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1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重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2.难点:

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知识点一 兵虚财匮

1.根源

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

“三冗”“两积”

(1)冗兵

(2)冗官

(3)冗费

(4)积贫:

“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

[图解历史]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二 内忧外患

1.内忧——政治危机

(1)原因:

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边境危机

(1)原因

(2)表现

知识点三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在与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

《答手诏条陈十事》。

3.中心:

整顿吏治。

4.结果:

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

5.原因

(1)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根本原因)

(2)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废止新法。

6.影响:

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重点精讲]“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主题一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史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据《张载集》

史料三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思考

(1)史料一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

影响如何?

(2)史料二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

影响怎样?

(3)史料三,富弼上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说明了什么?

答案 

(1)现象:

冗官。

影响: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

(2)现象:

冗兵。

影响:

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形成“积弱”局面。

(3)社会现实:

边患严重,财政困难、官员冗滥、赋役繁重、农民反抗。

意在说明社会危机严重,改革迫在眉睫。

【史论归纳】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原因

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

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处特权,他们生活奢靡,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

(3)积弱原因

①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主题二 “庆历新政”

【史料探究】

史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思考

(1)范仲淹的改革主张的中心是什么?

(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整顿吏治。

(2)最终失败。

变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终失败。

【史论归纳】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

(1)中心内容:

宋仁宗时,范仲淹等实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这次改革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2)失败的原因

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宋史·食货志》载:

“(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

2.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而扩充军队。

3.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皇室奢侈D.“三冗”严重

答案 D

解析 财政危机是材料的核心信息,故D项与之关系最密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B.理财

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

答案 A

解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由此分析A项正确。

5.“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

答案 B

解析 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是文化方面的措施,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两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它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为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仁宗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

原因:

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任用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问,通过对比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基础巩固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为国守财”“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等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结论。

2.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其主要说明的统治危机使国家财政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这些都是“吏治腐败”的体现。

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说: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5.冗官、冗兵、冗费是北宋长期“积分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这说明(  )

A.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B.社会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国家军队的设置不在多而在勇

答案 B

解析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6.阅读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的财政情况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时间

岁入(缗)

岁出(缗)

盈亏(缗)

太宗至道末年(997)

22245800

余大半

真宗天禧末年(1021年)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1074900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1964

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8405

120343174非常费:

11521278

亏15726047

A.北宋的财政逐渐由盈余向亏空过渡

B.冗官、冗兵、冗费是导致财政亏空的主要原因

C.11世纪中期北宋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D.11世纪中期的财政亏空使北宋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答案 D

解析 从表格中“亏空”一栏的数字变化可判定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严重的财政危机是“三冗”造成的,因此,B、C两项正确。

北宋初年,统治者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实行更戍法等,造成北宋军队战斗力下降。

能力提升

7.《梦溪笔谈》记载: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

8.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有时还相互推崇。

“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由于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相互推崇,从而有“朋党”之嫌,而成为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田亩者惟老弱也。

则吏方曰: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

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

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什么?

答案 

(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

不能。

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解析 第

(1)问的回答要结合欧阳修的阶级立场展开分析。

(2)问的回答要紧密结合材料并且联系“盗贼”产生的主要原因组织答案。

 

【学习思考】

1.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教材第41页)

提示 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

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识,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2.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

(教材第41页)

提示 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及统治者的昏聩,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议和政策。

【自我测评】(教材第43页)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

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可从官僚体制、军事、财政三方面作答,反映北宋政权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从体制上找原因。

不合理的集权统治是其症结所在。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43页)

“三冗”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什么后果?

提示 “冗官”造成北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政府财政不堪负荷;“冗兵”使得北宋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养兵负担沉重;“冗费”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