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79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精

******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题目性质:

论文(自拟

学生姓名:

***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年级:

公043

指导教师:

***

2008年3月20日

摘要

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力度也在进一步的加强,这是一件无可否认的好事情,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演越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这种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可争议的问题,读大学已非以前所说的:

迈进大学,就相当于踏上成功的道路,等于拿到了一张成功的保证书,等于未来一片光明。

经过了近六年的高等学校的大量扩招,高校的号称“精英教育”阶段迅速向大众化教育的速度迈进,截止2004年,中国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达2000万以上,在23岁以上同龄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超过19%,现在高校的在校生更不容说,如此多的大学生必会引起一个问题,那就是同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竞争必定加大。

综合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培养模式和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等。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政府政策高校专业结构就业

前言(1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2

(一大学生数量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3

(二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毕业生择业观念偏差和就业观念(4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5

(四高校在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与专业设置模式上工作不到位(6

(五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8

(一政府政策就业制度不到位影响大学生就业(9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10

(三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和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11

(四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和期望值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12

(五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3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14

(一加强政府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15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16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17

四结论(18

(一结论(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1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从近年来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就业率下降。

而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大学生就业参与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

长期失业可能降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既浪费今天的人力资源,同时也降低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长期社会成本。

因此,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工作幸福感,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未来的显性标识,同时它还将长期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社会文化思潮取舍、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

综合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因素、个人因素、教育结构、供求关系、相关政策。

如何让大学生了解现在面

临的就业问题,如何来面对就业,以及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积极应对就业,本文给于了详细的解说,希望能对广大的毕业大学生能在找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的严峻性

(一大学生数量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就这种趋势看来,大学生今后就业将举步为艰。

今年从整体状况看,计算机及服务行业还是保持着几年来的稳定发展。

很多人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今年的就业市场一定异常紧张,硝烟弥漫,甚至出现低迷的状态。

但市场需求并不低迷。

今年的职位数量比去年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热门职业有工程、技术、研发;销售、业务拓展;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员、翻译;经营与项目管理;财务、审计、商务;教师、医生;设计、创意、网页制作;生产、质控、安检;咨询、分析、经纪人;人力资源、培训;后勤、采购、仓库、物流;记者、编辑;法律事务。

今年有几大行业明显地升温。

首当其冲就是房地产。

今年房地产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约有50%的增长率。

仅从中华英才网发布的数据看,平均每月房产方面的职位数都在7000人左右。

建筑、房地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以管理人才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或职称,现在企业非常青睐持有一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熟练技术人员;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多项薪资调查显示,生物制药收入位列最高,特别是医药代表、中高级管理和技术研发等职位的薪酬收入可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2倍。

在各个人才网

站的行业排名中,生物、制药、保健、医药不断跳升,已经进入前十。

据介绍,IT行业今年整体情况平稳,在泡沫破灭后,该行业沉淀了许多,对人才需求正日益严苛。

调查发现,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

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二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毕业生择业观念偏差和就业观

近年来高校的大量扩招,提高了大学入学率,在选拔人才的水平标准上大大的降低了,致使大学生的“质量”下降了。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在不断的增加,而上一年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还在拼命的找工作,甚至几届毕业的学生都互相成了竞争对手。

大学生在社会已经是相当地普遍了。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对其安排的就业岗位也必定要求增加,但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在满足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外,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未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局面,这是一个大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一部分的大学生仍然抱着“我是天之骄子”的心态去找工作,这主要是受到“精英教育”的影响,在应聘时,往往“左挑右拣”,并且提出一些为用人单位所不能接受的条件,例如薪酬的最低标准是多少、福利要好、假期要多等等。

这些都是应聘工作时的禁区,最为用人单位所反感的,这种结果往往是应聘失败,除非他有非一般的才能,才会为用人单位所挽留,否则必定遭到用人单位的当面拒接,因为大学生实在太多了,他们可以大量地细细地挑选,在选拔人才方面更加注意,人才是

影响一个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方面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那些抱着“天之骄子”想法的人,他们不会看好的,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一定要摆正,在应聘工作时迎合用人单位的“口味”,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会增加应聘工作的成功率。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这大大的偏差,在他们看来,去一家大公司当个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小小的领导那才算真正的就业,而在一些实在不怎么强的名不经传的企业就不算就业,甚至觉得羞耻,这个就业的偏差往往影响着他们在应聘时把目标投在一些大公司的招聘管理人员上,而对那些对自己有好的“用武之地”但现况不是很强的小公司不屑一顾。

孰不知,那些大公司的招聘要求都是多少年的经验以上,对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从哪里来的工作经验,这也导致了他们应聘的失败,但是还是不能掉开那择业的偏差错误,抛不开自己是某某名牌高校的毕业生的架子,降低目标要求去选择小公司或者去大公司的基层当个普通的职员。

就是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使不少大学生错过了就业机会。

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到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业,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很多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期,在他们的头脑里,金领白领才是自己的就业期望,而去工厂当个技术人员,摆弄机械这样的辛苦的工作就不算入流的职业,就是因为这种的就业观念,结果学机械的不愿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跑市场等。

但是现在普遍缺的是技术型的人才,偏偏学技术的又不愿意到工厂工作,他们期望去公司当个白领,坐在办公室享受舒适的生活,结果是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局面。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除了高校毕业生自身的问题,部分高校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仍然做的不到位。

在缺乏就业指导,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时,存在很多的疑虑,诸如“我毕业后该干什么?

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

我能获得想要的职位吗?

等等。

受中国长期的教育体制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有了相当的脱节。

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学习与生活,对社会的各业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相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往往会觉得自己的前途非常迷惘,这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就业。

(四高校在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与专业设置模式上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等和社会需求存在的很大的差异。

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

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升,使得有经验、有学识的教授忙于指导研究生、博士生,忙于科研,根本无暇顾及本科生的教学和指导,本科教育日益受到冷落,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由此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下降。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不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不研究社会需求,不问办学条件,缺乏专业建设长远规划,一哄而上,片面追求种类多、数量多、名称新,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

还有一些大学专业设置过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所差距,适应面窄,影响就业。

此外,一些学校为争夺生源,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一些热门专业遍地开花,专业趋同化非常严重,以至于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刚入学事实上就被打入了就业难的冷宫。

这些学校由于人才定位不准,在招生时往往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顾社会需求,不顾专业师资条件,导致教育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太多的高校将专业分得太细,学生也不知道自学相关业务,遇到有些问题稍稍跨越这一领域,他们就手足无措,无法处理任何问题。

因此,许多企业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过细,否则和技校也无太大差别。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影响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培养。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目前有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带走些什么。

很多高校就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课的教学,至

于其他素质方面则不闻不问,比如,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其他社会活动,导致学生毕业以后走在社会上,表现为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就业单位肯定不喜欢这种学生,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现象。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

高校的毕业生流向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就业。

不少毕业生还抱着“我是名牌大学生,我必须留在大城市”的念头,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赖在城市不走。

希望在发达的城市工作本身没有错,因为发达的城市提供的机会多和工作条件比较优越、对视野的开阔有很大的帮助等等,但是当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懂得回头,懂得变通。

在大城市不缺人才的时候,在广大的大西北欠发达的地区,人才甚缺,科技落后,对有知识的大学生人才需求很大。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就业制度不到位影响大学生就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到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自从大学生自主择业开始,政府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关注越来越少了。

由于政府日益放松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率也在持续加大,从而同样构成了挤压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并且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保护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在大学生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上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

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包分配了,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

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

但同时国家又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与之完全匹配的市场激励保障机制,宏观引导这些基层企事业单位理性地用人。

例如,基层企事业单位一般进行承包任期制、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而任期目标中往往缺乏单位人力发展目标要求,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上的短期行为。

他们拼设备、拼资源、压缩成本,不愿在承包期内接受见效迟而支付早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宁愿“竭泽而渔”或采取短平快的在职培训,何况这还能解决企事业既有人员的学历升级和稳住既有岗位的隐性需求。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弱化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阻塞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入口。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

社会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如果一段时间社会出现衰退的话,那么它就会精简机构,进行裁员,这样看来,它根本就不需要招聘,那么对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就必定少,同理,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快的话,它能提高的就业岗位就会增多。

(三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和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

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四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和期望值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

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

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五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大和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使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增大,在考虑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国家还要分散注意力去关注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样才体现它的公平原则,所以大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同学历的大学生,而是整个社会待业的人,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竞争。

其次,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之改变以及人口分布的不均,使大学生的择业因竞争激烈而更加务实,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把考研等作为选择的大方向之一,大学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趋势短期内无法改变,大学毕业生更加注重中间市场的利用。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

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贯彻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就业门路。

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

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简化程序,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信息服务。

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就业的影响,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

要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制订失业调控预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

重要指标。

要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加强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考核、检查和监督。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高校要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已形成一系列专业和课程,构成一定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

高校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特色、地方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

具体来说,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坚持贯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分类型培养,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

对研究性人才,要开设有一定深度的专业选修课,拓宽他们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对于应用型人才,要开设知识领域广阔的专业选修课,使他们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由培养对口的狭窄的“对口型职业人才”(即专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即通才转变。

专业课既要体现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目标要求,又体现自己专业特色。

如美国大学文科中就广泛开设了各种自然科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斯坦福大学的文科生,在数学、统计学和电子应用技术三门课中,必须选修其中之一。

对于理科学生,也必须学习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课程。

这都为我们的专业调整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们的高等教育也要向文理渗透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课程的建设与调整中,高校应每年进行社会需求调研,为课程设置、调整和改革提供依据;坚持每年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为优化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依据;坚持每年进行新生素质调研,为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根据这些依据,高校可以按照应用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修订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体现出优、实、新的特点,在实用性上多下功夫,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横向与纵向发展提供接口。

在教学方案中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反映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

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培养人才,为打造“适销对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该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必须用市场营销的策略来做好“产品”的推销工作,尤其要发挥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越性。

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选,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

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联系,掌握一手的就业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毕业生。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辅导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并开展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而且要注意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应从大一就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只要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改正择业的偏差、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同时社会方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多创造就业岗位;高校方面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面向社会,与社会接轨,这样,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敏强、朱国华、陈大尧.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广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2.曹分田、曹勃亚.大学生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北京:

时事报告杂志社.2008年第六期.

3.上海证券报

4.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

5.范泽瑛,陈俊松.扩招条件下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6.易玉梅,彭志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7.马晓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12.

8.彭秋发,戴军.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

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料、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