A/B、华商收益增强债券A、华商稳定增利债券A。

5只基金合计持该股380.31万股,若持股量不发生变化,5只债券基金一周时间从中浮盈1627.73万元。

  除苏大维格、伊利股份外,还有东华软件(股吧)、威孚高科(股吧)、海康威视、康得新、中国联通(股吧)等40只股票实现了逆市上涨,为重仓基金带来不同程度的浮盈。

  而近5日累计跌幅超过10%的基金重仓股有3只,跌幅最深的亚厦股份(周跌幅13.12%)由28只基金持有,广发基金旗下的广发聚丰(股吧)股票、广发策略优选混合合计持有该股3005.37万股,浮亏1.06亿元,受伤最深。

华宝兴业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易方达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泰达宏利基金也因持股超过1000万股,产生数千万元的浮亏。

另两只跌幅较深的股票则是金螳螂(周跌幅12.03%)、建发股份(股吧)(周跌幅10.95%),二季度末分别得到39只、15只基金的青睐,同样产生不同程度的账面浮亏。

  《证券日报》基金重仓130指数编制目标是反映中国证券市场基金重仓股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

该指数选取样本均为基金最新季报重仓股,对A股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基金的仓位异动也直接作用着股票二级市场走势,股价的涨跌也与基金净值关联密切。

130只样本股中,17只股票的基金持仓占流通股本比例超过20%,113只股票的基金持股市值超过10亿元。

该指数样本股将根据基金季报最新披露数据,实时调整。

花荣:

转融通是重大利空危害大于股指期货

  转融通即将推出,市场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歧较大,利好利空的争论也是不绝于耳,资深私募人士花荣进行点评,他认为,转融通的利空力度将大于股指期货,将起到助跌不助涨的作用。

  转融通被喻为中性的政策,而有市场人士把其当做重大利好,称其可提高市场活力,并可为市场注入新增流动资金,但回顾历史,观察与其相似的中性的政策,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推出后,都拖累股市下跌。

比如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推出,4月19日周一开盘,大盘即暴跌4.79%,至2010年7月2日的2319点,大盘整体再次下跌25%。

2010年11月融资融券正式推出,同月市场见顶2536,跌至2132三年新低才止跌。

  如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推出转融通,对大盘是利好还是利空?

对此花荣表示,转融通如果推出,那么对大盘将是重大利空,力度将比股指期货推出时还要大。

股指期货可以不通过卖出股票进行做空,但转融通却覆盖了1700多家上市公司,做空就意味着要卖出股票,因此对于大盘的影响力会更大。

  经计算转融通可为市场带来1200亿左右的增量资金,这是否能启动推动股市的作用?

对此花荣认为,转融通的资金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等券商自身的资金额度用完,市场如果再有融资行为,才能使这部分增量资金入市,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投资者信心严重匮乏,市场并没有赚钱效应,因此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低,钱都借不出去,转融通的增量资金也就成为了空谈。

  对于转融通是否意味着A股全面做空时代来临,花荣表示,就目前的市场看,转融通肯定会是助跌不助涨的,A股市场历来都是做空比做多容易,拉一个涨停需要几千万的资金,而如果想砸一个跌停,只需要几百万的资金,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个股将面临很大的压力,由此或许还将催生中国式"浑水"的诞生。

  "转融通对死多头将是重大利空,而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讲,或许将成为利好,因为转融通会促使股票价格快速跌入价值投资区间"花荣说。

四大周期叠加致A股疲弱市值跌50%才能见底

  A股疲弱的根本原因,在于股市供求再平衡周期、宏观经济的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德捷拉耶夫周期这四大周期的叠加。

沪深股市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的供求再平衡周期,共同点都是因为估值过高,流通市值升速过快,所以每轮大调整都要在流通市值跌去50%后才会结束。

  --兼论我们是否应该救市(上)

  要不要救市是近期A股市场的热门话题之一。

这个问题当然与A股为什么如此疲弱的原因有关。

只有找到了疲弱的根本原因,才能知道要不要救市,以及怎样救市。

  按主流的解释,A股疲弱是因为欧债危机以及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

这个回答无法解释一个事实:

为什么处在欧债危机风暴眼中以及经济状况远比中国糟糕的欧美股市反而比A股强劲?

以欧美四大股指来说,与2011年收盘相比,标普500指数上涨12.41%,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3.62%,德国DAX指数上涨18.97%,法国巴黎CAC指数上涨9.56%。

四大股指无一下跌,唯有上证指数(股吧)跌了4.18%。

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相比,四大欧美股指的涨幅分别是112%、67%、95%、40%,上证指数(股吧)只涨了26%,也还是垫底。

因此,把A股积弱的原因归咎为欧债危机,是对客观事实的漠视,也与逻辑不符。

  我认为,A股如此疲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四大周期即股市供求再平衡周期、宏观经济的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德捷拉耶夫周期的叠加。

  首先是股市供求再平衡周期。

沪深A股是个发展中市场,高速扩容是主旋律。

在这一主旋律下,供求关系在A股调整中始终占据着重要、有时甚至是支配地位,是每一次重大调整的主要矛盾之一。

  历史上,沪深股市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的供求再平衡周期。

  第一次发轫于1992年5月,集中爆发于1993年2月。

其背景是在高度投机和高速扩容双重夹击下,A股流通市值在短短数月内,从100亿元暴增至1000亿元--由股指上升增加了300亿元,扩容增加了600亿元。

其后,虽然大盘大幅调整,跌到600点以下,但因扩容有增无减,因股价下跌而减少的流通市值总是被新增流通市值快速填满,因此,尽管1994年5月,沪深两市实际上已停止了新股发行上市,但因流通市值仍处在市场"天顶"--1000亿元附近,供求再平衡任务依然没有完成,所以股市仍跌了三个月,直到1994年7月末,流通市值跌至480亿元,方在"三大救市政策"感召下,止跌回升。

  第二次再平衡周期开始于2001年6月,其背景是在经过了7年上涨后,股指升幅将近6倍,流通市值从不足500亿元,上升至1.8万亿元,上涨了38倍,年均复合增幅高达68%。

由于流通市值的年均增幅相对上一次再平衡周期来得温和,因此,这轮再平衡周期虽然长达4年,但表现在大盘走势上却相对温和一点。

不像上一次,从1558点一竿子插到325点,而是分为2001年至2002年、2004年至2005年两个阶段,股指的跌幅也相对较小。

这轮再平衡周期中,流通市值从最高1.8万多亿元,跌到8000多亿元,方在"股改"及其相关措施,尤其是通过向证券公司提供巨额信贷支持,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下,缓慢回升。

  第三次再平衡周期发轫于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股吧)6124点,但真正的大爆发是在2008年1月的5522点。

这轮再平衡周期具有双重背景,一重是显性的美国次贷危机;一重是隐性的供求失衡。

从998点到6124点,再到5522点,流通市值从不足1万亿,暴增10万亿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约三倍。

这轮再平衡周期,流通市值从10万亿以上,跌至4万亿以下,方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反弹。

  总结三次再平衡周期,可看到一个显著现象:

每轮重大调整从金融投资理论看,原因似各不相同,但本质上却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估值过高,三次重大调整前的平均市盈率均在60倍以上。

二是流通市值升速过快,增幅过大。

第一次是半年内暴增10倍,流通市值突破千亿级以后;第二次是七年增长38倍,流通市值突破万亿级之后;第三次是两年增加了10倍,流通市值突破10万亿级之后。

  再总结,还可发现:

每轮大调整都要在流通市值跌去50%以后才会结束。

尤其是1993到1994年那一轮调整充分证明:

只要流通市值不减,或没有调整到足够低位,哪怕股指跌幅再大,调整都不会结束,哪怕其间有一些利好出台。

  在这之间,无论是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业绩、估值,都只是调整的触发因素,而非调整的结束因素。

从宏观经济来说,三轮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都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还相当好,比如2001年到2005年之间。

从公司业绩来说,三轮重大调整中,有两轮公司利润都在增长,且增速颇高。

从估值来说,三轮调整结束时的平均市盈率高低落差很大,低的是1994年,平均市盈率跌到10倍以下,尤其是深成指,1994年7月末的市盈率低至7倍!

而后两轮调整结束时的市盈率均在15倍。

近一倍的市盈率落差表明,估值也只是调整结束的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之一。

唯一能构成充分必要条件的,唯有流通市值调整到位,供求再平衡的任务完成。

  从2009年起,沪深股市进入了第四轮供求再平衡周期--或许这只是2008年开始的再平衡周期的延续。

由于新股发行上市的增量扩容加限售股解禁导致的存量扩容的双重夹击,在股指没有创出新高的情况下,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却反而在2011年4月,增加到21万亿,如从2008年末算起,在两年半不到时间内,增加了四倍以上,年均复合增幅高达95%。

  在流通市值快速增加背景下,股市的保证金余额却在大幅减少。

据笔者的资金流量测算,沪深股市保证金余额最高曾达到过2.9万亿元,而现在已不足7000亿。

同样,据笔者测算,只有当保证金余额达到流通市值的6%以上,沪深股市才能维持最起码的弱平衡状态。

而现在是不足7000亿元的保证金对近17万亿的流通市值,比例仅4%,股市资金缺口将近4000亿!

这一点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处在主权债务危机风暴眼中、宏观经济状况相对更差的欧美股市却反而比A股更为强劲。

因为从2008年末纽交所股票保证金创下历史新高后,基本上就没有减少过,他们的调整是真正因为欧债危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市场信心不足,所以只要稍有利好,就会强劲反弹。

而A股则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能象征性地附和一下。

  发展中的市场有发展中市场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寻找原因还是解决问题之道,都要从具体情况出发。

  我认为,靠停止新股发行上市并不能解决当前A股的问题。

因为经过发行改革后,新股对市场的影响力已大幅度减少,而且从供给角度看,由新股发行上市引起的增量供给早已不占大头,由限售股解禁引起的存量扩容才是供给大幅增加的主要矛盾。

从需求角度看,新股发行也不是股票保证金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再融资加各种大小非减持的数额要远远超过新股融资额达数倍之多。

从对股市的杀伤力讲,IPO或再融资虽然也会减少股市资金,但毕竟增厚了公司价值,减持却是单纯的抽资。

  因此,对目前的市场,我认为既要救,又不能单纯靠救,而且救也要讲究方式。

要救,是因为严重供大于求已成市场主要矛盾。

不能单纯靠救,是因为对市场杀伤力最大的大小非减持,过度刺激市场只能引起更大的投机浪潮,最终导致大小非更大的抽资行为,使市场在度过了短暂的欢愉时光后,迎来更大规模的减持潮。

所以,在救市的同时,还需要市场本身的自救,那就是更少的炒作和更谨慎的投资。

  而具体的救市,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一是增加需求,通过市场化与某些非市场化手段,向市场注入资金,以缓解或消除严重供过于求状况;二是对减持做出某种制度性安排,尽量减少其伤害力。

最起码的是信息预披露制度:

所有的减持行为,无论比例多少,都需在行为产生前一周预告。

未来底部需三条件支持黑马藏在消费和新兴产业

  今年业绩增长高达20%的鼎锋资产董事长张高说,已建仓5成,现在不是底部

  "'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将影响股市未来5-10年的走势和方向,而现在,依然不能判断市场已到底部区域。

"这是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投资总监张高给出的预判。

  今年上半年,鼎锋旗下两只产品的业绩增长高达20%。

这令该私募基金成为国内同业中的佼佼者。

对此,张高的秘诀是采取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精选个股。

  理财周报:

请问现在市场是否已到底部区域?

  张高:

市场的底部通常是在经济底、政策底和市场底的共振下形成的,目前经济仍在下行,政策虽有转暖迹象,但实质性的措施不多,市场方面未看到新增资金进入市场,技术走势还未看到企稳迹象。

因此还不能判断已看到市场底部。

  未来市场走势若要形成底部区域需要三个条件的支持:

一是中国经济找到底部,二是股市的供求关系出现明显改善,三是股市出现重大制度变革。

  理财周报:

转融通业务75亿元资金到位,未来是否会对股市产生有利影响?

  张高:

转融通业务是把双刃剑,长期来看对股市的影响中性。

从已披露的数据看,沪深两市已操作的累计融资交易远大于融券交易,转融通业务的正式启动对于改善市场的供求状况或许有一定帮助。

  理财周报:

未来市场会怎么走?

  张高:

"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将影响股市未来5-10年的走势和方向。

  理财周报:

今年以来截至8月20日,上证指数(股吧)下跌8.67%,而鼎锋成长1期和鼎锋2期净值增长20%左右。

请问今年以来着重布局了哪些板块?

如何做好风控?

  张高:

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重点在"大消费和新兴行业"进行深度研究和挖掘。

在经济下行趋势中能逆流而上的细分行业是我们配置的重点,今年我们投资了一些重点板块的优质公司,表现较好。

  主要布局的板块有:

消费电子中的苹果产业链和光学膜产业链,安防行业,传媒行业,医药行业中的生物制药、品牌中药以及医疗器械业。

  风控方面,主要构建产品的防火墙和安全垫:

一是对重点配置的品种进行深度研究和持续跟踪,防范出现地雷和陷阱;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对个股的异常下跌保持警觉和检讨;三是对整个产品的净值下跌幅度进行控制,必要时通过仓位调整控制风险;四是不参与垃圾股和投机股的炒作,规避监管风险。

  理财周报:

未来是否继续看好这些板块?

有哪些领域值得投资?

  张高:

我们坚持认为中国经济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有持续的增长,因此持续看好"大消费和新兴产业"。

  大消费中我们看好:

现代农业,消费电子,食品饮料,文化传媒,餐饮旅游,医疗保健。

新兴产业我们看好:

天然气及相关产业链,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