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86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考试资料.doc

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4、广义的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5、论述教育的起源?

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神话起源学:

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2)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论:

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

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

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

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9、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科学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2-23

10、教育学的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1、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

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

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

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4)体现新人文精神:

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11、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一是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2、选择: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的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德国的康德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德国的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二)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3

2、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

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

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

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动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

 隐性功能:

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的非预期的功能。

(4)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3、教育功能行动:

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扩教育手段的选择等。

50

4、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

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思想上】,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行为上】,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和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

5、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

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体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学会同身份和在每一场下自己所外的角色。

34

6、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个体谋生功能的区别: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但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

7、怎样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1),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8、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9、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1)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

因此,受教育对人来说,生命中的基本需要。

.

(2)、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自由的活动是“外在的必然性”和“自我提出的目的”的统一。

一个人受教育越多,对外界必然性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

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幸福是完美人性的展示和表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教育固然教人知识,但获得的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

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转化一种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或一种生产力,成为谋生的手段。

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

所以,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10、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

(教育的功能包括正向和负向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a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的原因: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

教育一方面可能对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b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a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l两种方式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b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两种形式类型为存储形态的文化和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c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两个标准为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d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e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和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f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更新发展和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直接途径(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和间接途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a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普通教育的作用: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职业和专业教育的作用:

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的高效传播,加工改造;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将一般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在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在后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11、教育出现负向功能的情况:

(1)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2)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中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这是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

12、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

(负向功能的表现):

(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3、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把人看做是做是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惟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迫使学生就范。

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认他们。

38

14、 教育功能的形成的三个阶段: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两个过程:

一是对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二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即通过教育功能行动的控制,对受教育者“文化特性”形成的影响)

15、我国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代社会中,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派生功能。

16、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产品的输入,二是产品的利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面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看,教育目的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

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4、教育目的的功能:

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功能,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和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5、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

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2)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

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

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3)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6、 教育目的的选择:

即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学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是社会依据。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是人的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 人的需要)。

7、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

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

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

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8、社会本位价值取向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

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 

内容:

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主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接着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优: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

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9、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10、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1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2001年6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14、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须,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79

15、全面发展教育:

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6、德育:

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德育的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这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新知,解决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造;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讲究心理卫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

17、智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基本任务是:

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8、体育:

是指学生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是:

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19、美育: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20、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 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 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 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 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 实践教训 (3)、 科学知识证明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 四)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第四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动的一整套规则。

2、终身教育:

是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

教育制度除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外,还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教育制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