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23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docx

语文高考备考宝典古代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五

课案五 古代文化常识

2017年考纲首次明确规定: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这个变化足见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

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除了重视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着重积累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

真题呈现

原创迁移,文化常识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

“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郞。

D.壬午是壬午年,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法纪年,也用此法纪月、纪日。

教材联想,举一反三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B.“变徵”与“羽”都是古代音律的音阶,只不过“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音悲凉。

(《荆轲刺秦王》)

C.“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

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

(《鸿门宴》)

D.《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采集而来。

(《〈诗经〉二首》)

原创迁移,文化常识

解析 C项,礼部长官为尚书,不是侍郞。

答案 C

教材联想,举一反三

解析 本题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D项,“传说是由孔子采集而来”错误,应为“孔子曾编辑整理过《诗经》”。

答案 D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 断句要充分把握前后语境,找到叙述角度和叙述主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意理清人物行为和事理,再根据句子结构、特殊词语和句式断开。

此句是陈登云弹劾郑承宪说的话,陈述主体自然是“承宪”,“重惩”的对象是“科场冒籍”,据此排除A、D两项,“用以”二字表明前后构成目的关系,应断开,排除B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 “移疾”是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与“官员受到权臣诋毁”无必然联系。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 “筹措钱款”错,应是“携带国库钱财”。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5分)

译文: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5分)

译文:

                                

                                   

解析 

(1)“岂”表反诘,难道;“而”为连词,表转折;“弗胜”:

禁受不住;“龃龉”需充分联系语境理解,原意指牙齿上下对不上,抵触,此处意为不相投合,受到排挤。

(2)“啖”在《鸿门宴》中出现过;“矢”通“屎”,联系上文“人相食”可推断出“雁矢”即“雁粪”;“囊”为名词作状语;“于”介词,到。

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被征召入朝授任御史。

出朝巡察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排除祸害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给首功的赏赐。

后改派巡视山西。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决议不能尽快作出,是因为贵妃家人暗地阻挠这件事。

万历十六年六月,因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怀有祸心,包藏奸计,窥视觊觎太子之位。

而且广泛交结隐士、术士、僧道之流。

以前陛下重惩科场假冒籍贯的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此事是由自己揭发的,以此来恐吓功臣权贵、迷惑朝廷大臣。

不只惠安遭遇他们嚣张的气焰,就是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地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自然是崇尚德行所形成,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干预阻挠立储盛典,蕴蓄隐藏奸邪阴谋,以后有什么不会做呢?

”奏疏呈上以后,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仁也替陈登云害怕,皇上最终把奏疏留在宫中没有下达。

很久以后,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谕告贬斥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谕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廷的大臣都害怕他。

当时,正好考察选拔科道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

“近年的谏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于是刚正的变得柔顺;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二十年来,因刚强正直提升为朝中大臣的,一百人中也只有一两个罢了。

背弃国家利益,培植党羽,追逐权贵嗜好乞求怜悯,像所谓‘七豺’‘八狗’之类,言官反而占了一半。

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轻视侮辱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公正执法,为国家除掉大奸、消灭大害呢!

与其误用而贬退他,不如在开始举荐时谨慎。

”因而分条列举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朝巡察河南。

当地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携带国库钱财赈恤百姓。

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刚正不阿峻直严厉。

凭资历应当提升为朝廷大臣,事情屡次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去世。

突破一 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

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下面将近4年的高考考查的文学常识分类列出,以便复习时心中有数。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称谓姓名

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以字行”(用字通行使用),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车驾”,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首相”,2016年全国Ⅲ卷考查“致仕”,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庙号”“太子”,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字”“谥号”。

官职科举

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私禄”,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下车”和“收考”,2017年全国Ⅲ卷考查“状元”“近侍”和“告老”,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

历史常识

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京师”,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契丹”,2016年全国Ⅲ卷考查“两京”。

服饰常识

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解褐”。

礼制常识

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姻亲”和“母忧”,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移疾”,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建储”,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嗣位”,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南面”。

天文历法

2017年全国Ⅲ卷考查“上元”。

文学常识

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春秋》”。

【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真题演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原创迁移】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典礼、科举、学校、土地户口等事宜。

C.靖康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解析 B项,“土地户口”错误,不是礼部掌管内容,而是户部掌管内容。

答案 B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

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孙傅)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上书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

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度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

“祖宗的法度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度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度对奸恶的人有好处。

”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

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

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

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

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

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

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

“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

孙傅说:

“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守门的金兵说:

“金人想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

”孙傅说:

“我是宋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

”这天晚上,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带他们离开。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

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突破二 古代文化常识“

种记忆法”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语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比如:

1.诣:

到,去。

2.劝:

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

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

教育感化。

5.按、案:

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

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当:

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8.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9.多:

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10.少:

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语

此类词语较多,涉及到官职称谓、变动,它们的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方便。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三)与人物秉性、品行相关的常用词语

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谄谗、谲(欺诈,玩弄手段)、狷介、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等。

(四)与科考学校相关的常用词语

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庠、序、太学、博士、太傅等。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记忆官职变动:

 授官职 → 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思维 建模]

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即学 即练]

1.(2017·天津卷)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乐》。

答案 B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所指区域不尽相同。

B.三司,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C.太宗,是一种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解析 B项,宋代的三司是指盐铁、度支、户部。

答案 B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解析 D项,“死”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答案 D

古代文化常识

(时间:

45分钟 分值:

45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

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

接受皇帝的命令。

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

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

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解析 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 B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

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

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

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 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 D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

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

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解析 C项,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

五经即《书》《诗》《礼》《易》《春秋》。

解析 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 A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

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解析 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