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74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列举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简单分类。

认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作用。

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

动物的伪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

出示图片:

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

图片中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介绍:

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

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

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

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

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

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

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

动物的伪装。

目的:

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

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

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

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

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

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

出示冰棍。

提问:

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

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

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

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

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

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

你的猜想正确吗?

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

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

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

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

你的猜想正确吗?

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

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

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

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

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

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

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身边的动物

第一课常见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了解动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讨动物作为人类朋友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动物与人的亲密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和动物交朋友。

2.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难点:

喜欢和动物交朋友;能够善待动物,知道戏虐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知道要保护珍稀动物。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课前准备:

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收集一些小动物的图片、故事、谜语及和小动物的合影等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区:

谁是猜谜小能手?

师:

同学们,你家里都养了哪些小动物?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身边的小动物。

(板书课题:

身边的小动物)

师: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是猜谜语高手,我们现在就进行猜谜语比赛,好不好?

请看大屏幕。

(1)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

(2)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3)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日里白天睡大觉。

(4)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真是十分骄傲。

(二)交流区:

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

师: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到动物王国去瞧一瞧,看看那里还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播放课件—动物王国欢迎您)

师:

你喜欢哪种小动物?

能说说理由吗?

老师也喜欢小动物。

(板书:

喜欢动物)公鸡

1.不过我想先考一考大家,“头戴大红帽,身披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

”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喜欢的是什么?

(老师学“公鸡”叫)同学们可真聪明!

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公鸡吗?

那是因为公鸡是一种每天坚持早起的动物,它是人们的好帮手。

老师喜欢它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

牛有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

2.老师让你们收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好吗?

(做头饰的戴上头饰,画图的、办手抄报的、拍照片的展示交流)

3.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小动物头饰、图片、照片、手抄报等资料展示给身边同学,互相欣赏。

(三)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各种动物的原因,相机说说书本中狗、猫、蝴蝶、蝉对人们的贡献。

(四)探究区:

认识身边的小动物。

狗、猫、蝴蝶、蝉对人们的贡大非常,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对人类有贡献的动物还有很多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

1.蜜蜂能采集花粉酿蜜。

2.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

3.蜻蜓能吃蚊子及其他有害的昆虫。

4.螳螂是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5.燕子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

(五)拓展区:

小小动物本领大。

师:

这些动物朋友不仅很可爱,而且还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帮助。

小朋友们知道吗?

你们先和小伙伴讨论一下吧。

生:

小组讨论。

学生介绍:

生1:

我知道青蛙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他可以捉害虫。

生2:

我喜欢马,因为它可以为人们驮东西。

生3:

我还知道鸽子可以送信,啄木鸟是树木的医生。

生4:

我喜欢小狗,他可以陪我玩,还可以保护我们家……

相机学习书本上的动物。

一只啄木鸟一天可以吃虫1900只左右。

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捕到1000只左右的老鼠。

燕鸥喜欢吃蝗虫、草地螟等害虫。

以动物粪便为食物的屎壳郎。

一只青蛙一天能吃掉80只左右的害虫。

一只蟾蜍一年能吃11000只左右的害虫。

(六)爱护小动物。

师:

老师这还有几组图片,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怎样与动物亲密接触的。

播放课件:

人类和动物亲密接触的精彩画面。

刚才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大家看图片时特别开心,看到别人和动物那么亲密无间地在一起,你们羡慕吗?

你们也想跟动物在一起吗?

老师现在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今天,我还请到一位动物小客人。

它是谁呢?

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数到三大家睁大眼睛瞧瞧它是谁!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小白兔”都放在讲台上,请愿意的同学上台摸一摸,喂小动物吃食,真切地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1)嗨,大家好!

我是小兔,多么可爱的小兔啊!

同学们快说一说你想怎样和它交朋友?

(2)师:

我们和小动物交朋友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哪些行为?

师:

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和动物交往的经历吗?

你们又是怎样对待动物的呢?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师:

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善待生命。

小动物们才愿意和我们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七)诵读拍手歌“我和动物交朋友”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多!

既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还懂得了如何爱护动物。

最后让我们和小兔一起诵读《爱护动物拍手歌》结束今天的课好吗?

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有意义。

你拍二,我拍二,屋檐下面有燕儿。

你拍三,我拍三,海豚表演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青蛙田间捉虫子。

你拍五,我拍五,蜜蜂采蜜真辛苦。

你拍六,我拍六,天上百鸟唱不休。

你拍七,我拍七,蜻蜓像架小飞机。

你拍八,我拍八,大小动物都有家。

你拍九,我拍九,人和动物是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里到处都有跳跃的生命,让我们带着热情去行动,珍惜每一个美丽的生命,关爱和善待每个生灵吧!

有了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探究技能:

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

会描述观察所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5.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6.做游戏:

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

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7.用工具观察事物

8.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9.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10.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11.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12.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13.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4.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15.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16.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17.全班交流汇报。

18.观察四种茶叶

19.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20.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21.点拨:

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

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22.总结观察的方法

布置作业:

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

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

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

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三、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

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四、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

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

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

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

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

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板书设计:

观察

肉眼看耳朵听用工具观察

教学反思:

第三课《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蚂蚁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长3对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想法。

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师准备:

放大镜、观察盒、昆虫盒、水、培养皿、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糖、白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

蚂蚁。

(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

猜对了,你们真优秀。

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

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

二、参与探究、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

你们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小蚂蚁呀?

生:

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

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生: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教师要进行引导)

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

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

请。

师:

对了。

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

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

(二)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师:

看来,你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你们为各自的蚂蚁朋友画幅画吧!

有个小要求,画的过程当中,不许看桌上的蚂蚁,不许翻书,凭自己的印象画,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要画的大一些,可以简单一点,看谁画的最快,然后粘贴到我们的黑板上来。

学生作画,并随时粘贴,一半多的人粘好画以后,老师也粘上一幅。

没有画好的,也粘到前面。

(为了体现是面向全体。

)当画全部贴好以后,这时学生面对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蚂蚁画,可以说幸福的、惊奇的、失落的、后悔的……表情不一,唏嘘不止。

师:

看了这么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生:

针对这些画,可以找出自己画的不足,可以指出同学的画有哪些优缺点。

主要是找出蚂蚁身体结构的不足之处,比如:

足的多少,长的位置,头上的触角,头胸腹的比例等等。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归纳:

看来问题最多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是从哪里长出来的?

板书:

身体脚

师:

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对呢?

生:

观察的不好。

(没有仔细观察。

观察的不仔细。

师:

要想画准确,画的好,应该怎么办?

生:

仔细观察。

师:

好吧!

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你们的蚂蚁朋友吧!

师:

太小了,乱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小组内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好方法吧,做好记录,看哪组想的办法好,想的办法多。

学生结组讨论,教师巡视,在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后,指名最多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

方法如下:

用放大镜观察;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拍成照片观察;给它喜欢的食物不让它乱爬;放在水盆里的一个小瓶盖上(或者一小块泡沫上);……

师:

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

放在水中的泡沫上,用放大镜。

放在透明的盒里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材料:

放大镜等。

(三)再次观察蚂蚁

师:

好了,根据你们的需要,请组长来我这里领取材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观察内容:

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

蚂蚁的脚有多少?

长在哪里?

……

②爱护小蚂蚁!

轻轻的,可以借助毛笔。

③观察时,可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原来的画有没有画错的地方,错在哪。

④观察后,每组合作画一只大蚂蚁。

生:

观察。

(师巡视)

(五)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1.请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你们是运用了哪种观察方法进行了观察,观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观察的结果怎么样?

2.对照他们合作画的蚂蚁图片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

(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其他组进行评价,形成共识。

教师进行板书:

触角头胸腹三对足。

同时可以简单渗透昆虫类动物身体特征。

3.师:

老师在请蚂蚁来到课堂时拍下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看?

(备课系统中的也可)

4.视频内容:

蚂蚁分泌信息素的介绍,蚂蚁传递信息的情形等。

师:

通过这段视频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5.生:

我知道了蚂蚁根据信息素找到另外的蚂蚁。

信息素能传递信息。

信息素能让蚂蚁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的触角能传递信息,它们不是在打架,是在打招呼,在说话。

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

6.师:

说的真好,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那小蚂蚁陪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我们也要下课,该怎么做?

7.生:

送蚂蚁回家。

(把小蚂蚁送回去)

8.师:

对,把它送回家。

可是,刚才我们说了,不要干扰它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

9.生:

从哪里找到的,就送回哪里去。

10.师:

小蚂蚁回家的时候,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课后请同学们拿回自己画的蚂蚁画,画错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哟,不然小蚂蚁可不高兴了!

(六)宣布下课。

(这一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学生生成爱护小动物,真爱生命的意识)

蚂蚁

身体头胸腹

触角足

一对三对

教学反思:

 

第四课蜗牛和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

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教学反思:

第五课蜻蜓与麻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昆虫和鸟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观察昆虫、鸟类的实物或标本和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培养:

1.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比较的方法。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和外形的不同,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具:

鸟类和昆虫类的标本若干,演示课件。

2.学具:

蜻蜓和麻雀标本或实物、模型、探究活动记录卡等。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师:

蜻蜓和麻雀都能在天上飞行,知道它们是靠什么飞行的吗?

1.谈话:

蜻蜓和麻雀都有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不一样,(课件:

蜻蜓与麻雀的翅膀)

3.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蜻蜓和麻雀标本,你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也许你们会有新发现哦!

4.学生合作观察探究:

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边观察边记录。

5.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6.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7.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

第二课时

活动二: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1.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发现它们的翅膀是有很多区别的,除了翅膀外,身体的其他部位是不是也有很大不同呢?

请小朋友们继续用比较的方法仔细观察蜻蜓和麻雀,把你们的发现写在观察记录上。

2.

(1)引导学生了解观察顺序

(2)学生分小组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3)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

(4)结合学生汇报情况小结评价

二、拓展应用:

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1.出示燕子或鹰标本,让学生说说它是蜻蜓还是麻雀的伙伴,为什么?

2.玩给蜻蜓和麻雀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将昆虫和鸟类图片贴在吹塑纸上)

3.展示交流

4.结合分类情况讨论两类动物外形上的共性,认识鸟类和昆虫类。

第三课时

活动三:

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1.游戏:

《寻找同类》

2.师:

自然界有很多与蜻蜓和麻雀相似的动物(演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找出蜻蜓的同类和麻雀的同类,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它们在哪些方面相似呢?

3.学生分组活动(每组提供三块纸板,其中两块各贴上蜻蜓、麻雀图片,各种昆虫和鸟的图片,鸵鸟和蜘蛛图片)

4.交流并归纳昆虫和鸟类两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5.师生共同归纳:

像蜻蜓那样具有1对触角、2对翅膀、3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那样身上有羽毛、1对翅膀、1对足的动物属于鸟类。

6.课外拓展延伸:

演示课件――蝙蝠,大家知道它是哪一类动物吗?

请同学们课后通过“网上学”等方式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蜻蜓和麻雀

教学反思:

 

第六课   青蛙与鲫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两栖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