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579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docx

八上生物笔记图文稿

文件管理序列号:

[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八上生物笔记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复习方向

1、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体形、体表、结构、消化、运动、

呼吸、生殖等特征)

2、常见种类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动物的分类

根据体内有无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将动物分为两大类:

1、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2、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鸟、哺乳动物

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划分。

动物界中的第一大类群是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昆虫;

动物界中的第二大类群是软体动物;

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是鱼。

动物类群

腔肠

动物

扁形

动物

线形

动物

环节

动物

软体

动物

节肢

动物

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

身体呈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体表有刺细胞

背腹

扁平

体表有角质层

有口

无肛门

有口

无肛门

有口

有肛门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

运动

运动器官是足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一、腔肠动物

1、常见种类:

①海洋中:

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

②淡水中:

水螅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可食用,如:

海蜇。

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可形成岛屿、加固海岸,为鱼类

提供栖息场所。

3、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刺细胞,在触手处尤其多。

4、水螅(P5图5-4)

①生活环境:

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

②体壁组成(两层细胞):

内胚层和外胚层,这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它们分泌的胶状物质。

③捕食和消化过程:

水螅靠触手捕食,触手上有刺细胞。

刺细胞是由外胚层分化形成的,里面藏着刺丝和毒液。

水螅通过触手把食物送进口内,在消化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剩余的食物残渣从口排出。

④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环境好时);

有性生殖(环境差时)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种类:

①寄生生活:

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猪肉绦虫;

②自由生活:

涡虫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大多数会引起一系列寄生虫病

例如:

日本血吸虫会通过中间宿主钉螺感染人。

3、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这是某些扁形动物的特征。

三、线形动物

1、常见种类:

①寄生生活:

蛔虫、蛲虫、钩虫、丝虫、小麦线虫;

②自由生活:

秀丽隐杆线虫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引起寄生虫病,如:

蛔虫病;

②秀丽隐杆线虫是重要的实验动物。

3、蛔虫的寄生部位:

人的小肠

4、蛔虫病的预防:

P8

①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②要管理好粪便。

5、日本血吸虫(扁形动物)、蛔虫(线形

动物)等寄生虫的身体结构特点:

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四、环节动物

1、常见种类:

蚯蚓、沙蚕、蛭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沙蚕:

是鱼、虾、蟹的食饵;

②蛭:

蛭素可用于生产抗血栓药物;

③蚯蚓:

A、疏松土壤;

B、提高土壤肥力;

C、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3、蚯蚓

①靠近身体的前端有环带

②身体分节的意义:

使运动更加灵活。

③腹面有刚毛,刚毛的作用是辅助运动。

④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⑤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分解者。

4、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蚯蚓体壁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5、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维持蚯蚓正常的呼吸。

6、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是因为雨后的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

五、软体动物

1、常见种类:

①水生的:

双壳类(缢蛏、河蚌、扇贝、文蛤)、石鳖、乌贼、章鱼、鲍鱼

②陆生的:

蜗牛、蛞蝓(俗称鼻涕虫)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

①食用,如:

缢蛏、扇贝、牡蛎、章鱼、鲍鱼

②药用,如: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

③做装饰品,如:

螺壳、珍珠

不利的:

传播疾病,如: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3、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蛞蝓(俗称鼻涕虫)没有贝壳。

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到身体内部。

4、双壳类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①贝壳:

保护作用

②外套膜:

保护,形成贝壳

③足:

运动器官

④鳃:

呼吸器官

⑤入水管和出水管:

食物和气体进出的通道

六、节肢动物

1、常见种类:

昆虫(蝗虫、七星瓢虫、蜻蜓、苍蝇、

蚊子、蚂蚁)、蜘蛛、蜈蚣、虾、蟹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

①食用,如:

虾、蟹

②药用,如:

蝎、蜈蚣、蝉蜕

③可传播花粉,如:

蝴蝶、蜜蜂

④作为实验材料,如:

果蝇

不利的:

蜱、蚊子、螨虫会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3、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1对触角、3对足,一般有2对翅。

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

4、昆虫需要定期蜕皮的原因:

外骨骼限制了昆虫的发育和长大。

例如:

“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5、蝗虫(P15图5-16)的结构特征:

①身体分节:

头部(1对触角、单眼和复眼、口器)→感觉和摄食;

胸部(3对足、2对翅)→运动中心;

腹部→容纳内脏器官,且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②附肢(触角、足)分节→意义:

使昆虫的运动更加灵活。

③体表有外骨骼

→作用:

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主要特征

生活在

水中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体表覆盖角质的

鳞片或甲

体表覆羽

体表被毛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前肢变成翼

胎生

哺乳

用鳃呼吸

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用肺呼吸

有喙无齿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生殖方式

卵生

体外受精

卵生

体内受精

卵生

体内受精

胎生

体内受精

一、鱼

1、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

2、鱼的外部形态:

①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②体形大多呈流线型

→有利于减少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③体表常有鳞片覆盖→保护作用

鳞片表面有黏液→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3、鱼鳃的哪些特点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①鳃丝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②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4、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与从鱼口流入的水相比,流出的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5、常见的鱼类:

①淡水鱼:

“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鲤鱼、鲫鱼

②海水鱼:

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鲨鱼、石斑鱼、比目鱼

注意:

海马也是鱼类

①章鱼、墨鱼(乌贼)、鱿鱼、鲍鱼→软体动物

②娃娃鱼(大鲵)→两栖动物

③甲鱼(鳖)、鳄鱼→爬行动物

④鲸鱼→哺乳动物

6、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本P23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7、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定用鳃呼吸。

(×)

①鳃:

鱼、河蚌(软体动物)、虾(节肢动物)、蝌蚪(青蛙的幼体)

②肺:

鲸鱼、海豚、海豹。

(哺乳动物)

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水螅(腔肠动物)

二、两栖动物

1、常见种类:

青蛙、蟾蜍(癞蛤蟆)、蝾螈、大鲵(娃娃鱼)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捕食害虫,如:

青蛙、蟾蜍

②药用价值,

如:

蟾蜍分泌的毒液——蟾酥

③食用价值,如:

牛蛙

3、蛙类数量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①人类的乱捕滥杀;

②稻田多施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③水域面积缩减。

4、青蛙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

①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②后肢发达→跳跃;趾间有蹼→划水;

③成体可用肺呼吸,还可通过皮肤辅助

呼吸。

(皮肤:

裸露,分泌黏液,密布毛细血管)

三、爬行动物

1、常见种类:

蜥蜴、龟、鳖(甲鱼)、蛇、鳄鱼、避役(变色龙)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

①食用,如鳖;②药用,如鳖甲、蛇毒;③捕食害虫,如避役(变色龙)

不利的:

毒蛇会伤人。

3、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头部后面有颈→使头可以灵活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②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③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保护;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④用发达的肺呼吸

⑤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四、鸟

1、空中飞行的动物:

昆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鸟、蝙蝠(哺乳动物)

2、鸟类都能飞行。

(×)

→举例:

鸵鸟、企鹅不能飞行。

3、鸟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

(3)生理:

①食量大→持久供能;

消化能力强→及时供能;

直肠短,排泄快→减轻体重

②循环系统完善:

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高效运输氧气,维持体温

(1)外部形态:

①体形:

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

②体表:

覆羽→保温(绒羽)、飞行(正羽)

③前肢变成翼→飞行器官

区别:

昆虫的飞行器官→翅

(2)内部结构:

①骨骼:

轻、薄、坚固,有的中空→减轻体重

②胸骨有龙骨突→附着发达的胸肌

③胸肌发达→产生飞行动力,能牵动两翼飞行

(3)生理:

③双重呼吸→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

※鸟类每完成一次呼吸,氧气经过肺两次,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气囊→A、辅助呼吸;B、散热;

C、减小身体比重;

D、减小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

鸟的其他特征:

有喙无齿

4、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捕食鼠类、农林害虫,

如:

猫头鹰、啄木鸟、大山雀

②食用价值,如:

鸡、鸭、鹅

③观赏价值

5、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爬行动物和鸟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

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恒温动物:

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鸟、哺乳动物。

变温动物:

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

7、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意义:

①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③扩大分布范围。

五、哺乳动物

1、常见种类:

①陆地:

猪、牛、羊、马、猴

②水中:

鲸鱼、海豚、海豹

③空中:

蝙蝠

注意:

鸭嘴兽的生殖方式是卵生,但它属于哺乳动物,因为它能哺乳。

2、结构特征:

①体表被毛→保温作用;

②是恒温动物

③胎生、哺乳→提高后代成活率

④牙齿分化(课本P38“观察与思考”图)

→提高摄食能力,增强消化能力

※门齿→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食物;

犬齿→撕咬食物

※A、植食性动物:

牙齿分为门齿、臼齿;门齿、盲肠发达。

→与动物的植食性相适应。

※B、肉食性动物:

除了具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发达的犬齿。

→与动物的肉食性相适应。

2、哺乳动物的结构特征:

⑤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⑥用肺呼吸,体内有膈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3、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

①食用价值,如:

牛、羊、猪

②人类得力的助手,如:

导盲犬、警犬

③经济价值,如:

貂、貉、狐的皮毛;

④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不利的:

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疾病。

人类对有害动物进行合理防控是必要的。

小结:

1、下列动物的哪些结构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①蚯蚓——湿润的体壁(√)

②缢蛏(双壳类)、鱼——鳃(√)

③蝗虫——气门(×)

蝗虫的气门是用来呼吸的,但是气体交换

的部位是在气管。

气门是气管的开口,类

似于人的鼻孔。

1、下列动物的哪些结构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④青蛙——(幼体)鳃、(成体)肺和皮肤(√)

青蛙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

⑤鸟——肺和气囊(×)

鸟呼吸时,气体交换的部位在肺,气囊只辅助呼吸,并不进行气体交换。

2、动物的体表

①腔肠动物——有刺细胞

②线形动物——有角质层

③软体动物——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④节肢动物——有坚韧的外骨骼

⑤鱼——有鳞片

⑥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分泌黏液

⑦爬行动物——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⑧鸟——体表覆羽

⑨哺乳动物——体表被毛

3、动物的体形

①腔肠动物:

身体呈辐射对称

②扁形动物:

身体呈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③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④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筒形

⑤鱼类、鸟类:

身体呈流线型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

1.骨2.关节——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肌肉(骨骼肌)

1、骨连接: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①不活动的连接,

如:

头部的颅骨——骨缝;

②半活动的连接,

如:

脊椎骨——椎间盘;

③活动的连接,即关节

(骨连接的主要连接方式)

如:

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2、关节(课本P43结构示意图)→特性:

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头

①关节面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窝↓

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②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壁分泌滑液,内外有韧带→牢固作用

③关节腔:

内含滑液→减少摩擦

A、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的结构特点是:

关节囊和韧带

B、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特点是:

关节软骨和关节腔(滑液)

C、脱臼:

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的现象。

3、骨骼肌→特性:

受刺激而收缩

①肌腱:

较细,乳白色,位于骨骼肌

的两端,可绕过关节连在不

同的骨上→属于结缔组织

②肌腹:

较粗,位于骨骼肌的中央,受刺激时可产生收缩→属于肌肉组织

4、骨、关节、骨骼肌都属于器官。

(二)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1、骨、关节、肌肉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①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相连,肌肉附着在骨上三者在结构上是相连的。

②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附着在相邻的至少2块骨上,绕过至少1个关节。

→意义:

能牵拉相邻的骨产生运动。

2、运动的产生: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

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3、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①骨——杠杆作用;

②关节——支点作用;

③骨骼肌——动力作用。

4、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2组肌肉

相互配合活动的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正常屈肘

收缩

舒张

正常伸肘

舒张

收缩

手提重物

收缩

收缩

手臂自然下垂

舒张

舒张

(三)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能量来源于肌肉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呼吸作用)。

(四)动物运动的意义:

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生存和

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

1、按功能分,

如:

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拟态、保护

色、警戒色等)、攻击行为、繁殖行为

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等。

2、按行为获得的途径分,分为:

①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本能行为)

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获得

获得

途径

由体内的

遗传物质决定

受遗传因素和

环境因素的

共同影响

适应

特征

适应简单的环境

适应复杂多变

的环境

形成

生来就有的

(本能行为)

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获得

获得

途径

由体内的

遗传物质决定

受遗传因素和

环境因素的

共同影响

适应

特征

适应简单的环境

适应复杂多变

的环境

1、先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具体例子

看课本P48-P49。

(四)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时,实验前要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3、在探究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

应该选取幼小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

4、如果用不同的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

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说明学习行为受到

遗传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一系列行为,叫做社会行为。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

蚂蚁、蜜蜂、象、鹿、猴、狒狒、黑猩猩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营群体生活,但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一定都具有社会行为。

例如:

麻雀成群飞向刚刚收割完的麦田,集体觅食。

→麻雀的集体觅食只是动物的种内互助现象,没有明确的分工,不属于社会行为。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弱,进行群体生活,能增强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①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举例: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①蚁后——专职的“产卵机器”;(数量最少)

②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

③工蚁——筑巢、喂养;(数量最多)

④兵蚁——保卫蚁巢。

举例:

2、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

①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②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常胜将军”)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③“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通讯的概念: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作通讯。

2、通讯的方式(动物的“语言”):

①动作:

蜜蜂跳“8”字摆尾舞

②声音:

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

③气味:

狗沿途撒尿

3、蝶蛾类昆虫的通讯:

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与其交配。

(A、性外激素:

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气味。

B、雄虫的触角上具有嗅觉感受器。

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②如果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就会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4、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之间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动物(消费者)在其中则起了促进的作用。

②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速度会减慢,但仍能进行。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①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例如:

蜜蜂在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身上沾满的花粉会掉落下来,从而帮助植物顺利传粉。

②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例如:

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树洞里、地面下,埋在地下的松子在条件适宜时就会萌发。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总是不利的。

(×)

→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