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01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docx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

春秋?

,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给这个故事加一个标题。

4.故事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gu)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

烈女传?

注:

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

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译文: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

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用成语典故)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4.翻译句子: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1曾子:

孔子的弟子;

2女:

通“汝〞;

3顾:

回来;

4彘:

猪;

5特:

只不过。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

母亲对她说:

“你回

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

“刚刚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

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

〞于是就把猪煮了。

1.以下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

为什么?

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者:

,的人。

株:

树桩

耒(Id):

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1.解释以下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1兔走触株走(

2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3而身为宋国笑身(

4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注释:

⑴本节选自?

植弓?

下。

(2)食(s1):

拿饭给人吃。

⑶蒙袂(m®:

用衣袖蒙着脸。

袂:

袖子。

(4)辑屦(j⑪:

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5)贸贸然:

昏昏沉沉的样子。

(6)嗟:

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7)从:

跟随。

谢:

表示歉意。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

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抱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那么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6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钩:

衣服上的带钩。

凿:

酒壶、酒杯。

写:

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

窥:

探望、偷看。

牖:

窗户。

施:

伸出、延伸的意思。

译文:

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

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

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似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

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1.以下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凿以写龙〔凭借〕

B.叶公见之〔代“龙〞〕

C•施尾于堂〔对于〕

D.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

2.“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5.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

诗?

,时人为之语曰:

“无说?

诗?

,匡鼎来。

匡说?

诗?

,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注释:

逮:

至叽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偿:

回报。

遂:

于是。

语〔yu〕:

对,,说。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

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

诗经?

,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

“没有人会讲解?

经?

,请匡鼎来。

匡鼎来讲授?

诗经?

,能解除人们的疑问。

〞“鼎〞是匡衡的小名。

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

诗经?

的人都开颜欢笑。

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衡乃与其佣作

C.而不求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2.解释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不逮:

不给他佣作:

雇佣劳作偿:

报偿邑人:

同乡

3.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履:

鞋。

2.度〔duo〕:

测量

3.置:

放置,搁在。

4.坐:

5.之:

通假字,同“座〞,座位。

到,,去,往

6.操:

携带。

7.市罢:

集市散了

8.自信:

相信自己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2先子度其足:

3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

4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九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假设不知。

注释:

〔1〕牧:

放牧牲畜。

〔2〕窃:

偷偷地,暗中。

〔3〕辄:

总是〔常常〕、就。

〔4〕挞: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

通“何〞,为什么。

〔6〕执策:

拿着书。

〔7〕狞恶可怖:

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8〕:

恬:

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9〕恬:

好似。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黄昏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似没有看见似的。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假设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2.并:

一起。

3.啖:

吃。

4.去:

去除。

5.欲:

想要。

6.坐:

因为。

7.而:

却。

8.曰:

说。

译文: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就〕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要用来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答复说:

“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