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14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讲课讲稿.docx

古代汉语教案介词连词讲课讲稿

介词

介词是把一个实词或词组介绍给另一个实词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词词组,用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作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地、原因、方式、关涉关系等。

古代汉语某些介词的用法仍然保存到今天,如“为人民服务”,“以理服人”“自上而下”“从无到有”。

其中介词“为”“以”“自”“从”等就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但是古今使用介词的情况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古代某些常用的介词今天不常用了,而且在用法上古代比现代更复杂,所以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加以注意。

下面先概括介绍一下各小类介词,然后主要介绍几个常用介词(于、以、为、与)

一、时地介词,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或词组)介绍给谓词中心词的介词

1、介处行的:

于(於)乎、在、自、由、从、至、爱、缘、乡(响向)以道、因、之。

《段注》

缘溪

 

缘还可作名词,原故,“缘分”;动词“攀登”缘木求鱼。

向,響,是两个字,如今简化都作向。

向隅而泣

石门豹……響河立待良久,《史记》

对看,向看

道凡治乱之情,道客并始。

《管子》

诸使者:

从[道长安]来《汉书》

2、介时间:

于(於)自、由、至、会、当、临、方、为、及、比、乘、即洎(到)

会,介时间,当“碰巧”“恰值”讲

会暮,大风起。

《汉书》

方,介时间时,是用在句首,当“当”“正当”讲,“方”后介宾,多为用“时”字为中心组成名词性词组,没有“时”,即使主谓词组也是为“时”的定语,译时还要译为“时”。

方此之时,安在?

《韩非子》

正当这个时候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庄子》

正当他作梦时

洎周秦兴,采诗官废,《白居易九书》

周设的到民间采诗的官

(jì)洎疾之乐也,虽饮食是念,无滑甘之思《述病》

到病情好转的时侯,虽然强烈地想要吃喝,但并不想吃油赋甜味的东西

二、原因介词

把表原因目的的词介绍给谓语的介词

①介原因的,因、以、用于、由、为、缘、坐

坐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轩,《三国志·诸葛逊传》

huī,主师旗

诸葛逊的部下几万人,因不投降被斩

停在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②介目的为、以

三、方式介词

把表示方式依据、凭借、沿循的词介绍给谓语动词以、于、凭、用、按、由、乘、缘、借

借请收合余烬(jìn),背城借一,《左成二年》

(介词)

(请收集残草士兵,背靠城池,借此一拼)

动寡君是以愿借助焉。

《左传》

(我国君国因此想借助(于郑国)民)

付[借问此何时,]《杂诗》

四、关涉介词

把表示有关对象比较被动的词介绍给谓语

1、表对象,于、及、以、于、为、与、之

(对于)人之其行等爱而不辛焉《礼记》

(人们对于他所爱的人就偏爱)

2、表比较,比、于(於)焉、与

3、表被动,被、为、于、(於)

常用的介词用法

于(於)

“于”“於”在上古是两个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不过“于”多出现在《尚书》《诗经》《周易》《论语》等较早的经书中,而“於”出现得较晚,《左传》“于”“於”异同,从现在的平装本的书中已看不出“于”“於”两个字的区别,不过也有些人注意到在被动句,描写句中用“於”介时地时用“于”。

解放后,只用“于”字(有人说“于”是“於”的简体字,并不准确)。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出处方面)

作状语,更事作补语,译“在”“从”“自”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五蠹》

褒于病死。

《汉书》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月十夜至于昂,《公输》

②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的时间,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从我家前三代住在这里,累计到现在六十年

③关涉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涉及或旁及的对象,译作“面”“给”“对”“对于”“跟”“用”这类用法作补语多。

面,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给,让天下于许由《逍遥游》

对,子于郑国,栋也《子产相国》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洁于东,以共济事业《赤壁之战》

④介绍相比较的性状或人、事

相比较

 

⑤介沼功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这是表“所以”此用法的引申

不足生于不农

(生活资料的不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生产)

民国挤于爱,而所于威矣《五蠹》

老百姓本来骄傲由于偏爱,而由于刑法威严服从

⑥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兵败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

卻克汤于失,流血及屦。

《左传》

1、介绍动作、行为依赖借助的人、事、方法找遵循的准则依据

习民于射法。

《汉书》

用射法训练老百姓。

今奂王前有太子之卻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

(《史记》)

(现在吴王因过去有儿子被死的怨隙,装病不来朝拜,按古法应当处死刑)

“乎”是个句末助词,但又因跟“於”声近韵同,所以常来代替“於”字,作介词用。

“乎”作介词跟“于”的作用基本相同,但“乎”字和“于”字通用是有条件的。

一般地说,由“乎”组成的介词结构除“恶乎”一种形式外,通常都要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而不能作状语,因此,作补语的“于”可用“乎”代替,作状语的则不能,反之“恶乎”意虽用于“于何”,但却不能写作“恶于”

①处所楚人生于楚长于楚而楚言《吕氏春秋》

②时间《春秋》何以始于隐。

《公羊传》

《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元年开始

③涉及对象天子嫁女于诸侯,女使诸候同姓者主之。

《公年传》

关涉(天子把女儿嫁给诸候,一定要让和天子同姓的诸候去主持。

④比较学莫乎近其人。

《劝学》求学问,没有比接近那些老师更便利的了。

⑤原因不动于众人之非誉。

《正名》

不因为众人的反动或称赞而动摇。

⑥被动五痍者何伤乎矢也。

《公羊传》

⑦依据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

离开仁,依靠什么成就他的名声。

以的介词用法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作动词主要当|“认为”“用”讲如

忠不女用兮,贤不女以。

《涉江》

市人皆认为赢为小人而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

以介词用法由动词虚化而来

①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借助的事物、方法、或遵循的原则(动作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前提等)译作“用”“凭”按照方今之时,还以神道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

按照,凭什么标准。

以近知远,以今知古《游之褒神山记》

根据

②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史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为了:

有几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

《韩非子》

③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处所,同“于”《史记孟尝君传》

(文以五月五日生)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汉书》

辱我人中,死罪一也《韩》

在众人中侮辱我,这是该处死一个原因

敌以东方来,《墨子》

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涉及对象,可译为“把”“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

先以书遗(wèi)操,诈云欲降。

《赤》

先把信给曹操送去,假装说要投降

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jǔ)《韩外传》

用法与以相近有用

用法和“以”基本相同,一般作状语,偶尔作补语

凭借宫人用金玉事主而求焉《管仲》

宫人靠金银珠玉来奉君主而要求得到好处。

原因用言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可将军列传》

关涉单于既将翕(xī)侯,以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

《史》

单于已俘虏翕侯赵信以后,把他尊为仅次于自己的亲王,并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

范围,引申为方面发蒙利用刑人《周易》

启发蒙昧,指眼睛恢复了亮,这里引申为看问题的准确

看问题准确,利于(正确)地处罚人。

对于正确地处罚人有利。

为:

介替化或帮助对象。

译“替”或不译。

为也是由动词转来的介词,为从一般作状语

动词读阳平,介词读去声(只有表被动一项读阴声)

1、介有关对象,这是最常见的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别《左传》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项羽本纪》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道也”《桃花源记》介词旁及对象译,“给”、“向”

2、介动作发生的原因目的

天行有常,有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

 

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诗》

 

(我)才知道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诗歌应当为了反映事实而创作。

3、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在”“当”。

a、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当(在)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经过。

b、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淮南子》。

(现在庸俗的人辞去官职隐处在乡下,难道能和(伯成子)一样吗?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读wéi被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

秦伯悦与郑人盟《左传》

王善之,乃与义帝发丧。

《汉书》

汉王认为对,于是给义帝发丧

①介关涉对象

②凭借,依据译“随”“用”

③比较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淮南子》

所以圣人的法令随时代变化,礼义随风俗变化

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用。

《商君书》

土地广阔不开垦的国家跟没有土地一样。

吾与谈公孰美。

《战国策》

(我跟保公比较,谁美。

吴王夫君——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战国策》

(于是被勾践活捉)

缘:

方向,缘溪而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原因,武将奸史,缘此侵渔下民。

《资治鉴》

依据缘法而治,按功行赏

凭借,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行可也《路》

(靠耳朵听知道声音对否,靠眼睛了解行动正确)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史》

(到……出发时。

及:

由动词转化来的介词

彼众我寡,及(趁)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赤》

狐偃及拳,晋大夫盟于郇《左传》

比:

时间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走大台之役。

《晏子春秋》

依据食之,比门下之客《战国策》

按一般门客标准给他吃的。

关涉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xǐ)之。

《孟子》

(我实在感到羞耻,希望替死去的人把深仇大恨都洗涮掉。

比较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原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

凭借备因险拒守。

《三国志》

(刘备凭借险要地势坚守)

善哉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

时地,所处因小见大

(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对象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战国策》

连词

用来连接词、词组,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词叫连词,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连词从连接词、词组的相互关系说可以分为并列、连贯(承接)进层选择转折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偏正

而作为连词有多种用法

①连接形容词、动词表示并列关系(有的也连接词组或分句)可译为“和”或不译

形宰予之辞,雅而文也《韩非子·显示》

(宰予的言辞,纯正而有文彩。

动有达于理者,能得不恐而畏乎?

《送薛存义序》

(通达事理的人,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能不感到恐惧和害怕吗?

主谓词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元。

《论语》

(士不可以不有远大抱负,毅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永州田野产一种怪蛇,黑身体,白花纹)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名词有描写性质

②连接分句或词组,表示连贯关系,译为“就”“于是”,

见免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任商君而遂强《韩非子》

就国势削弱起祸乱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劝学》

(所以,箭靶设起来了,箭天就会射到它的上面,树木长得茂盛了,斧子就会砍到它身上,树林长得成荫了,众鸟就会到那里去休息。

③连接分句或词组,表示进层关系,译“而且”

以王保夏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

(不但没有善处,而且会伤害它)

④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如加增,《愚公移山》

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刻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⑤连接词、词组与谓语中心词,表示偏正关系,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有个卖油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视着他,久久不离去。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

(我小心翼翼地爬起来,看看那个瓦罐,我的蛇还在,便又放心地躺下。

⑥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治安策》

(在那个时候……能把天下管得太平吗?

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诸位没有杀敌保家的意思就算了,诸位如果有这个意思,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用在主谓间)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论语》

而组成的复音词及熟语等,

假而表候设

假而以仆年先吾,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悉陈中所得者《当韦中立论师道书》

(假如我的年龄比你大,……不后于你,诚心愿意和往来谈所见所闻,那么我必把心中看法毫无保留说出来。

而况表进层,复音连词,何况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而后表顺承“然后”

鞠躬尽萃,死而后己《出师表》

(恭敬谨慎,竭尽全力,死了然后才停住)

而且表进层

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物,莫克自奉自卫。

《封建论》

(人类既不能(象野兽那样用爪牙来)搏斗吞噬,而且也没有羽毛(来防寒),不能养活自己,保卫自己。

一般连接条件分句

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遏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列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左传》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

纵使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战国策》

子路率而对《论语·先进》

或对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秋水》

与、而、以、及、且、故、是故、则、若、然、虽、于是、然则……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

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寿。

《孟子》

①连接分句表示连置关系“就”“使”用在紧缩复句,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

时间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促织》

条件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如果当初我不干这个差役,那么就已困苦不堪了。

②连接分句,表示前后两句意思完全相反。

译“但”“却”

黔无驴,有妇来者船载而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指南录后序》

(元人虽然表而上尊敬我,实际上却十分恼火。

③接连分句,表假设条件,译“如果”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之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

(听说章邯……今天如果来,沛公恐怕就不能到这里了。

(占有这个地方了)。

④表让步“即使”“虽然”

君则不寒,民诚寒矣。

《新序》

(您即使感到不寒冷,老百姓却实在冷得受不了了)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让步)载舟,水则(转折)覆舟,《荀子》

(人君是船,百姓是水,水虽然可载船,水却也能覆舟)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於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例如

楚子在城义,将救陈,卜哉,不吉,卜退不吉,王曰:

“然则死也”,《左传》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死了。

今有构木站遂于夏后氏之世者,如为鲧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五蠹》

后来,然则变成凝固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作为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与“而”分工不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chèn)者,皆不为奴。

《汉书》

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本》

“与”作介词,从结构上看与连词用法相同,让“与”前后而个名词不是并列的,它往往是介绍动作所关涉的对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

“与”有时可以连接并列的形、动,这样的句子里,被连接的动形都作为事物看待(动词名物化用法)其作用就等于名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

发财作官这是人们盼望的。

作为连词“与”还可以表选择,连接分句,表示取舍,常和后一分句的“宁”“不如”“孰若”呼应,还常和“其”连用。

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也。

《韩非子》

与其我得到上千辆兵车,不如听到行人(官名)烛过的一句话

与人刃我,宁自刃。

《史记》

与其让别人来杀我,宁肯自杀。

与其坐而待之,熟著起而拯之。

《吟婉贞》

虽虽然

“虽”作让步连词有两种用法

①已成为事实的让步,可译“虽然”“尽管”后常和“齐”“亦”“独”“然而”呼应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

大大小小的诗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断,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

《左传》

②未成事实的让步,所举多为一种假设(有人认为“虽”的这种用法是假设连词)译“即使”“纵使”等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兵法》

(天气适宜,地形有利,众人团结这三个条件得不到,即使打了胜仗,也会有突殃的)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遇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存在)

古汉语“虽然”不同现代汉语,是两个词:

“虽”=“虽然”=“然”=如此。

“虽”、“然”也有分开的,“然”当转折连词

王曰“善哉”虽然,公车剑盘为我为云梯,如取亲《公背》

(好呀,即使这样(像你所说的那样)但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还是一定要攻宋)

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虽然,吾闻之矣。

《孟子》

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

虽和然分开用让步转折。

其卒虽多,然而轻走北。

大王加惠,从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

然然而

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矣”“然而”

孤不度德量力,欲倍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三国志》

我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不利焉《左传》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

(周勃厚道稳重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代也。

《荀子》

(天性是不创造的,虽然如此,但是是可以变化的。

在上古“然而”的连用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到战国末期还渐成为凝固结构,变为一个词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汉书》

(但是大家却把他们看的贵的原因,是因为国君使用它们的缘故。

尽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矣。

《孟子》

(没有哪一寸土地不是商王所有,没有哪一个百姓不是纣王臣子虽然这样文王却由方园百里而兴起,因此是不容易的。

之作连词

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

②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便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

天之弃商久矣。

《左传》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

以“以”可作介、副、代也可以作连词

作为连词主要用作表目的结果或表原因的连词,另外也可作并列、连贯、进层、转折、偏正等连词。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

(晋文侯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当年对晋国没有礼貌而皆叛晋勾结楚国。

以不能取客当世,故终身不仕。

《汉书》

(因为不能讨好当时政执者,所以终身没作官)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史记》

②表示目的“以便”“来”

晋侯假道于虞以代虢《左传》

有圣人作,构木为策以避群害《五蠹》

留义成军王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

③结果“以致”

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汉书》

余不听豫之言,以罹(lí)此难也,《吕氏春秋》

秦与韩、魏何北及封陵,以和。

《史记》

④并列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

《公孙龙子通变政》

青色和白色,不是黄色,白色和青色,不是绿色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孙子兵法》

(将军的处事,沉静而深思,严肃而有条理。

⑤连贯齐国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史记》

(齐国于是乘胜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后就回去了)

⑥进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⑦偏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树木生机勃勃渐见茂盛,泉水汩汩轻快地流动)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论积贮疏》

(荒淫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古代汉语词气词概述

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类。

它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是表示说话的各种不同的语气,说话的不同语气不是非用语气词来表示不可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示。

语调没有在书面语里表现出来,古汉语的语调情况现在无法知道。

弄清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却是培养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句子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有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拟测等,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从它们在句中的位置看可以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三类。

三类语气词中,以句尾语气词最重要。

句尾语气词古今都有,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

句尾语气词古今变化很大,有必要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软)”“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词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也”即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况来确定它所表达语气作用。

“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有祈使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

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既可以表示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这就是说,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许多种语气,而不同的语气词义可以表示同一种语气。

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语气词会有某些变化,但它所表达的基本语气应该是固定的。

在某些类型的句子中,有些语气词并不是由词尾语语气词来表示的,而是由别的词语或语调来表示的,我们不能把一种没有用文字形式表示出来的语调所表示的语气算作这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也不能把别的词语所表示的语气转移给一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①句尾语气词

也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谓语表示判断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

我们在《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讲中已经讲过,不再重复,除判断句外,“也”字还用在其他类型的句中,它所表达的语气虽然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