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26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

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

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

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

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整句翻译: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盖:

整句翻译: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耳:

整句翻译:

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提示: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

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3.梳理文章结构。

六要素

1.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

承天寺

3.人物:

张怀民和“我”(或:

苏轼)

4.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者

5.经过:

月下散步(相与步于中庭)

6.结果:

赏月感慨

月下邀友——庭中赏月——月下感怀

(记叙)(描写)(抒情)

(1)把握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范读。

思考下面问题,小组内讨论。

(1)这篇文章仅84个字,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

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改为“某夜”或“夜”,可否?

为什么?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什么苏轼会首先想到去找张怀民?

是偶然的吗?

(3)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美在何处?

(4)仔细研读,体会作者心情变化。

(5)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与张怀民为“闲人”?

“闲”在何处?

师生共同解答(重点问题:

对“闲人”的理解)

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回顾文章结构:

解衣欲睡,见月起行。

寻友怀民,相与中庭。

竹柏倒影,如水空明。

岂无月竹?

但少两朋。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默写全文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学生把握字音,对照注释,口头翻译重点词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1)揣摩情感,带感情朗读。

(2)生配乐朗诵。

(3)男女生朗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据文章结构全体背诵课文。

生思考两分钟,回答。

通过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为后文的月景做铺垫

读音,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一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揣摩作者情感。

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升华

板书设计

闲:

身闲,职闲,心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设计到最终确定,花了三个晚修的时间。

面对这样一篇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文章,又出资苏轼这样的大家,我实在有点不知从何下手。

后来请教了一位老师,为我指点了迷津。

感受主要有一下几点:

1、文言文,诵读是基本,字词句是基础。

在这个环节花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包括诵读,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学生通过分节奏朗读,揣摩作者情感朗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一定把握。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十分钟是花的很值得的。

2、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画面,体会意境,品味写景的妙处是这堂课的重点。

写景的句子学生都能准确找出。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喻体,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相似点。

再把重点词“空明”标出,和学生一起探讨空明二字的妙用。

3、理解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闲人”的三层含义是本堂课的难点。

我把作者简介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放到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苏轼的整个人生有一定了解,对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有宏观的把握。

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闲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被贬后别人的规避,是身闲;其二,有职无权,公务清闲,此乃职闲;其三,心态很好,被贬仍乐观,仍有闲情逸致赏月,此乃心闲。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文章对苏轼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对苏轼的思想,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理解,这方面我还需做得更深入浅出一些。

感谢语文科组同仁对我的指导!

许雨

 

THANKS!

!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