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13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分析

1.巴东三峡主备人:

王晓静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描述能力。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学习思路:

1、觅游踪2、赏游景3、悟游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粗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

2、扫除字词障碍,掌握生字词。

一、播放三峡图片,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这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

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预习提示

1、你了解作者吗?

请看课文第二页注解①

2、关于三峡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3、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然段。

4、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怒吼(hǒu)恐怖(bù)渺小(miǎo)袅袅(niǎo)

短促(cù)崆岭(kōng)谚语(yàn)浣妆(huàn)

秭归(zǐ)群壑(hè)耸立(sǒng)蔚蓝(wèi)

峰巅(diān)瞿塘峡(qú)夔门(kuí)滟滪(yànyù)

三、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觅游踪)

1、“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3、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吗?

4、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四、分组合探、展示提升:

1——第1组2——第2组2——第3组3——第4组3——第5组3——第6组4——第7组4——第8组

1、“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提示:

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提示:

3--9段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3、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吗?

提示: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5、点拨: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描绘三峡风光的。

五、归纳小结:

六、课堂检测1、听写生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及描述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巩固

1、“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赏游景)

(一)听听我来说西陵(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

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二)七嘴八舌议巫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三)屏气凝神看瞿塘(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四)、浏览课文(悟游情)1、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三、分组合探、展示提升

(一)第1组

(一)第2组

(二)第3组

(二)第4组

(三)第5组(三)第6组(四)第7组(四)第8组

(一)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

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提示:

西陵峡——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

江北山险而无味,江南的山玲珑秀丽。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

米仓峡:

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

(二)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

巫峡——“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水险:

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

笔直、整齐、险峻;不单调;

云奇:

变幻多姿。

(三)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提示: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侧重人文景观。

(四)、浏览课文(悟游情)

1、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提示:

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

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

四、课堂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

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我们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五、课堂检测

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到三峡来。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学习写作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一、复习巩固

结合文中的句子指出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2、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分组合探、展示提升

1、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点拨:

1)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2)描写巫峡山的高峻。

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此外,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3)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2、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形象地概述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这是全文的基调。

(2)“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算鬼门关”,极现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前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显现后面的崆岭滩,后句笔锋一转,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3)杜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作者在文中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如群马奔驰,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好(4)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非常精炼地概括出黄陵庙一带景色之美。

(5)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四、迁移运用

(一)、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

《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五、巩固提升。

1、作者逆流而上游长江三峡。

默读课文,将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标示出来。

提示: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2、作者除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外,还写了哪些人文景观?

提示:

王昭君的故事、孙夫人、白帝城托孤、八阵图等历史典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凝望()崆岭()浣妆()秭归()峰巅()夔门()滟滪()瞿塘()沟壑()袅袅()古褐苍苍()

4、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比喻)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引用)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拟人)

(4))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反复、夸张)

6、“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

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如"兵书宝剑峡"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兵书和宝剑存放在那里的……教学反思:

2.周庄水韵主备人:

赵培志

教师寄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习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味文章语言,体会优美意境。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4、让学生了解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

理解“水韵”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储备:

1、周庄的由来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

据史书记载,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2、有关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昆山市境内西南33公里,是个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环抱。

周庄环境幽雅,建筑古朴,四面环水,河道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筑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古桥,还有那份敦厚纯朴的古镇民风,构成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画。

人们称之为“东方的威尼斯”。

周庄一直成为摄影师、作家、艺术家、甚至电视电影的取景最佳地点。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盛赞周庄“不但是江苏省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

著名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3、水墨画:

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後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

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4、版画:

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

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顺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阅读课文,感知周庄的总印象。

3、学习作者前两次游周庄的情况。

一、激情导入

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你了解周庄吗?

周庄——江南第一水乡,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始建于公元1086年。

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

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舍宅为寺,百姓感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由于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

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来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

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斑斓(lán)眩目(xuàn)仲春(zhònɡ)摇曳(yè)

参差(cēncī)谛听(dì)娴熟(xián)璀璨(cuǐcàn)

2、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

颜色错杂灿烂。

飘忽:

捉摸不定。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璀璨:

形容光彩鲜明。

如泣如诉:

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

这里形容声音柔细。

张灯结彩:

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三、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阅读完课文,周庄在你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2、开头三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那么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4、阅读课文第四段,作者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是因为()。

第二次游周庄,先从()觉写周庄的(),后从()觉写周庄的(),这样多角度地描写出周庄的美丽。

四、分组合探、展示提升

1——第1组1——第2组2——第3组

2——第4组3——第5组3——第6组

4——第7组4——第8组

1、阅读完课文,周庄在你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提示:

可以运用一些诗词句或修辞手法如

(1)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3)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开头三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那么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点拨:

三方面:

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

作者印象:

“这样的景象,……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3、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4、阅读课文第四段,作者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是因为()。

第二次游周庄,先从(视)觉写周庄的(),后从(听)觉写周庄的(),这样多角度地描写出周庄的美丽。

五、反馈巩固:

1、听写生词2、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3、理解“水韵”的含义。

一、导入、复习巩固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作为游记,作者曾经几次游周庄?

从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韵图画”?

你觉得描绘最详细的是哪一次?

2、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

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3、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4、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三、分组合探、展示提升

1——第1组1——第2组2——第3组

2——第4组3——第5组3——第6组

4——第7组4——第8组

1、作为游记,作者曾经几次游周庄?

从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韵图画”?

你觉得描绘最详细的是哪一次?

点拨:

三次。

次数时间作者感受详略安排

第一次仲春雨中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略写

第二次冬天雪后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略写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犹如多姿多彩的神奇童话详写

2、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

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点拨:

景物:

楼房,小街,彩灯,小河,花船,礼花……(水景)

时间顺序:

坐船从古镇的这头到古镇的尽头

空间顺序:

水中——屋脊——天空——屋脊——水中。

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

3、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点拨: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

……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四、迁移运用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

(各抒己见)

点拨:

水韵:

水的情趣,水的韵律……

2、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一诗一文同写水乡,但选材及构思不同,《周庄水韵》写小桥,流水,游人,以及小镇节日的灯花和欢乐的氛围,而《江南》写江南水乡,视野比较开阔。

3、画周庄。

四、达标测评

1、下列哪一项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例:

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

A.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

B.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C.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D.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2、阅读第5段,回答下列问题

(1)、“飘绕不绝”在画线句子中是指什么事物?

是指“丝竹管弦声”

(2)、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是(D)

A.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

B.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C.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D.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3)、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中“蔓延”这个词?

蔓延”指感染、传播,这种惊喜感染了地上很多人,大家都高兴起来。

教学反思: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主备人:

张转叶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

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

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

矿化度15克/升。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

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四、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

(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五、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想一想:

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教后反思

 

4、《黄山记》教案(主备人秦学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