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预防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31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禁毒预防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禁毒预防教育.docx

《禁毒预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禁毒预防教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禁毒预防教育.docx

禁毒预防教育

禁毒预防教育

禁毒预防教育

导言:

毒品问题难解之谜

1.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2.我国当前的毒品问题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态势?

3.从境外毒源地每年进入我国的海洛因数量究竟有多少?

5.吸毒成瘾后是否能够戒断?

6.毒品犯罪能否在短期内遏制住?

7.毒品犯罪在未来的走向将会呈什么样的趋势?

8.人类能否战胜毒品?

第一部分禁毒预防教育概述

一、关于禁毒预防教育的政策法律

中国政府认为:

预防教育“6·27”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

以10岁至25岁的青少年为重点、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使青少年禁毒意识明显增强,新滋生吸毒人数明显下降。

2016年1月6日,国家禁毒办、教育部在云南省曲靖市召开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经验交流暨“6·27”工程推进会议。

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党委委员刘跃进在会上强调,必须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置于禁毒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作为解决毒品问题的治本之策,切实把防范工作做在前头,从根本上遏制毒品问题的滋生蔓延。

要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在校学生为重点,全方位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

目前,全国已有24万多所学校开展“五个一”活动,1.21亿名学生接受了禁毒专题教育。

目前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正在全国从多方面广泛深入地进行:

一是抓好面向全民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

贯彻落实《全民禁毒教育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并在“6.3”虎门销烟纪念日至“6.26'’国际禁毒日期间,全面掀起禁毒宣传高潮。

二是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

广泛开展“不让毒品进校园”活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推动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从城市扩大到农村,努力实现“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

三是抓好高危人群的毒品预防教育。

在各类重点复杂场所,结合普法宣传、科普宣传、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对社会闲散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吸毒高危人群开展禁毒法制教育。

四是针对新型毒品突出的问题,在全国开展防范新型毒品危害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五是国家禁毒委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如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妇联组织开展的“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拒绝毒品零计划”等。

(二)禁毒预防教育的概念

禁毒宣传教育,是指通过多种科学、有效途径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造成毒品问题的基本因素和有关毒品的知识,向人们揭示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的巨大危害,以唤起民众禁毒的意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和自觉性,发动民众自觉地加入到禁毒的人民战争中来,防患于未然,从而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品侵袭的有效体系的过程。

(三)禁毒预防教育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上医治未病”的观点。

预防就是以“治未病”为直接目的的。

现在,人们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不仅仅是用药品与设备和疾病作斗争,如果能够唤起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人民健康水平则可以大为提高。

预防重于治疗,这一观点对毒品工作同样适用。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毒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但未能真正扭转局面。

针对日趋严重的吸毒、贩毒问题,打击毒品犯罪和强制戒毒固然重要,而宣传吸毒的危害,普及毒品的基本知识,唤起人们抵制吸毒的意识,从根本上预防毒品问题的发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是事半功倍之举。

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故态复萌,并迅速蔓延,局势十分严峻。

在与毒品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单纯靠强制手段解决毒品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宣传药物滥用的危害,普及药物滥用的基本知识,唤醒人们自觉抵制药物滥用的意识,对从根本上预防药物滥用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当前吸毒者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很大,开始吸毒的年龄越来越小。

其起因大多数是受人引诱、好奇模仿,他们本身并不知道毒品对其自身会产生多大危害。

尤其对于我国现时期的青少年,他们对毒品的概念大多来自西方电影或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的描述,很多人觉得新鲜、刺激、时髦。

毒品究竟是什么,一旦吸食成瘾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并不清楚。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预防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1.提高公民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2.增强全民禁毒意识

3.预防和减少新增的吸毒人员

4.震慑毒品犯罪分子

5.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6.减少我省外流贩毒的不利影响

(四)禁毒预防教育的构成

禁毒预防教育的构成主要包括主体和对象。

主体有各级禁毒领导机构、公安、宣传、广播电影电视、教育、卫生、民政、司法等部门;新闻媒体、学校及其他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乡镇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社工、禁毒志愿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对象有一般对象和特殊对象。

一般对象指的是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不论男女老幼、干部群众、有业无业、有无前科、吸毒者或非吸毒者等,都是毒品预防教育的对象。

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毒品预防教育,都应该了解和懂得有关禁毒基本知识,树立禁毒意识,积极响应并自觉参与各种禁毒活动。

特殊对象指的是青少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无业人员和流动人口;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居民;涉毒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个体户、娱乐场所业主和从业人员等高危人群;有关的公职人员。

对于特殊对象,应加大教育力度和教育的针对性。

其中特殊对象也称易染毒群体。

易染毒群体是指因人格原因,在经受毒品诱惑时自控力较弱而易尝试毒品和沾染毒品的社会群体。

在有关的资料或研究中,“易染毒群体”被称之为“高危人群”或“脆弱人群”。

从年龄上,以青少年为主;从职业上看,以无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及农民为主;从居住方式上看,以流动人口为主。

易染毒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滋生出新的吸毒人员,属于吸毒队伍的“后备军”,因而,对易染毒群体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禁毒预防教育的形式

一、个人预防

沾染毒品的诱因很多,预防吸毒的措施也很多,归根结底,预防吸毒的关键还在于自己。

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律自爱,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才能够切实保护自己,不被毒品所害。

个人预防吸毒主要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构筑起抵御毒品侵袭的铜墙铁壁。

(一)加强对文化、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那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努力培养提高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

(二)不断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拒毒品诱惑的能力。

要培养自己多方面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参加文明、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摒弃吸烟、酗酒等恶习。

特别是青少年,远离毒品,首先要远离烟酒。

二、学校预防

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控制青少年中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最有效防线之一。

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抵抗毒品侵袭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识别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

学校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育人、育才、育德并重。

要在教学课程中把“禁毒教育”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使学生时时处处加以防范。

学校校长是学校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禁毒教育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高度注意对“差生”和特殊学生的重点教育。

学校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使学生在优良传统、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教育中健康成长。

此外,学校必须严格控制社会闲散人员出入,更要严防有吸毒劣迹的人入校,对学生必须执行严格的请假、销假制度。

三、家庭预防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是任何社会团体都无法比拟的。

只要家庭成员具有整体意识,对家人怀有浓浓的亲情,就能及时发现和洞察其成员的吸毒苗头,并给予坚决制止。

家长一定要把反毒、防毒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增强子女抵制毒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警惕,防止子女误入吸毒的歧途。

这样,吸毒的家庭预防便可成为抵制毒品的一道防线。

四、社区预防

社区治安直接关系到社区成员的安居乐业。

要注意发挥社区的优势,发掘社区预防毒品、预防社区成员吸毒的功能,提高社区预防吸毒的能力。

社区组织要自觉承担起预防吸毒的责任,大力开展“无毒社区”活动,并与建设文明社区结合起来,使社区成为一片净土。

五、社会预防

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的预防机制,切实提高全社会预防、控制、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能力,是防毒、反毒的主要措施。

社会预防的措施主要有:

1.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有力的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建立社会预防的心理机制。

2.建立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环境的专门预防机制。

所谓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染上毒瘾的一些特殊人群。

所谓重点环境,是指那些容易滋生吸毒、贩毒现象的地段和场所,如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

3.建立完善对吸毒人员的帮教挽救机制。

4.建立完善高效、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特殊打防机制。

5.建立健全禁毒综合治理的统筹协作机制。

第三部分禁毒预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1.党和政府坚决禁毒的立场

2.禁毒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3.毒品常识

4.毒品预防

5.毒品的危害(易成瘾、复吸、懒惰)

6.毒瘾机理

7.戒毒知识

8.禁毒意识和技能

第四部分禁毒预防教育的方法

做好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关键是病因学预防,也是最重要的药物滥用预防策略。

目的是保护正常人群,防止他们染上吸毒恶习。

一级预防应该确定重点,对高危人群、重点地区、主要流行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二级预防包括对吸毒行为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三级预防是针对吸毒成瘾者采取的措施,包括戒毒治疗和减少伤害。

1.在学校开展“不让毒品进校园”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开展。

如采用黑板报、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教育,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座谈,利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时间进行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对毒品犯罪分子的公处公判大会,组织参加禁毒展览、自愿戒毒所、社区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观看禁毒影片等。

(2)纳入课堂教育主渠道进行。

有的学校开设禁毒知识课程,安排课时上课;有的学校则将禁毒知识穿插在德育、历史、语文、健康教育课程中讲授。

(3)结合普法教育邀请禁毒民警、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禁毒专题讲座。

(4)让学生进行假设角色体验,学会认识毒品危害,预防吸毒。

(5)制作“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吸毒害人害己害社会;一日吸毒、一生戒毒、终生想毒”等标语,参与毒品预防教育。

2.在社区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活动

(1)建设“无毒社区”。

(2)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3)开展禁毒宣传工作,减少新吸毒人员的滋生。

(4)强化毒品预防教育,以落实社区帮教,保证和巩固戒毒效果。

(5)严格控制社会面,有效防止毒品问题的发生。

3.动员家庭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

(1)针对家长的毒品预防教育

1 让家长了解毒品的概念、特点、种类,导致吸毒的原因,吸毒的危害,吸毒成瘾的特征。

2 家庭要注意培育和谐家庭关系与良好亲子感情。

3 对个性脆弱、自卑感重及容易冲动、侵略性强的子女,应因材施教、多加关怀。

4 好奇与无知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重新了解相关资讯,对子女从小进行毒品预防教育。

5 维护家庭稳定。

6 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2)针对家庭成员的毒品预防教育

1 针对家庭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确定家庭毒品预防教育方案。

2 父母应转变观念,克服代沟和文化传承断裂带来的不利影响。

3 要分析自己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

4 培养有益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5 引导子女慎交友、交好友。

6 告诉子女贩毒分子或吸毒人员诱骗青少年吸毒的常用手段

4.对职工和个体户开展“职工拒绝毒品零计划”活动

5.对无业人员和流动人口开展禁吸的普及教育

6.对失足者开展临床、康复、心理和行为矫正教育活动

7.在全社会开展四禁的法制教育

8.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掀起面向全民、主题鲜明的禁毒宣传教育高潮  

注意事项

长期化、经常化、讲求实效

正面宣传

与相关部门配合

溶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

第五部分“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

一、“毒品与艾滋病”的关系

首先,共用针具感染艾滋病。

其次,因吸毒而导致不安全性行为发生。

1.不少女性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而“以淫养吸”。

2.新型毒品的滥用也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播。

无论以什么方式或什么原因吸毒,这种行为本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十分巨大,如果因为这种高危行为再导致艾滋病的感染与传播,无疑雪上加霜。

因滥用毒品而感染上艾滋病,这是毒品对社会的一种间接危害。

因此,在吸毒人群及高危人群中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已经成为禁毒防艾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艾滋病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艾滋病病毒

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为HIV),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生存于人的血液中,主要攻击和破坏人体的白细胞,直接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扰破坏具有抗感染力的免疫细胞,最终使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致死。

1981年6月,美国洛杉矶发现5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肺炎,7月,又有报告称发现26例卡波氏肉瘤患者,后又不断发现新的相同病例。

这预示着有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开始流行。

法国巴斯研究所的蒙塔尼尔教授1983年报告,自艾滋病患者的淋巴腺中分离出一种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新病毒命名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简称为艾滋病毒。

艾滋病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为HIV),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生存于人的血液中,主要攻击和破坏人体的白细胞,艾滋病病毒直接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扰破坏具有抗感染力的免疫细胞,最终使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致死。

艾滋病病毒很脆弱,在外界环境中很快死亡,“84”消毒液、漂白粉、消毒灵、酒精等常用的消毒药品都可以将其杀灭。

(二)艾滋病

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全称是:

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名称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三)艾滋病病程的4个阶段

1.感染早期(窗口期3-6个月)

健康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能马上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出来,一般在2-3个月后,才可以检查出来。

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可以检查出来的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窗口期之后,感染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从而证实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

2.无症状期(潜伏期5-10年)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为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称为无症状期(潜伏期)。

无症状期期可以短至6个月至1年,通常为5年至7年,长的可达10年以上。

虽然在很长的无症状期内,感染者在外表和自身感觉上都与健康人一样,但他仍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性行为和血液等途径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因此,凡是怀疑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都应该主动向医生咨询或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3.发病前期(1-2年)

无症状期后,感染者开始进入发病前期。

由于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的部位不同,患者开始出现不同的症状与体征:

(1)持续不退的极度疲乏。

(2)反复发烧、打寒战和夜间盗汗。

(3)体重不明原因地持续下降。

(4)颈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5)口中出现白点或异常斑痕。

(6)皮肤斑点和斑痕(隆起或平的,一般无痛感,常呈紫色)。

(7)持续咳嗽或干咳。

(8)食欲减退。

(9)艾滋病病期(1年左右)

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不能抵抗任何感染,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症而最终死亡。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血液检查艾滋病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症状中任何一项者,可确诊为艾滋病人:

(1)近期内(3至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摄氏度。

(2)近期内(3至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至5次)一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

(4)卡波氏肉瘤。

(5)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机会性感染。

(6)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条件

(7)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

由于艾滋病病毒治愈存在于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所以任何这些体液进入其他人身体里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和粘膜是一种天然屏障,但是这个屏障有时会破损,包括切伤、擦伤、疮、溃疡。

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很容易发生感染。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1)血液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人的血液中,当正常人接受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后即可感染艾滋病。

常见的经过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方式有:

1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

2 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血浆或其他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

3 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注射器、针头。

4 其他可以刺穿皮肤的医疗器械,如口腔科器械、妇产科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灸针等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

5 其他可以引起血液传播的途径,如理发、美容、纹身、扎耳、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体育运动外伤和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2)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病毒还存在于人体的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所以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通过性交还可以传播其他性病,有淋病、梅毒、生殖器疱疹等,患有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3)母婴传播:

当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女性生育子女时,即可以通过血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时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四)艾滋病传播的4个必要条件☆

离开存活进入足量(如唾液,需20毫升)

1.离开:

病毒必须离开感染者的身体。

2.存活:

病毒必须处于能存活的条件下。

艾滋病病毒只能在人体内存活,在昆虫、蚊子体内是不能存活的。

艾滋病病毒存活在人体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

3.足量:

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病毒才能传播。

只有以上条件都存在,艾滋病病毒才能传播。

(五)艾滋病带来的社会危害

艾滋病带来的社会危害涉及四个层面:

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1.产生大量无人抚养的孤儿和老人

感染艾滋病的大多数是青壮年。

由于家庭主要的劳动力过早发病和死亡,失去父母的孤儿面临失学、营养和医疗保健水平下降、无人照料和教养的威胁;子女死于艾滋病的老人由于失去成年子女的赡养而孤独地生活,可能会经历极度贫困和与世隔绝。

对于这些人的抚养和照顾,必将加大社会的负担。

根据研究者的测算,到2010年,在HIV流行低方案情景下,将产生10.9万艾滋病孤儿;在HIV流行中方案情景下,将产生17.8万艾滋病孤儿;在HIV流行高方案情景下,将产生23.4万艾滋病孤儿。

2.加大贫富差距,导致贫困人口增加

目前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居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卫生、教育等社会资源稀少,而贫困人口较多。

人们为了增加收入,可能卖血或从事性工作;为了减少花费,可能重复使用已用过的针具,这就造成这些地区极易传播、流行艾滋病病毒。

而患病会使家庭收入减少、医疗花费增加,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更加贫困,艾滋病将拉大人群间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调查发现,一些原本已经脱贫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因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返贫。

这种因病致贫的现象,既加大了中国部分地区的贫富差距,也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3.艾滋病流行是社会安定的隐患

艾滋病传闻由于其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常常被夸大、扭曲,甚至达到危言耸听的程度。

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各种关于艾滋病的稀奇古怪的谣传不胫而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如:

2000年7月26日辽沈晚报报道,由于盘锦市流传“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把自己的血打入西瓜内,吃西瓜会患艾滋病”的谣言,一些消费者顾虑重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西瓜销量大大不如往年,谣言让瓜农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2001年底至2002年初,天津、北京、石家庄等一些城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心理,别有用心报复社会,自称是艾滋病患者,使用“扎针”手段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

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将造成社会恐慌,加剧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社会歧视导致对感染者的排斥,出现了HIV感染者失去工作、其子女被迫离开学校、家属被人们所孤立等现象。

社会歧视容易激发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对社会及健康人的仇视心理,从而诱发犯罪。

广东省一些地区发生的公共危害事件,即是以自己HIV阳性作为威胁,敲诈勒索侨民、公安干警。

另外,艾滋病造成的歧视、失业、失学等也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艾滋病流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危及国家安全和民族的发展。

4.带来社会问题,损害政府形象,造成政治危机

艾滋病大范围的流行将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1992年泰国发生政治动乱,反对党就是利用艾滋病问题作为攻击政府的一种重要武器。

法国由于血液污染而使许多人感染HIV,迫使卫生部长辞职,内阁政府一度发生危机。

我们的卫生体制中仍存在一些潜在隐患,如农村地区医疗保健中的安全注射问题,小儿预防免疫注射安全问题等。

如果因此而导致类似卖血人群中出现大量HIV感染者的情况再次发生,不仅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而且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是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防治工作开展不力,将影响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开明的、负责任政府的形象。

因此,决策者必须关注艾滋病,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减少艾滋病给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

(六)联合国推荐“毒品-艾滋病”预防教育策略

任何一个国家单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独立解决吸毒、艾滋病问题的。

当今世界治理吸毒问题的三大主要战略:

减少毒品非法供应、降低毒品非法需求及减少伤害。

三者护卫依托,相互关联。

在治理吸毒工作中,目前世界各国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减少伤害的方法大都以降低吸毒人员中传播艾滋病病毒为主要目标。

基于共用注射器、不良性行为是吸毒人员中传播艾滋病病毒主要渠道的事实,大多数减少伤害的方法大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美沙酮维持疗法、注射器交换项目和公共场所发放避孕工具。

(七)我国的“毒品—艾滋病”预防教育策略

1.总体策略

当前迫切需要营造全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艾滋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机制还需要完善,恐惧艾滋病、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现象依然存在,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控机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如何抓住机遇,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是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兴亡的大事,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1)要坚定不移地推广干预措施

要坚定不移地坚决打击贩卖、吸食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要采取必要的减少伤害的干预措施。

要认真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工作。

(2)大力开展“毒品-艾滋病”相关专题讲座,进行毒品预防教育

远离毒品、控制艾滋病重在预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针对其传播和流行的主要途径及与毒品的密切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宣传教育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首要环节。

宣传教育要以村镇、社区、学校以及高危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为重点。

(3)要切实有效地落实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救治关怀措施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