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0657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docx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六篇

  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俺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这才是俺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安排同学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俺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俺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

和氏献璧提问:

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交流自身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同学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身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同学生字的掌握情况。

  4、同学合作朗读课文。

  读后组织同学评价

  三、整体感知提问:

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表格:

____次献给谁结果同学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

  一、二次献璧请同学读读相关的段落,说说自身在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让同学说说自身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在同学充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同学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并考虑讨论:

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重点引导同学体会“俺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这才是俺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让同学充沛交流,让同学深刻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3、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4、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和氏献璧”他献出的

  终究是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身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第一次砍掉了左脚}痛心第二次砍掉了右脚第三次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会写“题、侧、峰”等

  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

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

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

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

  “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

阁?

  费?

  须?

  逊?

  输?

  ?

  会认的字:

骚人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

  “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

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

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

  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

阁须输◆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

  “降”是什么意思?

梅雪为什

  么不肯“降”?

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降”是“服输”的意思。

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

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

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

  “骚人”是什么意思?

  “费评章”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

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

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费评章”指难以评议。

为什么呢?

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

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

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

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

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

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

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

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

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

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

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

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

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

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

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

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

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

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

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

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

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

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

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

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

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

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

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篇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

  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1.看插图,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树?

教“松”。

领读。

  2.板书课题:

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

  翘舌音。

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

  要求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指名回答:

低头听摸回答《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

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1.指名口头填空:

--------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指名拼读后,问:

  “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

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

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

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

  讨论:

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

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7.教者小结:

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比低2.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作业1.按笔顺描红。

  2.朗读课文。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1.看板画: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相机引导:

一棵树在哪儿,另

  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

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

小松树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

板书:

大松树2.出示句子: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指导朗

  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

和读题谁和谁的

  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

  认真的小朋友,2.听录音:

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

你听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

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

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

这些字能少吗?

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

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

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

再读词语。

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喂:

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

指导加上动作读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

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

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

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

摸者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

填空: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他会想些什么呢?

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

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小松树————惭愧长得多高比你高看到很远大山托大松树语文教案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5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有关资料

  2、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3、交流预习收获谈一谈你课下收集的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或展示以下图片。

  想一想这首诗都写了什么?

你对哪一小节感受最深?

就读给同伴听,说一说你的感受。

  二、合作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划出让你感情澎湃的句子,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体验

  1、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想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仿照第二小节写几句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最后一分钟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A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紫荆”指什么?

  “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花指什么?

  B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把你的美好祝愿融入此小节中,感情朗读。

  四、巩固延伸

  1、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

  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我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诵读诗歌,浓浓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

  衷心祝福溢于言表。

请再一次回忆这些激情澎湃的诗句此刻,是午夜,又是……所有的眼泪都是________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________。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________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________去迎接那新鲜的________的、芳香的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________……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激动自豪喜悦教学反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

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

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语文教案篇5蚂蚁和蝈蝈板书:

  20、蚂蚁和蝈蝈夏天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冬天舒服过冬又冷又饿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蚂蚁和蝈蝈》说课稿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故事告诉我们: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本课是第二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为主要教学形式,采取看看、说说、读读、演演等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比如夏天蚂蚁辛勤地搬粮食,蝈蝈自由自在地玩乐;冬天蚂蚁们在洞里安然过冬,蝈蝈们又冷又饿,下场悲惨等等,都以图片示之,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有评价他人和被评价的权利。

  “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读得最有感情?

  “你觉得还有哪个词要读得有感情?

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好吗?

”或赞赏或提出异议。

这样不仅能刺激孩子的读书欲,而且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落到了实处。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1、课始,我就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读书有目的,有收获。

  2、理解“神气”

  “神气不起来”等词,让学生表演,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留下鲜明印象。

  3、由于我采用倒叙方式,先学习结果,再学习原因,我估计学生难以一下子进入文本,深入感悟,所以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蚂蚁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蝈蝈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把图意说清楚、说完整,这样容易进入文本、理解文本,还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篇的情境适合学生发展想象。

  如:

教学第二节时,提问: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

故事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通过提问:

第二年的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对结局再创想象。

  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

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

突出了的主题,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抓住典型语言,用正确的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地说、准确地说、生动地说,使语言积累与知识巩固、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案篇6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教与学教学过程: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

最有影响的一个。

她以朴素。

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作者简介冰心,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

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

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

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

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