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06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国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四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

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

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

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

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

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

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

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2019年02月26日0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B.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D.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2.

试题分析:

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

选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A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

“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与“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两个分句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D项强拉因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彧,字文若。

彧少有才学,时誉甚美。

侍中崔光见彧,退而谓人曰:

“黑头三公,当此人也。

”彧姿制闲裕,吐发流靡,琅邪王诵有名人也,见之未尝不心醉忘疲。

奏郊庙歌辞,时称其美。

彧本名亮,字.仕明,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避绍父讳,启求改名。

诏曰:

“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

”彧求复本封,诏许,复封临淮,寄食相州魏郡。

会尔朱荣入洛,杀害元氏。

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

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

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

及知庄帝践阼,彧以母老请还,辞旨恳切。

衍乃以礼遣。

彧性至孝,事父母尽礼,自经违离,不进酒肉,容貌憔悴,见者伤之。

庄帝追崇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迁神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

时庄帝意锐,朝臣无敢言者,唯彧与吏部尚书李神并有表闻。

又追尊兄彭城王为孝宣皇帝,彧又面谏曰:

“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

历寻书籍,未有其事。

”帝不从。

尔朱荣死,除彧司徒公。

尔朱世隆率部北叛,诏彧防河阴及尔朱兆率众奄至,彧出东掖门,为贼所获。

见兆,辞色不屈,为群胡所殴薨。

彧美风韵,善进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则。

博览群书,不为章句。

所著文藻虽多亡失,犹有传于世者。

(节选自《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B.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C.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D.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B.太庙:

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

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中的“太庙”即为此意。

C.河阴:

“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D.避讳:

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的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彧本名叫元亮,因避讳,所以启求改名,皇帝因为他谈吐具有风采神韵,且经常自比荀文若,所以认为他可改名为彧。

B.元彧不忘前朝,敢于劝谏。

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临淮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不乐;面对一意孤行的庄帝,他一再劝谏。

C.元彧为人孝顺,心痛族人。

他在庄帝继位时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北方;元氏族人被尔朱荣杀害,他得知后拍胸痛哭。

D.他博览群书,文采斐然,但不为章句之学。

所写的文章仍有流传在世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

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

(5分)

(2)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

历寻书籍,未有其事。

(5分)

【答案】

4.B

5.C

6.B

7.

(1)元彧抚胸痛哭,于是投奔萧衍。

萧衍也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十分敬重礼待他,萧衍在乐游园会见元彧,于是设宴奏乐招待他。

(2)陛下恢复宗室基业,心中想仿效远古,但是行事不循法度,让后世如何看待您的作为呢?

遍寻书籍记载,没有这种事。

【解析】

4.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句中“称魏”和“表启”语意衔接紧密,不要断开。

5.

试题分析:

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

注意“河”专指黄河。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

注意“河”专指黄河。

6.

试题分析:

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淮临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不乐错误。

原文是“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B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淮临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不乐错误。

原文是“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

7.

【参考译文】

元彧,字文若,从小很有才学,当时很受赞美。

侍中崔光见后对人说“:

黑头发就担任三公的,应当就是这个人了。

”元彧仪态闲雅谈吐言辞美妙。

琅邪王诵也是很有名气的人,见了元彧之后,也不能不为之心醉,忘却疲劳。

他奏祭祀郊庙时所用歌词,当时人也大加赞美。

元彧原名叫亮,字仕明。

当时侍中穆绍跟他同署办事,为了避开穆绍父亲的名字他便上表请求改名。

皇帝下诏说“:

仕明谈吐具有风采神韵,经常自比三国时的荀文若,可改名为彧,以取同一体类相似之美。

”元彧又请求恢复本来的封爵,皇帝下诏答应恢复临淮王的封爵,寄食邑于相州的魏郡。

正值尔朱荣进入洛阳,杀害元氏族人。

元彧拍胸痛哭,便投奔萧衍。

萧衍也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十分敬重礼待他。

萧衍在乐游园设宴奏乐招待他,元彧听到歌声嘘唏而哭,涕泪交加而下,萧衍见后也感到伤心。

和元彧一样前来梁朝投奔叛降的人,都迎合旨意称魏为伪朝,只有元彧上表时总是自称魏临淮王。

萧衍体谅元彧的本性如此,也不责怪他。

当他知道庄帝继位时,便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返回,词语十分恳切。

萧衍便以礼相送。

元彧非常孝顺,侍奉父母极尽礼节,自从母亲去世以后,再也不吃酒肉,面容憔悴,见到的人都为之伤感。

庄帝要追尊父亲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亲李妃为文穆皇后,准备把神主迁入太庙,以孝文帝为伯考。

当时庄帝心意坚决,朝臣没有人敢劝说,只有元彧和吏部尚书李神俊有表上奏。

庄帝又追尊他哥哥彭城王为孝宣帝。

元彧又当面劝谏说“:

陛下恢复宗室基业,心中想仿效远古,但是行事不合法度,后代人将怎样看待?

遍寻书籍记载,没有这样的事情。

”皇帝又不肯听从。

尔朱荣死后,任元彧为司徒公。

尔朱世隆率领部下在北方反叛,皇上下诏令元彧驻守黄河以南地区。

当尔朱兆带兵突然到达时,元彧从东掖门出城,被敌人抓获。

见到尔朱兆时,他神色不变,不肯屈服,为群胡殴打而死。

元彧美于风韵,善知进退,是衣冠士族之中很有容量和规矩的人。

他博览群书,但不为章句之学,所写的文章,虽然大多散失,但仍有流传在世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请分析它们的妙处?

(5分)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

(6分)

【答案】

8.“争”和“暗”。

“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3分)“暗”字,枕榔、椰树使溪水阴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的特点(2分)。

9.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2分)。

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2分)用“毒雾”“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2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手法和炼意方面考虑。

9.

试题分析:

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一语双关,都什么意思。

表面写险恶的自然环境,实际写官场的凶险。

用“毒雾”“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注意双关手法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少年时非常融洽的关系。

(2)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答案】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

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

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

“对不起,不行。

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

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

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

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

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

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

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

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

是啊!

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

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

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

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

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

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

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

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

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

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

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

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

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

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

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

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

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

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

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

我实在累了。

”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

”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

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

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

让我进车厢!

“住嘴!

”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

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

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

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C.石人耶稣说: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萨劲特站在多赛牧师的家门口,希望多赛牧师收留他,但是多赛牧师拒绝了他,原因是多赛牧师家已经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

E.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拉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2)根据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6分)

(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的“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

(6分)

(4)作者在拉倒教堂之后,产生了一个幻想,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个幻想?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想寻找收容所但却碰壁的萨劲特遇到了代表仁慈博爱的牧师,但被他拒之门外。

②他想到小教堂躲避风寒,但小教堂的门紧锁着。

与警察产生误会,而拉倒了教堂。

③他产生耶稣离开十字架,在他身边跟着走的幻想,最终发现自己现实中已被投入监狱。

(6分)

(3)①“门”本应是接纳、包容的象征,但从萨劲特的遭遇来看,无论是宣传博爱平等的牧师的“住宅的大门”,还是显得宁静、殷实的小教堂的“门”,对他都是一种拒绝,唯一可以收容他的是监狱的“铁栅门”。

(2分)②作者通过不同的门,讽刺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牧师们的虚伪,(2分)也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及种族之间的不平等。

(2分)

(4)①从情节上看,加上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把现实情境与虚幻情境相结合,使小说在表现上富于变化,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②从人物上,从十字架上走下来的耶稣谈吐坦诚,平易近人,与牧师等形象形成对比。

③从主题上,耶稣与牧师等人对待萨劲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那些嘴里宣扬基督教义,而实际上不行平等博爱之实的人的批判。

(8分)(答一点给两分,答两点给5分,答满三点给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C.理解错误。

这句话是萨劲特对石人耶稣说的,表现了萨劲特对石人耶稣的坦诚友好。

D.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这是收容所拒绝他的原因。

E.表述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