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0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docx

系统理论3个个案分析

系统理论:

3个个案分析

解构、两难、新移民---一个案工作故事

以社会工作理论之生态系统论观点取向试析

一、前言

社会工作者因应社会变迁,社会工作者积极于确保服务对象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服务、社会资源、平等的机会,就由生态系统观点(ecologicalperspective)而言,Bronfenbrenner(1979)所提此理论之意涵,认为个体是受到四个系统的直接影响与交互作用下影响发展与互动的频率及密切的程度有所区别,个体和环境互动的模式不只介于同一层环境系统中,而是多层环境系统中的交互作用。

所以,引申而言在社会工作实务方面来说,个人与家庭的问题是来自环境资源的不足与障碍所成,或由多项因子互动而成,因此,解决之道,也须由案主有关社会网络支持之建构为前提(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郑丽珍,2002)。

而现今,已分别在妇女、老人、儿童、身心障碍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工作领域中逐渐发展,为解决案主问题与改善社会环境而努力(包承恩、王永慈等译,2000),因此,社会实务工作慢慢正以一种更细致、巨视观点与微视观点的方式切入案主的生活。

再者,尤其在台湾整体社会结构逐渐改变,尤其现状在跨国之婚姻越是显明。

表现在如文化、婚姻与经济等,逐渐挣脱区域的框限,以跨国的方式进行交换或流动(戴晓霞,2002)。

诸多外籍女性配偶【注一】婚嫁来台的适应和所发生种种隐忧,非单只是个人的问题,从微视层次,推其夫家及其家人、亲朋邻友的态度是否友善,到巨视层次的社会、劳工、卫生政策的整合与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她们适应台湾当地的文化,进而造成心理健康的问题。

另则,高雄长庚医院跨科系历经长达一年半的研究,发现远嫁来台,即将为人母的外籍新娘超过三成有忧郁倾向,一成有自杀念头(林幸妃,2001a;2001b;陈美惠,2001)。

东南亚女子部分是以经济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面对社会大众对「买卖婚姻」烙印,跨国婚姻相对较易产生婚姻不协调、夫妻关系冲突及养育小孩等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就有可能再陷入产生婚暴隐性因子。

最后,本案试用社会工作实务之落实于跨国婚配(intermarriage)议题上,接合生态系统观点最终目标也是为Bronfenbrenner(1979)所建议此理论概念存于社会工作运用,也是在能够透过巨视面政策的制订建立合法的权力保障,加上本文所提及外籍女性配偶不局限于家庭封锁性界域之内的活动,再引述社会工作实务结合生态观点试以全人如生理、心理、政治与经济多元系统及多面向观点(宋丽玉等,2002)。

可以透过友善的网络是兼具直接服务与公共资源的协调性,进而使案主「增能(empowerment)」,作为用生态系统观点阐释本案例外籍女性配偶家庭婚暴问题,但也观察到生态系统理论使用上仍所局限,而所非通盘可以论述社会工作实务上,所以理当也须再番思考,并列为此文所述之议题。

二、社会工作理论之生态系统理论基础意涵

生态系统理论是在社会工作中经常被运用的理论,深受了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动物学、人类学、自我心理学、压力管理、完形学派、角色理论、人本心理学、一般系统理论、权力关系动力论等理论的影响(赖秀玉,2003)。

为了有效解决人们各方面的问题,而结合创造了许多方法,形成生态理论互动是与生态系统理论所强调,不再只重视个体,而且也注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影响,是以「人在情境中」的介入观点出发。

巨视的观点来协助个体的问题,而这也是此理论被广泛运用的理由。

以下先概述基本概念:

(一)源起

Mancoske(1981)指出社会学中的系统理论最重要的起源是来自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工作系统理论分为两类,分别为一般系统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

Hearn(1958,1969)最早将系统理论应用在社会工作中,其后Siporin(1975)、Germain和Gitterman(1980)所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亦在美国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引自赖秀玉,2003)。

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Theory)又称为生态区位学理论,其源自于生态学的一种理论架构,是一个关于组织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将人们和环境视为各自单一却又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它们彼此不断影响,着重于个人与外在环境的交互影响(阙汉中译,1999)。

(二)理论基础

Bronfenbrenner(1979)在”TheEcologyof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一个人类发展研究的理论观点,这个观点关注发展中的个人、环境,特别是两者间所引发的互动。

根据这个观点发展被定义为个人知觉环境和处理环境的一个持续变化过程(林佩瑶,2004)。

在最里面的层次是包含着发展中个体的直接「场域」(setting),可能是个体会直接接触到的环境。

下一层是这些直接场域之间的关系,这些场域间所发生的连结可能对个体所处的环境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第三个层次是会对个体造成影响,但非个人直接接触的环境事物。

最后一个层次则是显著的和其他三个层次场域相关的、共同的雷同之处,属于文化的或次文化的部分。

这四个层次就是他所提出的四个生态系统:

微系统(microsystem);微系统是指个体在直接接触的场域中所经验到的活动(activities)、角色(role)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

中间系统(mesosystem);中间系统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外系统(exosystem)外部系统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个体未牵涉其中的场域,但是在其中发生的事件却会影响个体或被个体所影响。

最后是与大系统(macrosystem)大系统是指在微系统、中间系统与外部系统中形式与内涵上一致的部分,是在次文化或文化层次上的信念系统(beliefsystems)或意识形态(ideology)。

系统的图像会因个案不同的种族、社经地位、宗教或其他次文化团体,而反映出不同的信念系统和生活型态。

而Bronfenbrenner(1997)特别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relation)、关系与关系间的交互作用(他称为N+2systems)、个体角色(role)。

他认为双人成对的关系(dyadrelation)是构成发展及微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使得更复杂的人际结构形式成为可能(林佩瑶,2004)。

另外,如果在一个研究场域中有两个以上的人,那么必须将第三方对此双人关系的影响也纳入考虑,而到个体角色会引起自己以及他人对该角色的期望,包括了觉知、活动和人际互动关系的模式。

因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受益于担负多样角色,以及参与越来越广的角色间的相互作用。

由此可知,Bronfenbrenner对于个体发展非常强调的是角色与人际关系,尤其是个体直接参与的角色模式与互动关系。

即,微系统中的各种角色、人际互动关系为个体发展的重要关键。

个体与物理环境中的时间、空间等面向、社会环境中的组织、政治经济结构等等,皆能正面地支持或提升其成长、发展、生理及情绪地满足感(阙汉中译,1999;宋丽玉等,2002;林佩瑶,2004)。

生态中的每一个系统都试图在交互关系中达到适应,其间某一单位所承受的要求(压力源、紧张关系)就靠另一单位的能耐(资源、因应行为)予以满足,而产生一种功能的「平衡」作用。

也就是适应有赖于每一个系统接口-包括个人、家庭、小区、社会-均能达到「契合」(fit)的状态(阙汉中译,1999;宋丽玉等,2002)。

近期,Bronfenbrenner又提出了时间系统(chronosystem)与Process-Person-Context-Time(PPCT)的理论架构(引自Tudge,2000)。

这个架构仍然强调发展中的个体与其所处环境背景的多元互动关系,这是结合了发展中的个人因素、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过程、他们所处环境背景(context)和时间(time)等。

PPCT理论与时间系统;以下简要说明︰过程(Process):

Bronfenbrenner以两种方式来讨论过程,一个是『间接机制』(mediationmechanisms),也就是可能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如父母价值观、信念或期望。

和『直接的过程』(proximalprocesses),也就是发展中的个体和其社会伙伴在其每日生活活动中所直接接触的那些事情。

个体特质(Person):

除了个体本身的特质会影响他的发展外,他强调互动个体和环境是双向而相互影响的,并且提出『促个体发展的特质』(developmentally-instigativecharacteristicsofindividuals),也就是会影响个体经验和认知环境方式的那些特质,例如,信念、目的与动机。

他提到的另一个重点是『激发特质』(personalstimuluscharacteristics),这些特质会影响其他人对于发展中个体的观感和期望,例如性别或肤色。

环境脉络(Context):

也就是在前述的四个生态系统下,去了解个体发展。

个体随着时间,在层层相关的场域中,因着四个系统的交互作用过程而成长发展,可作为初步探究个体问题的尝试。

(三)中心概念

生态系统注重案主的生活问题,经由对案主的直接服务及环境干预,使案主能与环境达到良好的适应。

生态观点在实务工作中的重要是在评估与介入中能考虑多层面因素。

生态系统观点也是一种动力的方法,因为他整合不同经验基础的理论,包括社会工作、心理学及人类学。

Germain(1973),Hartman(1976)andSiporin(1980)是生态模式到实务概念及发展的核心人物。

这些理论学者提供策略,让实务工作者从微视至巨视的介入去做改变,不只是心理治疗,也包括倡导、政策、与计划行动。

有效的生态模式包括以下几项要素(宋丽玉等,2002):

1.人是受多元及互动因素所影响。

2.强调成长、发展及达到目标。

3.健康取向是着重全人而不是个人病症。

(四)社会工作运用

生态系统的观点被广泛的运用在许多领域,就社会工作的运用上,以传统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团体、小区的运用,将其运用原则与内容说明如下(廖荣利,1987;周月清1995;阙汉中,1999;沈庆鸿,2001;宋丽玉等,2002;林瑜珍,2003;赖秀玉,2003)。

应用在社会工作中的处遇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视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

(2)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与案主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3)评估影响案主适应力的各个层面。

(4)评估造成压力的生活形态与生活转换。

(5)透过良好的关系与生活经验,增进案主个人的能力。

(6)干预影响案主与环境适应的各个层面。

1、个案工作

以生态系统的观点介入个案的问题时,能考虑案主的微视与巨视面的问题,不同于一般心理咨商或治疗只注重个人内在动力,重点为是整个社会失序所造成。

然而运用生态的观点介入个案问题时,个案所处的环境脉络是工作者必须去预估的,而介入的方法上,可运用行为、社会心理动力或认知治疗连结到生态观来协助案主。

(1)行为介入:

从行为理论的观点来看,认为人是环境下的产物,环境可塑造一个人的好的行为或失功能的行为。

工作者透过刺激-反应的模式,让案主学习新的行为,这是一种再教育及再学习的过程。

行为介入分为制约学习与反应学习,透过正增强、负增强、或削弱的方式来修正不适当的行为。

(2)心理动力介入:

心理动力取向视个人深受超自然决定论与潜意识抑制影响的过程。

超自然决定论认为人的情感生活是受直觉与趋力的影响。

因此,行为大部分是潜意识的结果,包括感觉、焦虑的呈现及内在冲突。

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个人觉察自我潜意识及增加个人自我了解与发展。

Freud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所组成,同时当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时,会使用防卫机转,如投射、合理化、退缩或移情等。

(3)认知治疗介入:

Ellis在认知治疗中,认为人的问题起源于非理性的认知所造成。

非理性的想法是障碍的起源,而这些非理性的想法常是社会化的结果。

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有认知治疗的基础,了解案主的非理性的想法,并有改变案主认知的知识及技术。

2、团体工作

Johnson`s(1995)定义团体为:

「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所组成的社会系统,就由团体是影响个人社会功能重要的系统。

再经由团体的运作解决他们的问题或其他人的问题及满足其需求。

界限由其他系统分区开来,团体的关系,包括角色可满足团体成员的需要。

团体的功能让成员链接在一起,而且也是一个经由行动及团体成员互动产生复杂的影响。

(1)传统团体的介入:

传统的团体介入包括休闲团体、教育团体、治疗性团体、个人成长团体。

而工作者在团体中可鼓励讨论或深入团体的互动。

团体治疗是透过参与去处理潜意识及人格的改变。

个人成长团体是由健康的人希望改善生活所组成,可透过个人成长团体学习沟通技巧、学习领导力、改善人际关系、及发展个人态度等。

(2)家族治疗:

在生态观点的家族治疗是一个很创新的处遇方法,而运用生态观点是很有用的,因为所有的案主都会链接到家庭系统中。

工作者处理家庭的问题通常是家庭中目前所呈现的困难,所运用的方法如Satir及Haley的沟通整合方法(communicative-integrative)。

家族治疗的方法渐走向整合,不将问题视为个人的问题,是扩及家庭的,注重个人以外的生态系统。

3、小区工作

小区是家庭外另一个个人直接接触的环境之一。

工作者必须了解小区的地理、文化、人文、信仰与规范等。

透过动态的预估小区,社会工作者可了解小区中的主要变项、原因及转换来协助小区。

小区介入过程的策略分为下列几项:

(1)民主式的参与(democraticparticipation):

在变迁活动中,透过民主式的参与方式是让人民赢得参与感的一种方式。

透过民主的过程,让社民众参与,让他们可感受到改变的可能性。

工作者透过活动必须能丰富居民对小区的需要与他们一起为小区未来需求努力。

小区参与的目标式使小区能成为有能力的小区(competentcommunity)。

当居民开始参与小区活动时,居民也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生活及改善他们邻近的生活质量。

成功的小区计划是能帮助小区发展新的领导形态,让小区居民可以学习自助。

所以,居民应该学习对自己及给整个大小区有创造更大利益的能力。

(2)合作性活动(collaborativeactivities):

合作式的活动是与社会变迁有关的人事做讨论与互动。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是让小区中的个人、团体或小组织能在社会变迁中有互动的机会。

协助过程不是由上而下,而是能由下而上的方式,让居民可透过合作性的过程而学习到为小区服务的能力。

工作者在小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透过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协助居民更容易进行改造。

(3)任务取向的社会变迁(task-orientedsocialchange):

当处理小区问题时,利益团体通常会希望维持现状,而社会工者必须清楚所作的工作不是在操纵利益团体的权力。

三、个案:

灰姑娘的悲歌

我从大海那一边抱梦飘远而来;却面临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一、美梦成真

案主为印度尼西亚籍的女性配偶,案主(二十四岁),来台结婚四年多并已育有三子,又身怀一子,远嫁来台是透过婚姻中介介绍,也说梦想要跟其他姊妹一样嫁入台湾变凤凰,可以摆脱家中贫穷。

加上再与夫家起初见面之时,看男方的长相清秀,仅觉说话是点缓慢,自觉也可能是语言隔阂不通,看到男方双亲也是热情相对;又聘金丰厚,抒缓案主娘家家计大有帮助。

所以,案主猜测可能是因为语言上差异,不察有异,放下疑虑,风光在印度尼西亚办好结婚酒席,就高兴婚嫁来台。

基本数据

1案主-印度尼西亚籍女性,24岁,学历小学毕业,有三子为三岁、二岁、一岁皆为男孩,通通被诊断为中度智能障碍,现在又怀有五个月身孕。

2案主的丈夫-比案主大四岁,小学肄业,是为中度智能障碍,是家中独子,无谋生能力。

3夫家家中成员-婆婆六十岁,身体硬朗,主持家中大小事。

公公六十七岁,案主嫁过来,没多久中风,行动不便。

夫家环境小康,以前做生意,后来又靠变卖祖产过日子。

不准案主外出,在采购部分皆由婆婆打理。

案主有时需要资助娘家,皆由婆婆允许为主。

二、生殖、无酬、工作

案主一嫁来台,没多久就如同其他女性外籍配偶很快怀孕生子,日子一久发觉丈夫动作和反应不像是正常人,有时呆滞,有时会狂笑,有时突然无人喃喃自语,案主面对丈夫其实很胆怯,但是,一想彼此已有孩子,也就在忍住自己的怀疑,照顾上对丈夫也是多加费心,并且要伺候年迈公婆。

而所有开销都掌握在婆婆的手中,对他是不断指挥的执行家事工作,也不准他外出,所有关于政府所办的外籍配偶之团体活动婆婆更不准他参加,说是怕他交到坏朋友,他在台湾的婚姻生活,仅是「笼中鸟」一词可以形容。

没有朋友,亲人仅是信件往来,唯一最亲的就是身上所怀的孩子。

后来,又发觉孩子逐渐长大,在语言、行动与脸部反应不如其他正常幼儿,像极了丈夫,心理慌张,跟公婆又说不通,加上所有护照和身分证件都被婆家收走,只能默默的咬牙忍住,没多久又无节育,很快有第二胎。

三、梦起梦碎

案主慢慢在语言和生活上开始适应了解,就越觉自己丈夫不是「正常人」,有时出去会遭到邻居指指点点,所有怀疑已经慢慢凝聚,又因为怀了第二个孩子,久了,就寄望第二个孩子是可以摆脱父亲不正常的样子。

但是,事与愿违,第二个孩子也是跟父亲与长子一样,不管言语、动作与反应都是呆滞,案主意识到他的丈夫是智能不足,最心痛的事,连生三子,孩子们竟然通通被医生诊断是中度智能障碍。

四、愤怒与反击

现在他恍然大悟,才了解邻居一直说的「白痴!

白痴!

」是什么意思,而自己从中文听不懂到现今略通中文,最令他深刻体会就是「白痴」两字。

更令他不堪,就是街坊邻居所耻笑就是他丈夫和孩子,现在他不仅是要张罗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加上公公前年中风也行动不便,还要费心照顾,随时注意突发状况走失不见的丈夫与孩子,面对夫家的现况和自己的未来,他不禁绝望,曾试图要逃跑……。

但是,都被婆婆威胁说要叫警察把她抓起来关。

久了,案主就开始对无力招架的孩子和时而呆滞的丈夫施暴,抒发不满,婆婆几经劝阻,就哄骗说,如果可以生出正常的孩子来传宗接代就放她走。

所以,案主才愿意与丈夫同房再度怀孕。

但是,有机会趁婆婆不在家中,就对丈夫施暴,然后几经曾想下手把孩子掐死,都被婆婆发现,大都惊动警察才能解决施暴现场,婆婆最后只好求助于里长,于是里长就通知社会局来派社工安抚。

五、玻璃鞋碎了-灰姑娘仍愿变回灰姑娘

案主夫家家人虽期盼等案主生下第四子,看是否有一线生机可以生出正常儿,又常以家和万事兴,希望案主能够继续在家中。

社工也顾及案主情绪不稳,就说服目前暂住庇护家园。

但是,案主也因印度尼西亚娘家经济压力,案主就又受婆家开始藉由丰厚金钱诱惑和年幼三子需要母亲照顾,来打动案主回心转意。

社工一方面协助案主与婆家取得共识,一方面也提醒案主的婆婆,案主恐有精神上压力再度失常机率很高,对于案主丈夫及幼子施暴再度发生的严重性,如发生家暴将可能会有不可预期的后果,但是婆婆就坚持面对自己儿子需要案主照顾生活的困境,又加上自己花大把的钱婚娶案主,就希望能够藉由案主能生一正常孙子以延续子嗣,向社工陈情,案主假使帮忙夫家能再生一子,也就放案主归乡,不强居留。

案主就也心有委屈,因为回去娘家又能做什么?

婚嫁来台目的就是替娘家赚取任何金钱分担家计,回去也只是空手而回。

但是,能回当初情境,能有所选择,他宁可还是在印度尼西亚老家找一个正常男子婚嫁成家,生下健康孩子。

可是,现在可能吗?

…,案主低喃:

「这就是我的人生吗?

对于未来,目前身分证件都压在婆婆那,社工也无权要求案主的婆婆还给案主,怕逼急到时婆婆反告案主伤害案主丈夫,又跑去要挟案主说警察要把他关起来。

加上案主想离婚,婆婆就说会断绝给案主娘家资源,使案主毫无选择,就只好一日过一日,等待第四个孩子生下来,只是不知道案主什么时候又会爆发不满…..。

而社工又无法替案主争取工作权和安排前景,社工自省到底能为案主做些什么?

以本案例作为生态系统理论之思考,也就所产生「一个案例-二个身分-三种面向」,为探讨婚姻暴力施暴者施暴成因,在理论部分本文试图汇集相关理论及研究探讨施暴者施暴社会文化、个人、家庭与其他层面所诠释之暴力原因与介入策略从,本案中分析出问题和与案主身分,各种所产生的提问,就需要从微视面向、中接口向与巨视面向先为此个案的内涵定义,即连带发生的案主层面;展演社会工作实务的层次运作模型,作为此段文中核心论述重点如下:

一、本案层面-一个家庭暴力个案

Barker(1994)曾指家庭暴力(FamilyViolenceorDomesticViolence)乃指家庭成员间实施攻击性的与敌意的行为,导致心理伤害、性伤害、身体受伤、羞辱或甚至死亡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身体暴力、精神虐待、性虐待(强奸、猥亵)、财物的损毁与基本需求或福祉的剥夺等;受伤害的对象(被害人)可能有儿童(含少年)、配偶、老人、手足及家中其他成员(彭淑华,1999)。

此外,男女双方婚姻也常有交换之性质存在,当成本与效益相互不平衡时,容易产生暴力,本案意为如此。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家庭是是一个因果互动的网络系统,家庭成员间彼此不仅直接、间接都有关联,且在进行改变时,每个成员都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整个家庭系统皆是达成改变的单位(叶肃柏,2000)。

嫁上生态面的观点解释其中一含的因素发生,就包括三个层面的分析:

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演进的交互作用和重迭系统,及环境的质量。

此论点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透过与系统有机体与环境之互动过程才能有所发展,故暴力和虐待导源于亲子间及家庭和邻近地区、小区间的关系失调(周月清,1995)。

另有学者Jenning(1991)对暴力行为的发生采取平衡的观点,认为施暴者和受暴者皆非绝对的犯罪者或受害者,双方对暴力行为的产生都有参与,是一个系统内人际互动运作的结果,双方都要对暴力行为负责,暴力之发生是夫妻互动功能失调的结果(引自沈庆鸿,2001)。

二、案主层面-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两种身分

虽然在婚姻暴力事件中直接的受虐者是妻子,但是施暴者也可能转移暴力加诸在其子女身上,甚至受虐者也会把自己受到的委屈,以暴力的形式虐待子女(沈庆鸿,2001)。

Straus&Yodanis(1996)和Sturkie&Flanzer(1987)发现:

有家庭暴力经验为忧郁及低自尊特质之父母更为显著,而被虐的经验会造成个体的精神异常状态,进而产生虐待子女的行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林蔚芳,1989)。

父母亲遭受相当压力或人格特质有问题时,虐待的发生的危机最高。

而较少资源、机构支持的问题家庭,其发生家庭暴力的危机也相对升高。

以JamesGarbarino(1977)和JayBelsky(1980,1993)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其中一含的因素发生。

就包括三个层面的分析:

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演进的交互作用和重迭系统,及环境的质量(彭淑华,1998)。

此论点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透过与系统有机体与环境之互动过程才能有所发展,故暴力和虐待导源于亲子间及家庭和邻近地区、小区间的关系失调.

 

 案例2

一位75岁的S丧夫的太太,她独自住在靠近Baltimore的小区中。

她的儿子Philip则在距离Baltimore三小时车程外的城市工作。

Philip由于母亲缺乏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而希望将S太太送至赡养中心长期疗养。

但是,S太太对于要离开家到赡养中心感到相当不安。

社工员在会谈过程中,协助案主厘清目前的困境在于房屋缺乏打扫、S太太总是孤立不与她人互动等等生活琐事,因此在社工员的厘清及建议下,决定暂缓安置赡养中心的计划,而以居家照顾服务替代之。

家庭系统(Andreae,1996:

605-6)

◆系统理论对对社会工作的主要贡献:

家庭系统和家庭动力。

◆家庭定义

传统家庭定义,系以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个人,因血源、婚姻或领养而住在一起。

然而,1990年Seligman的调查,随意选出1200名成人,询问他们对家庭的定义,只有百分之二十二选择上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