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81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3、实验:

把蚯蚓放在一半明一半暗的盒子里,发现蚯蚓集中在(较暗)的一端;把盒子一端铺湿土,一端铺干土,发现蚯蚓集中在(较湿)的一端。

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各种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7、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8、生态系统: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9、生物群落: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0、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11、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人类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活动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平衡。

防治沙尘暴的方法:

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12、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将会有什么影响?

(答:

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13、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1不乱砍乱伐2不乱不乱杀3保护水资源4植树造林5合理放牧

14、自然保护区。

 

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15、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小鱼会有什么变化?

答: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减少。

是不是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

(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物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6、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答:

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17、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哪些帮助?

(答:

植物是生产者,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18、动物为植物的生长作了哪些贡献?

(答:

动物的粪便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

19、思考:

在“水稻田鼠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

为什么?

20、实验:

绿豆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

绿豆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

温度、空气种子数量

不同的条件:

水         

实验的方法:

分别把3粒种子放在两个盘子里。

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 (实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实验现象:

得到水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得到水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1、制作生态瓶步骤

注意放入瓶中的小动物要少些。

1、一个干净瓶子剪掉上面一部分2、装干净的沙、装水3、种植物、浮萍4、植物存活后,放小动物

第二单元

1、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

 

2、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物体影子的特点:

1.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近,影子大;物体离光源远,影子小。

2.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照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光源斜射时,影子长。

3.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侧面不同,影子不同。

4、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6、一天中,太阳和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1.方向:

太阳东——南——西,影子西——北——东,太阳和物体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

2.太阳位置低——高——低,影子长——短——长。

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位置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中午时候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

7、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读作:

guǐ))。

 

8、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你能想办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答:

小孔成像、皮影戏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在我国古代就利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现在,人们利用凹面镜制成太阳灶,充分利用能源。

同时,奥运圣火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11、教室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反光强,使教室更加明亮。

12、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深)色物体吸热快,(反光)能力弱。

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物体与阳光垂直时吸热(快)。

13、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14、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1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6、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7、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18、光有哪些特性?

 

答:

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19、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

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20、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21、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22、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

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23、18世纪英国科学家:

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24、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一束光通过三棱镜,这束光居然扩展成了红、橙、黄、绿、蓝、靛(dian) 、  紫七种色光排列形成的美丽光谱。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提水时,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苹果落地、人跳起来落回地面,是(重力)的作用。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大),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长);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产生的弹力小,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短。

橡皮筋弹力越大,作用在小车的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注意:

拉开的弓才有弹力,没有拉开的弓就没有弹力。

 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鞭炮、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7、弾簧测力计在生活中常被称为(弾簧秤),它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弾簧五部分组成。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使用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

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4、

(1)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

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从而增大摩擦力。

(2)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要减小摩擦就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3)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答:

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些,并设法加大物体间的正压力,如:

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

 

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还可以在物体下面垫上能滚动的物体,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如:

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15、真正的赛车要做到平稳、安全。

赛车的设计特点: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16、工程师设计赛车时,需要考虑?

1.动力大2.空气阻力小3.轮胎不打滑4.不会翻车

17、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8、怎样是小车行驶的更远?

1.在车轴上多缠几圈橡皮筋,2.安装多跟橡皮筋。

19、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样?

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无法握住物体,无法在地面行走,没有摩擦力,我们无法正常生活。

第三单元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常见的地形主要有:

(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丘陵)等。

 

2、地形图上的信息:

1.地形图上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2.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4.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

3、(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7、组成地球外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形成(山脉)、(高山)、(裂谷)和(海沟)等。

8、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喜马拉雅山是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岩石变化的原因有:

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11、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2、岩石风化过程:

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变成小石子和沙。

 

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

13、列举四个岩石风化形成的景观:

石林、钟乳石、风蚀石、海边礁石。

 

14、土壤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

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沙(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直径小于十六分之一毫米)和黏土。

 

15、土壤的成分: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6、(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

 植物的叶、根、茎是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细菌能分解动物、植物残留体。

蚯蚓能穿破坚硬、紧密的土壤,是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是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17、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8、 说一说: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

土壤为生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9、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0、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21、侵蚀在不断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壤(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可以减少土地的流失。

 2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壤最容易发生侵蚀?

地表植被少、坡度大、降水量大的地区最容易被侵蚀。

 2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2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5、侵蚀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侵蚀会冲走土壤,堵塞河道;会冲毁家园;会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给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7、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在改变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什么灾害?

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沙尘暴等。

28、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这是为什么?

 

答:

因为河流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当到下游和中下游的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了,所以发生了沉积,因而形在了平原。

 

29、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答: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0、人们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

(1)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2)修建堤坝,防止泥石流(3)修建水库,防止干旱 

31、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内部的力量,如火山、地震。

2.地球外部的力量,如流水、风、气温等。

3、人类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