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选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23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作品选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品选复习.docx

《作品选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品选复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品选复习.docx

作品选复习

第一编 诗歌选读

学习要点

1、郭沫若《天狗》赏析

2、郭沫若《瓶·春莺曲》赏析

3、李金发的《弃妇》艺术特点

4、朱湘《采莲曲》的艺术特色

5、赏析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分析诗歌应该

知人论世

人:

作家

世:

创作背景

中国最早的个人白话新诗集

作者:

胡适《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

郭沫若生平: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后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的名字,改名沫若。

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

1937年回国,以戏剧创作为武器,参加民族民主斗争。

有诗集《女神》、《星空》、《前茅》、《恢复》,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天狗》赏析:

主题:

以天狗作喻,塑造了一个可以吞并全宇宙、能量无限、摧毁就我创造新我的形象;是在五四时代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喊出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最强音。

艺术特色:

1、强悍、狂暴而紧张的风格。

2、粗犷、率真和直抒胸臆的形式特点。

3、以“我”领起,用排比一气呵成。

4、借用古代神话,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诗风。

《瓶·春莺曲》赏析:

1、奇特的想象。

以梅花起兴,贯穿梅花赋予的爱情。

2、空灵飘逸,纯粹的诗美追求。

构成美妙的童话世界,反复咏叹,令人心醉。

3、采用半格律体诗歌样式。

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和歌唱性。

 

汪静之生平:

(1902.7—1996.10),安徽绩溪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

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

诗集有《蕙的风》、《寂寞的国》、《诗二十一首》等。

《伊底眼》艺术特点:

1、用生动的比喻描摹情人的眼睛。

2、天真开朗、大胆坦白地抒发爱情。

爱情既带来欢乐,又带来忧愁,形成对比。

3、清新自然,纯净率真,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4、用反诘句收到了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

李金发生平:

(1900.11---1976.12)广东梅县人。

原名李淑良。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受波特莱尔影响。

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

1936年任广州美术学院校长。

40年代后期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弃妇》艺术特点:

1、借弃妇来抒情。

借助被遗弃的妇女来倾诉痛苦和幽怨之情。

2、象征手法。

“弃妇”象征诗人坎坷而悲惨的命运。

悲伤和痛苦都无法为他人所理解,也无法改变。

3、运用白描展示法。

细致地描述了弃妇的丑陋衰老,狂呼怒号,不得不与蚊虫为伍,不断发出痛苦的哀吟。

 

朱湘生平:

(1904—1933)湖南沅陵人,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

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因旷课逾章被开除,到上海某大学代课。

1926年参加新月派诗人活动,同年回到清华学习,1927年赴美留学。

1929年任安徽大学英文系主任,1933年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轮船上投江自杀。

 

《采莲曲》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A、创造了奇丽境界。

娇羞少女与妖娆荷花、采莲与人间美景叠影,桨声与歌声交融,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

B、借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表达向往美好人生的理想境界。

   

2、阴柔的形式

A、重视形式的建设。

句式的错落和两字一行的夹用,参差不齐而错落有致,使人直观领略到诗歌的纯净无邪。

B、重视音乐美。

节奏感很强,先重后轻的韵表现莲舟随波上下的感觉。

C、实现了“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感。

东方式的静美,富有古典意味。

 

徐志摩生平:

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

1916年转入北京大学。

1918年夏赴美游学,1920年去英国,在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1921年开始写诗。

1925年赴苏联、欧洲游历。

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

时年35岁。

《雪花的快乐》主题:

1、借雪花自喻。

“假若我是”点明雪花的形象即诗人自己。

2、借雪花抒情。

雪花寻觅方向的专注与欢乐,委婉地抒发了对心中美好事物热情、勇敢、执着的追求精神。

《雪花的快乐》艺术特点

1、各节结构相同而内容略异,显示时空的推移,展现雪花的回旋飞扬的动态。

2、每行三顿,节奏舒缓;韵音洪亮和细弱交错,起伏有致。

3、形成轻盈流动的意境。

《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内涵与艺术特色

1、委婉地表达理想破灭的悲哀和彷徨。

2、用非现实的意象暗示同现实的游离。

3、章法严谨彼此呼应,形成强烈的反差。

4、反复回旋中逐层深化,齐整和谐的音律增强了乐感。

 

中国现代诗歌

(二)

学习要点

1、闻一多《忆菊》的艺术特点

2、冯至《蛇》《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赏析

3、戴望舒《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4、卞之琳《距离的组织》的艺术特点

5、艾青《手推车》赏析

6、郑敏《金黄的稻束》赏析

7、穆旦《赞美》《春》赏析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

《忆菊》艺术特点

1、象征手法:

菊花象征民族文化的精神。

重阳—思念故乡—“忆菊”。

菊花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迹:

“东方底花”“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骚人逸士底花呀!

2、对比手法:

以陶渊明的高洁反衬美国社会的喧嚣而紧张。

作为西方文化符号的“蔷薇”充满“热欲”,充满现实的物欲;紫萝兰过于卑贱。

而菊花品格高雅、气质俊逸。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蛇》艺术特色

1、长于想象,善用比喻。

把寂寞比为蛇,借蛇的游走、乡思和归来,抒发我的寂寞即对姑娘的爱。

乌丝比作草原花朵比作梦境。

2、构思独特,新颖别致。

寂寞是忠诚与爱的化身。

蛇,令人厌恶却亲切可爱。

3、情节波澜,曲折含蓄。

每节诗都有情节,有曲折有波澜。

全诗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暗示爱情。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赏析

1、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死亡不过是生命的辉煌完成。

有限与无限,死亡与新生相撞相合。

2、对人的本真存在的言说。

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循环中,诗人寻得了“舒开树身”的超越有限、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的诗意。

3、中西诗艺的极妙融合。

以严整而回环往复的“十四行”形式,完美表达了生命循环的内蕴。

戴望舒《寻梦者》

一、艺术手法:

1、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将“寻找梦”和“寻找理想”寓于“寻找珠贝”传说中。

2、象征手法。

珠贝成为了梦和无价的珍宝的象征。

3、融古典与现代主义于一炉。

用“金色的贝”与“桃色的珠”等传统意象表达现代意味,梦其实若有所指。

二、诗歌主旨:

任何理想的实现必须付出艰苦代价。

以寻梦者追求梦境为喻,充满着忧郁悲壮的意味。

戴望舒《乐园鸟》

一、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

乐园鸟无休止的飞,对露水的饥渴,路途的寂寞,天上花园的荒芜,都有象征意味。

2、反诘手法:

前三节为衬托,后一节点题。

思考追求的意义。

二、诗歌主旨:

追求的目标已失去,初衷消失,人生其实是一场无止境的寻找到幻灭的过程,充满着荒诞与悲凉感。

这是一篇具有存在主义的哲理思考的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1、直观的细节构成独特的意象。

如繁花、嫩枝、长白山的雪峰、岭南荔枝花

2、虚拟的幻觉手法。

通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具体化,善用明喻和隐喻。

3、主题的多义性。

①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切。

②疆土被蚕食,希望祖国完整。

③表达民族受难的悲愤。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

《预言》赏析

1、追悼美丽的爱情。

深情回忆与表姐杨应瑞的爱情,排遣孤独感。

2、运用象征手法。

女神象征美好的理想。

3、情节很强的抒情诗。

展示爱情的期待、获得、喜悦和失落全过程,细腻揭示爱情之旅中的心灵悸动和生命体验。

4、富有音乐美。

四六押韵,随情感换韵;复沓反复的手法。

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溧水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师从徐志摩。

《距离的组织》艺术特点

1、意象的隐藏与暗示。

“高楼、罗马灭亡星、风景片、灰色、雪意”

2、强烈的戏剧性。

展开了一个“午睡入梦”的故事。

3、现代诗的用典。

盆舟化用《聊斋志异·白莲教》故事。

4、用感觉的组合表达苦闷与失落感的情绪。

实体与表象、存在与意识、微观与宏观结合,真实表现了大时代的氛围与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

《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1、主题分析

1933年身处狱中写下此诗。

以“思念乳母”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具有动态的画面,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慈爱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

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挚爱感情和对不公道世界的愤怒诅咒。

2、艺术特色

1)借叙事来抒情,用叠句咏叹,使诗篇既明朗单纯而又多姿多彩。

2)用排比、对比和反复手法来表情。

3)借助联想进行铺叙,构成生动的画面。

4)诗句自由,长短不定,音节和谐,色彩鲜明,情味深长。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1、时代背景:

1937年底,他离开杭州的中学到了武汉。

看到抗战的黑暗、人民的贫困苦难,认识到胜利的艰难。

2、悲苦而忧郁的情绪,表达执著的现实意识。

年老的母亲、寒冷的夜晚。

3、采用现代派诗歌的暗示性。

死亡的恐惧超越了个人遭遇,深广的苦难意识。

4、借用绘画的技巧。

赶马车的农夫,夜行者、颤抖的双臂等都用绘画方式

《手推车》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手推车”一是外形表明贫穷落后艰难;二是暗示北国农民的不安和悲苦,载负沉痛和寂寞的生命重压;三是孤独外形和痉挛的尖音含有刺激性。

2、音乐性的追求。

空间对称,语句叠用,取得复沓回环的音乐效果。

3、绘画式的构图。

以协调的光色、匀称的构图感染着人们。

 

臧克家(1905--2004)

《春鸟》赏析

1、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写春鸟的歌声之美。

“黑天上的星星”、“生命的键”“活泼自由的一潭”

2、对比和反差的手法,揭示主题。

春鸟能歌唱,我的喉头却被锁。

春鸟自由歌唱,我却没有言论自由。

表达我向往自由、渴望真理的心情。

3、吸收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表达现实。

1942年的形势险恶,但春鸟“真理一样的歌声”能摆脱“噩梦”袭击,这无疑是浪漫的。

林徽因(1904-1955)福建人1920年赴欧洲游历。

1927年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

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1949年后,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

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别丢掉》赏析

1、表达隐幽而寂寞的情感。

回忆缠绵而执着的爱情。

2、错杂的诗句,加重了逝情的渺茫与零落。

3、意象奇特而有深意。

“隔山灯火”的意象。

4、托物言情,富有浪漫气息。

“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和回音”等。

郑敏(1920.9--)北京人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61年起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出版了诗集五本:

《寻觅集》、《心象》。

《金黄的稻束》解读

1、歌颂母爱的力量。

用意象“金黄的稻束”来说明秋天丰收,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

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2、对历史的沉思。

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

表达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2、联想丰富

3、语言优美

 

穆旦(1918-1977)浙江海宁人

查良铮,是金庸的堂兄。

中学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整整走了68天,行程三千多里。

1942年从军,参加了缅甸抗日军队。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在南开大学。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赞美》

主题

1、对苦难中国的现实场景的绘写。

生活在底层的大众“无言、贫困而无知”。

2、多重意象表现战斗的中国,表现她在新生中的蓬勃、痛苦和欢快的激动。

给我们“朝向光明的激动”,强烈希望一个“新生的中国”。

3、“赞美”的含义:

苦难的战争年代里的人们应具有的神圣的、不容置疑的希望、信念和职责。

赞美人民的坚忍,赞美他们由苦难走向抗争,赞美整个民族的崛起。

艺术特点

1、对比手法。

“非赞美”的词汇和场景与“赞美”的实质形成对比。

2、以小见大的手法。

大众的受难是几千年农耕社会的缩影,不仅是现实苦难造成,更源于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

3、深沉凝重的风格。

悲中有壮,沉痛中有力量。

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使诗歌既富有感情的强度,又富有思想的力度。

《春》艺术特色

1、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饱满的节奏。

对立与冲突

2、集中的意象。

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

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卷曲/伸入。

3、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

变化的情绪,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

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穆旦《诗八首》赏析

1、结构精巧、感情强烈的情诗。

2、全诗贯穿三股矛盾力量。

“你”“我”和代表命运的“上帝”。

3、表达爱情的多变、复杂和纠缠。

4、富有哲学意味,个人爱情经历与宇宙运转是紧密结合的。

贯穿到底的是“神”形成的众多意象。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学习要点

1、分析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2、朱自清的《给亡妇》艺术特点

3、分析鲁迅《死火》《影的告别》《灯下漫笔》

4、萧红《过夜》

5、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6、赏析《公寓生活记趣》《爱》

 

周作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

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谈龙集》、《谈虎集》、《看云集》、《苦茶随笔》、《风雨谈》《知堂文集》等。

 

《故乡的野菜》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

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

荠菜的歌谣到浙东风俗,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

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

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传说,“故乡”二字隐含期间。

主题:

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艺术特点:

1、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2、生活情趣浓郁。

3、旁征博引。

《北京的茶食》

从日本作家的抱怨引发了同感。

比起东京,北京的历史悠久。

在衣食住方面,却没有多少“精微的造就”。

引出关于“生活之艺术”的思考,引出延伸的文化批评与文明批评: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平实而精辟指出美好生活的形而上意味。

朱自清(1898-1948)

《给亡妇》

1、真诚质朴:

于1917年与武钟谦结婚,1929年11月她病逝于扬州家中。

三年之后,作者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情。

写妻子对孩子的惦念抚养,对丈夫的贤淑品性,质朴而真诚。

2、具体细致地写悲悼之情。

写夫妻之爱,避开一切悲悲切切的字眼。

3、追求“口语风”,多写日常家事。

着重在她对家事的料理操心。

4、生动自然,亲切感人。

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学风范的散文,从晚明小品中汲取营养。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

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

《给我的孩子们》主题

把内心话告诉孩子们,可孩子不理解;等到孩子们理解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再被憧憬的年龄。

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鲁迅散文鉴赏

《死火》

1、把“死亡”和“生命”并置

“死火”意象同时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意。

严肃的生存哲学:

“冻灭或烧完”,只能在“冻灭”和“烧完”间作选择。

即在“坐以待毙”和“垂死挣扎”之间作有限的选择。

2、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结果。

奋斗、挣扎和努力是充实有价值。

无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虚的。

死火宁可烧完不愿冻灭。

《野草·影的告别》赏析

(1)解读

“形影不离”。

“影”从“形”中分离,有向“形”告别。

“形”是现实的我,而“影”是隐喻理想的我。

矛盾心态:

告别“形”后的“影”到底到哪里去?

天堂?

地狱?

彷徨于无地?

(2)深刻寓意

由自然现象隐喻社会现象的矛盾,透露内在心理的矛盾与苦闷。

正视社会现实,以不倦的韧性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出无法逃避的生存困境。

《腊叶》

1、写作背景

“《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写于1925年12月26日。

从1925年9月23日起至1926年1月5日,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

2、内涵:

“腊叶”是鲁迅的“自况”,自己比喻为将坠的“病叶”。

“我”则是以许广平为代表的爱护鲁迅的青年们。

借“我”对病叶珍惜抒发对青年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以今昔不同的对比,含蓄坦诚地劝导青年们不要为自己的健康担忧,而应该正视鬼魅横行的世界,勇敢地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

 

《灯下漫笔》

题意: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漫笔”,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和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独具“夜眼”,对我们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核心观点

①批判的锋芒指向:

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丑艺术》

“二丑”画像:

“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

”品行是“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

没有坚守的立场,没有自己的信仰,骑墙风格。

这是浙东人民的艺术创造,为群众欢迎,尽管有庸俗成分,但其艺术表现力和效果都是好的。

通透地认识和冷峻地解剖国人的两面性。

冷酷无情的语言中饱含着满腔的悲愤:

“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

 

萧红《过夜》

在寒冷的夜晚寻找着“爱”和“温暖”,但还是彻骨的冰冷。

①孤独的童年。

一生中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②坷坎的爱情。

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

③寂寞的写作。

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关注女性价值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结构线索:

暗淡的阳光-大门内亮起的“灯光”-“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姐姐悲剧-爱尔克的灯光-灯光在呼唤-心灵的灯

以探望故居后离乡为线索展开联想,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指出青年人应冲破家的束缚,寻找光明之路。

展示了两条生活道路

一是“长宜子孙”以财富来福荫后代的老路。

一是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冲破“家”的牢笼。

艺术特点

1.充满激情,复杂而深沉

“奇异的感情”:

理智上诅咒旧家庭;感情上留恋。

2.用“灯光”作结构线索,又赋予“灯光”以象征意义。

“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象征着“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张爱玲(1920.9—1995.9)上海人

赏析《公寓生活记趣》

1、“饶有风趣”、“非常隽永”。

是张爱玲散文中的精品。

2、别出心裁,妙思迭出。

围绕“趣”字做文章。

“记”的是在爱林登公寓(在静安寺路,1939年春她与母亲迁居)生活的点点滴滴。

3、观察敏锐、感觉细腻。

如写“市声”“开电梯工”。

4、从日常琐事的视角关注公寓生活。

显示了她“对日常生活,对现时日常生活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

 

《爱》的主题

1、在热恋中也保持一贯的冷漠和清醒。

发表于24岁(1944年4月),与胡兰成相爱。

2、对未来的绝望,形成生命的虚无意识。

对“爱”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生命的领悟。

3、面对无奈的爱,体悟到一种很强的悲剧意识和荒凉之美。

以小说的方式写散文。

苍茫与悲凉感在于逝水流年的敏感,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

 

鲁迅小说选读

学习要点

1、狂人和阿Q形象

2、《在酒楼上》内容分析

3、《铸剑》艺术特点

 

《狂人日记》

出自小说集《呐喊》。

有《孔乙已》、《药》《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

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揭示“吃人”与“被吃”主题,具有“总主题”的意义。

《啊Q正传》

阿Q形象

落后愚昧、精神病态、被侮辱损害

缺乏自我意识的精神胜利法: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农民革命观:

改朝换代式的“造反”。

传统思想与本能欲望对立。

无聊看客:

麻木,空虚,健忘。

《在酒楼上》

思想内容

A.吕纬甫在思想和言行都充满矛盾,曾热衷于社会改革,而今却麻木平庸。

B.三个意象:

老梅、山茶花和积雪,是“我”的独立品格与独立意志的象征,反衬了吕纬甫的软弱和不彻底的劣根性。

C.我与吕纬甫形成对话关系,吕纬甫是鲁迅的内在自我,表现其内心矛盾。

鲁迅为6岁夭折的四弟迁墓以及其婚姻表现了这种矛盾。

《铸剑》

选自《故事新编》。

还有篇目:

《奔月》、《出关》、《理水》、《采薇》、《非攻》和《起死》。

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白话演义,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河。

人物形象:

1、眉间尺:

慢慢成长起来的英雄,由优柔寡断到自我牺牲,敢于反抗,即使失败也要复仇感。

2、宴之敖者:

舍己为人、行侠仗义、为民请愿、不畏强权,是一个革命志士的形象。

艺术特色:

1、将古代的传奇故事融入现代精神。

2、高度浪漫主义的想像和夸张。

3、暗示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

4、象征手法:

宴之敖者象征鲁迅的人格和精神风范,表现了反抗现实、意欲铲除人间不平的复仇思想。

 

二十年代小说选读

学习要点

1、郁达夫《沉沦》主人公和艺术特点

2、《潘先生在难中》人物与艺术特点

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人物与艺术特色

 

一、冰心《超人》

1、主题

通过何彬的形象,人生应该克服冷淡相互关爱。

2、艺术特色:

①淡化情节。

②着力揭示人物心理。

③抒发“爱与美”的思想。

 

2、郁达夫《沉沦》

1、主人公“他”的形象

A、孤僻自卑、热爱自由、多愁善感。

才华横溢但无所作为,自视清高但苦闷感伤。

B、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

压抑扭曲,性变态、道德沉沦。

C、时代忧郁症的集中表现者。

渴望平等和自由,但无法实现,这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共同命运,因此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也表达了希望祖国强大的爱国心。

2、艺术特色

(1)情绪流贯穿始终。

结构单纯、松散,故事的进展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不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的刻绘。

作家自我表现和内在情绪的外化。

(3)表现手法是抒情。

自然景色和内心独白基本上是感情的宣泄。

 

3、许地山《缀网劳蛛》

1、人物形象

尚洁:

童养媳。

慈悲善良,因搭救盗贼被刺伤。

离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