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7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客观原因:

列强入侵,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2)主观原因:

理论来源——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基础——拜上帝教。

2.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1851年永安封王(初建政权)——1853年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军事全盛时期(1853年到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东征)——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治国方案)——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标志)。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性质:

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

(2)内容:

①土地分配:

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从而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产品分配: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最能体现平均主义)。

(3)目标:

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

①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落后性:

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

③空想性:

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1)性质:

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2)内容:

①政治上:

主张中央集权,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②经济上: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③文教上,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④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3)评价:

①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并未实施。

5.失败和功绩

(1)失败原因:

①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经验教训:

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二)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①清政府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武器;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④三民主义提供了革命纲领;⑤一系列武装起义提供了经验教训,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⑥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武汉新军中坚持发展革命力量;⑦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

2.革命团体和政党

(1)兴中会:

①成立:

1894年、檀香山。

②性质: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③影响: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促进了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

(2)同盟会:

①成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

②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③意义: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过程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率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史称“辛亥革命”。

(2)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4)清帝退位: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从实质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②三权分立:

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③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历史意义

(1)功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失败: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4)败因: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真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将政权拱手让给善于伪装的袁世凯。

(三)新民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国际因素: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②国内因素:

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不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使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过程

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结果: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爱国主义是运动的主旋律;②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特点: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不同点在于:

①领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②广大人民直接参与,包括学生、工人和市民,其主力先是学生,后是工人。

③斗争态度坚决,毫不妥协。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②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③组织和干部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④外因:

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确定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②规定党的纲领: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陈独秀为书记。

(3)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制定依据: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③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伟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

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量强大而凶残。

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都无法战胜敌人。

辛亥革命和“二七惨案”的教训都表明了这一点。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二七惨案”的教训;孙中山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撮合;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

(3)合作的标志

①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②内容:

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③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北伐战争

①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

②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进程:

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④结果: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5)革命失败

失败: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原因:

①客观上:

敌人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②主观上: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功绩:

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4.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1927年9月,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中共赢得农民的衷心拥护。

军事斗争:

1930—1933年,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

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理论建设:

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三者关系:

党的领导是前提条件;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核心内容;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③理论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

(2)红军战略转移

原因: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保存一大批骨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5.抗日战争(1937—1945)

内容祥见专题二

6.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1)背景

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战争进程

人民解放战争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四个阶段。

战争进程非常快,“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

①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基本特点:

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

解放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第二年(1947年6月~1948年9月)基本特点:

解放军展开反攻,国民党军队转入防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第三年(1948年9月~1949年1月)基本特点:

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④第四年(1949年春~1950年夏)基本特点:

渡江战役、追歼残敌。

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④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问题。

(1)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而不是国民党单独领导,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右倾主要表现在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则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噪冒进、急于求成,貌似“革命”,更容易迷惑人。

两者都有危害性,“左”倾的危害性更大,中共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3)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没有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

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上的“左”倾错误所致,并不能由此认为中共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5)伟大的长征精神:

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