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37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docx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

当代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创新

杨舜山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管理如何开拓创新,寻找一条具有现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学校才能开创新局面,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满足人民的愿望。

一、体验与感受----校长的审美追求

(一)校长要影响学校,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

学校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学生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校长的风格气质,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

所以,校长不仅是自己的、家人的,更是学校的、全校师生员工的。

校长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执着的工作态度,娴熟的工作方法;校长对教师多方面的宽容,与同事全方位的合作,无不影响着学校。

校长对学校教育的情感,对学校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校长对教育态势敏锐的洞悉和准确的把握,校长对教育的活力、恒心和对教育的追求和探索,校长对教育炽热的情怀和对教育的创新,对教育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无不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

校长有怒而不形,遇喜而不亢,临危而不惧,处变而不惊,中和为贵,清淡致远。

什么时候顺事理,该理智的时候理智,该动情的时候动情;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偏左,何时偏右,校长完全要感觉和把握好,才会对学校形成积极的影响。

(二)校长要把握学校,学校是航船,校长是舵手

校长每天都要处理事情,有小事,有大事,有阶段性重要事情。

校长视轻重缓急,视远近左右,都要把握度。

什么时候扬,什么时候抑,都要审时度势;什么时候考虑公平,什么时候考虑效率,都要有法可依。

学校利益分配,往往难为校长。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

校长应把握的原则是:

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高利益。

学校收费问题、安全教育问题,成为校长心中的“夺命一枪”,稍不留神校长就成为示众的典型。

因此,该进行的活动而不敢进行,该开设的课程就打折开设。

校长处理事情可以借鉴书法规则。

书法叫满而不塞,疏而不漏,浓淡相宜,干湿得法,深浅有度,刚柔并济。

校长管理学校,有的用规章制度管理;有的实施末位淘汰办法;有的树积极的校风,以精神为主激励,让大家有一种精神;有的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有的则把情感管理放在首位。

成功的校长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

成功的校长有足够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有足够的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

(三)校长要引领学校,学校实行激励原则

信仰激励,让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前景,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

事业激励,为教师设计发展生涯,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

物质激励,实行既要考虑“效率”,又要考虑“公平”的分配机制。

校长实施远景管理。

学校远景即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等。

只有把远景变成每个教职员工的愿望,远景管理才能实现。

远景在学校是把校长的工作由监控下属,变成与下属一道为共同的远景去奋斗,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而不是管理层的压力去完成工作;提倡每个人自我评估,而不是由外人来评估和控制。

远景管理,强调的是引导,而不是控制;强调的是效益,而不是效率;强调的是个体在团体中的能动作用,发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远景管理下,学校各种元素在一种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互动,从而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

校长实施积极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价进入了结果认同时期,进入了“个体化评价时期”,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协商、沟通、理解、让步、合作、提升。

当前我们教育评价的方式与方法“量化”多,“质性”少。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科学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创新性评价,这些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促进了个体和谐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要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评价应是过程,是改进,是教育。

少一些终结性评价。

校长实行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是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或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念的总和。

主要指学校通过相对稳定的管理和教学所形成的、对全体师生的态度、思维及活动方式具有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建立一种崇尚变革的学校文化。

唯有创设崇尚变革的文化,才会带来不断更新和持续发展。

随着崇尚变革的价值观念逐步被接受,教师必然由个体到群体逐渐开始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方式,学校的变革便会悄然而至。

学校文化应内涵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构建、学校管理、名言警句、教具学具及校园建设等之中。

学校文化中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不可小视。

好的校训能影响几代人。

好的校歌,学生能唱一生。

这些势必感染、熏陶、影响、同化着师生,这就是学校文化。

健康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是学校的无价之宝,是校长的无价之宝。

二、改革与发展---呼唤新的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重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新课标新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一些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更新教育观念,走出管理误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1、树立五个观念:

①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确立教学能动观;②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学自主观;③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确立教学民主观;④承认学生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确立教学个性观;⑤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教学创新观。

    2、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淡化考试,甚至不要考试;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放松文化课的教学;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让学生有课业负担,或是认为素质教育高不可攀,教师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

    二是措施上的误区:

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活动类课程,而没有意识到要着眼于课堂,着眼于在学科课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

在活动类课程中,又只侧重文体活动,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三是关系上的误区:

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必要的考试检测、合理的学生课业量等对立起来。

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降低教学质量要求。

    

(二)转变管理方式,适应课改要求

  1、变重数量管理为重质量管理。

    “量化管理”曾一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在教学管理中,并不是不能“量化管理”、不要数字,而是不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不该量化的也量化,不能量化的硬要量化),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

“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也在呼唤“有质、优质”的管理。

主要做法是:

变重备课改作业量的检查为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检查和教学质量的抽查,要求学校天天安排行政人员进课堂听课;要求局室职能科股干部和教研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到基层学校听课检查指导;要求州、市县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上好示范课和帮扶指导培养一批青年教师。

    2、变只重管理“教”为也重管理“学”。

    受“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重“教”不重“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帮、办、替、代”的现象。

而新课程下的学校教学管理呼唤加强对学生“学”的管理,它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民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学”的管理研究,在教学检查时,查“教”更查“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者和执教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中学、完小、中心学校每学年可以举行一次初中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竞赛。

    3、变重“务实”管理为重“虚实”结合。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呼唤学习型管理。

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学习型的组织,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因此,在教学管理常规中可以增添一些关于理论学习的常规要求:

一是要求学校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政治理论或教育科学理论或其它科学理论的学习;二是要求每月由一位学校行政或骨干教师开设一次理论学习方面的讲座;三是要求每位教师除了订一份教育理论杂志外,还必须再订一份其它教育报刊,经常进行学习交流,并做好适当的读书笔记或资料剪贴等方面的学习积累;四是要求骨干教师尽量订一份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并要求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专著,每学期开设一次教育教学讲座;五是要求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竞赛,把理论学习作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六是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三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教研活动,以充分展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研新成果、新水平。

    4、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随着改革资源观念的引入,大学校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之间的互动。

以往那种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呼唤开放性的管理,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课程不再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

为此,学校应加大教学管理的开放性:

既重视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重视自下而上的管理;既有从内到外的管理(学校向家长),也有从外到内的管理(如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欢迎广大家长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学校还可聘请部分省、州、市县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参与教学管理,深人课堂检查指导。

总之,要求教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以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管理模式不断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5、变重行政管理为重“人本”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新课程要求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

为此,学校必须树立以“三本”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实施人本管理。

即:

“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暖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

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运用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信仰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以求得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

总之,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让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育情境。

(三)抓住治校根本,创建名牌学校

1、科学管理为强校之本。

以法治校。

要做到以法治校,校长必须带头学法、守法,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一切教育法律、法规,并依法办学。

以情治校。

师生员工是有感情的生命体,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情感,做到以情感人。

这就要求校长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加强“感情投入”,学会热情关心人、充分信任人、诚恳对待人、善于激励人。

一旦教职工把校长视为了知己,他们往往会为那份用金钱买不到的情感,情有独钟地工作。

    2、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本。

⑴要端正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什么样的教学质量是较高的教学质量?

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高低,其标志应同时包括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两个部分。

所谓显性质量,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升学率,只要不是以牺牲师生的身体健康和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搞出来的高分数或高升学率,都应把它看成是教学质量高的主要标志之一。

所谓隐性质量,就是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的各种素养,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等。

所以,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不看分数,但又不能只看分数;不能不看升学率;但又不能片面去追求升学率。

只有真正做到了“显隐结合”,才是一所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

  ⑵要抓住提高教学质量关健。

校长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只有坚定不移地向课堂要质量,向40和45分钟要效益,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要提高课堂教学“显隐结合”的质量,关键是要尽快改革那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移,用学生出色的课堂表现来取代教师精彩的课堂表演,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来取代片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有效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适度的主导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同时,学校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选修课和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⑶要形成宣传教育质量的氛围。

一些知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之一就是抓好广告宣传,通过广告宣传来形成自己企业的品牌效应和无形资产。

一个校长,应在认真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学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机会真实地宣传好本校的教学成绩,以达到对内激励自己、对外树立形象的目的。

    3、教育科研为兴校之本。

    一所学校要兴旺起来,力求管理上档次、教育上水平,主要靠什么?

一些先进学校的先进经验表明,主要靠搞好教育科研。

要确保教育科研不流于形式,校长要善于把教育科研的着力点放在“三出”上。

    ⑴出成果。

一般来说,教研成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观念性成果。

校长要善于通过教研工作,帮助教师改变“教不需研”、“教就是研”等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为搞好教书育人,必须开展教育科研,以自觉形成“抓教学必抓教研,抓教研必促教学”的认识。

二是实绩性成果。

通过教研,不但要提高教学成绩,还要帮助教师在各级教学比武、论文化赛中获奖。

三是经验性成果。

在教研工作中,校长要组织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并通过经验交流、论文发表等形式推广好大家的教学经验,使之成为教师的共同财富。

    ⑵出对策。

中小学开展教研工作,一定要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初中、小学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等,多开展一些实用性研究,通过集体攻关,经常拿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办法来,以不断提高全体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出人才。

校长还要特别注意通过教研工作发现一批人才,锻炼一批人才,重用一批人才,使越来越多的教学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和学校后备干部从教研工作中不断涌现出来。

    4、办学特色为名校之本。

    有人说,21世纪的教育竞争是特色的竞争。

21世纪的学校应各具特色。

校长要力求把学校办出特色,就应学会在“三特”上做文章:

一是富有特色的办学思路;二是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三是培养各具特长的学生。

(四)刷新教育理念,规范校本管理 

1、什么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

关于教育事物本身的看法,主要是说明教育事物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究竟应当是什么。

    首先,从本质上讲,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

    其次,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具有根本性。

那些一般性的浅层次支节性的认识与看法一般不称为理念。

    第三,教育理念是确信无疑的判断与看法,具有坚定性,对其他相关的认识与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愿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而采取行动。

    第四,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离开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理念。

    第五,教育理念既指向教育事物的本身,又指向教育事物的价值和价值实现的途径。

关于教育事物本身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的。

   

    第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个性。

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内容受制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已有的教育经验、思考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人的语言风格也影响着理念的表达。

   

2、教育理念与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⑴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看法。

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相比,其不同有四:

第一,教育理念比教育观念更强调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

观念可以是大众的、流行的,人云亦云,但理念必须是自己的,即使是学习和接受别人的或大众的理念,也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过程才能使之变成自己的理念。

第二,教育理念是坚定不移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不一定具有这种坚定性。

第三,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则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

关于一般的浅层次小问题的看法叫观念或观点可以,称之为理念就不合适。

第四,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由号召“更新教育观念”到强调“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社会进步。

这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依靠。

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

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从大的方面都已确定,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已坚定不移,需要的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去切实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这些操作层面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具体的管理人员和广大的校长和教师。

他们是否拥有或能否确立起与党的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改革行为是否正确有效,直接决定着我国的“兴国教育”体系能否真正有效地建设发展起来。

   ⑵教育理念与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自己确信无疑的观念。

教育理念都是教育信念,但教育信念不都是教育理念。

那些盲目接受和顺从的信念,我们不称之为理念,因为这些信念不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宣传和强调教育理念是要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自觉和独立思考,从而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的要求与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教育智慧结合起来,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坚持独立的理性思考,反对盲从,是确立教育理念时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⑶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都是人们关于教育事物及其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其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和比较完整的体系。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基石,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典型代表。

教育理念在系统化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一般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加以代表。

任何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产生都是从教育理念创新开始的。

从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想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是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索质教育理论与思想,我们都应从学习和确立与素质教育理论和思想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入手。

   3、教育理念的确立过程和重要作用

   ⑴教育理念的确立过程

    教育理念按其产生的过程可以分为自创的教育理念、认可的教育理念和改进的教育理念。

自创的教育理念是自己最先提出来的教育理念,源头在内。

认可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学习了解到并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认可的教育理念,源头在外。

改进的教育理念是在改进别人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认识后形成的教育理念,是内外结合的产物。

三种教育理念的源头虽然不同,但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却是一致的,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初步认识与启示阶段,或者是自己在思考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判断和看法,或者是通过看书学习或听报告获得的一些新的启示与看法。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多学习多借鉴与多思考多总结自己的经验是同样重要的。

其实,自发的教育理念、认可的教育理念与改进的教育理念都是学习借鉴与思考总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结果,只不过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

    感悟验证与完善阶段就是在实践中寻找例证,在头脑中反复琢磨证明,有意去检验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并不断完善或认可的过程。

教育理念的确立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缩短这一时间的有效办法就是用心体验和搞教育实验。

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用心感受其真伪或者接着初步形成的“理念”去做,看看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必要时还要对早期形成的认识或别人的理念加以改造,以使其更科学更准确更先进。

    确定并指导行为阶段是指理念在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来,达到了坚信不移的程度,并对其自动地产生了约束和指导作用。

其标志有两个:

一是能够明确地用简洁的语言将理念表述出来,二是本人的相关言行与理念的内容相一致。

    ⑵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

    教育理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五个:

    第一,总结作用。

在寻求理念、形成理念的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总结人类历史上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经验。

这种总结能够促进人们对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理解与把握,能够增强人们的教育思维能力,特别是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理念往往就是对优秀教育经验特别是自己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

    第二,激励作用。

理念是坚信不移的判断和看法,其中不仅蕴涵着人们的理性智慧,还凝聚着人们的情感、热情、爱情,还有激情。

所有这些情感能感染和激励人们去为理念而奋斗。

    第三,约束与指导作用。

教育理念是人们教育言行的指南,它约束着人们不做与理念不符的行为,指导着人们去做与理念相符的事情,它能将人的智慧与精力集中于理念所指向的方向。

也正因如此,先进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创新作用。

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意或新的教育观点。

不论是寻求理念的过程,还是理念确立后的行动都能引导人们破旧立新,去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结论,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更有效的手段。

    第五,代表作用。

教育理念是一个人教育观点和教育经验的浓缩与代表,也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代表。

要学习和了解一个人的教育观或一种教改思想的核心内容都可以从教育理念入手。

    4、教育理念的分类

    按着理念涉及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教育理念和微观教育理念。

宏观教育理念主要是关于教育大的发展趋势和宏观教育规律的判断与看法。

微观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中具体问题的根本性看法,特别是校长、教师对教育、教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根本性看法。

    

按照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自创的教育理念、认可的教育理念和改造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三种教育理念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能自创的就自创,暂时不能自创的,就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已有的正确的先进教育理念。

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习与借鉴基础上形成的改造发展的教育理念。

    按照教育领域和学科可以分为教育管理理念、德育理念、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评价理念与综合性教育理念等。

虽然教育理念具有根本性,但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或几个教育理念,理念的根本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和领域。

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所有教育理念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而且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总可以找到几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这几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对其他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这个人的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

    按照理念指向的对象和层次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教育理念:

一是关于教育事物的本质、目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