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10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七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答题思路技巧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

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

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

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

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

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

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

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

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

当然是从课内来。

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题型答题技巧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

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

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

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

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技巧一:

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

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

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

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

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

代入检验法

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出其在课外句中的用法是否相同。

技巧三: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

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

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五、内容理解与概况

第一步:

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

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

抓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

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

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

通读原文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

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速记口诀:

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补充:

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各题型答题技巧梳理

考点一:

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

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

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

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

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

“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

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

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

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

“能谤讥于市朝。

”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

如: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省略宾语。

如:

人不知(之)而不愠。

(《论语》)

④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如: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⑤省略介词。

如: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童趣》)

③“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如:

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塞翁失马》)

④“何以……”:

相当于“凭借什么……”。

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考点四:

文意理解

1.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2.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

”那么在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

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议论评价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4)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

答题要求:

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③注意答题层次。

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5)建议献策型。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6)形象分析型。

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2018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

百里奚①之未遇时,亡虢guò而虏晋,饭牛于秦,传②鬻yù于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

“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

”公孙枝对曰:

“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缪公遂用之。

【注释】①百里奚:

虢国大臣,后到秦国任大夫,是秦穆公建立霸业的功臣。

②传:

传说。

③繆公:

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1)无乃为天下笑乎()

(2)君为明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逃到虢国又被晋国俘虏,后来在秦国讨饭。

B.逃到虢国又被晋国俘虏,后来在秦国喂牛。

C.逃出虢国又被晋国俘获,在秦国放牛讨饭。

D.逃出虢国又被晋国俘获,在秦国给牛喂食。

13.“信贤而任之”、“让贤而下之”的主语分别是、(2分)

14.公孙枝说“夫谁暇笑哉”的目的是(4分)

A.提醒繆公任用百里奚会被人耻笑。

B.暗示繆公百里奚是一个能干的人。

C.希望繆公打消疑虑能信赖百里奚。

D.告诉繆公百里奚是个能吃苦的人。

11.(4分)

(1)被

(2)英明12.(2分)D13.(2分)秦穆公公孙枝14.(4分)C

百里奚还没有遇上机遇时,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身价被出卖。

秦国大夫公孙枝得到他而非常高兴,把他进献给秦缪公,三天后,公孙枝请求把国事交给百里奚。

穆公说:

“买他只花了五张羊皮,却把国事托给他,不被天下人笑话吗?

”公孙枝回答说:

“相信贤者而任用他,这是君王的英明;礼让贤者,甘心于下位,这是臣下的忠诚。

国事交给了百里奚,您能成为明君,我将成为忠臣。

如果他确实贤能,国内都会服从,敌国也会畏惧,谁还有空闲去笑话呢?

”穆公于是任用了百里奚。

其谋划没有不恰当的,办事必定成功。

假使百里奚贤能,但得不到秦穆公的重用,一定没有这样的名声。

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

所以国君渴求贤士,不可不力求广泛。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jiǎn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

“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

“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①雅步:

从容安闲地行走。

②针黹(zhì):

针线活。

③假寐:

不脱衣服小睡。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

(1)比相见

(2)故走觅兄

12.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3分)

A.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B.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C.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D.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13.文中傅显迂缓具体表现在、两处。

(2分)

14.开头写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的目的是(3分)

A.突出了傅显博学、知识丰富的特点。

B.这也是形成他做事拘泥的重要原因。

C.讽刺了只会读书却不懂得变通的人。

D.意在说明读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1.

(1)等到

(2)因此,所以(每格2分,共4分)

12.A(3分)

13.“雅步”或“喘息良久”(1分)、“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1分)

14.C(3分)

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

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

“见到魏三兄没有?

“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

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

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

傅显说:

“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

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

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侯叔献治汴堤

熙宁中,濉阳界中发汴堤淤田①,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

都水丞侯叔献②时莅其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陷。

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

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发汴堤淤田:

开筑汴堤排水,让低洼地成为可开垦的田地。

②侯叔献:

字景仁,宜黄(今属江西)人。

官至判都水监,卒于任。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古城中水盈()

(2)徐塞古城所决()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

13.

(1)侯叔献治汴堤的方法是“”“”“”。

(3分)

(2)从文中看,侯叔献是一个、的人。

(2分)

11.

(1)满,充满(2分)

(2)慢慢地、缓缓地(2分)

12.堤防多处有破坏塌陷将要毁掉,人的力量不能控制。

(3分)

13.

(1)“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1分)、“急使人治堤陷”(1分)、“徐塞古城之所决”(1分)

(2)恪尽职守(爱护百姓)、机智聪明。

(1分一空)

熙宁年间,濉阳境内把汴堤挖开淤田,汴河水猛烈地向决口处冲来,堤防好些地方都塌陷了,眼看就要崩溃,人力没办法控制.都水丞侯叔献当时来到这里巡视,(他看到)汴河上游几十里处有个古城,立即下令把汴堤挖开引水到古城中,汴河下游很快就干涸了,急忙派人修理塌陷的堤坝.第二天,古城中水满了,汴河水又流回到原来的河床中,而这时堤坝塌陷的地方已经修缮完毕.然后再慢慢地堵塞古城处的决口,古城和汴河内外的水位几乎持平,河水不怎么流动,瞬息间就把决口塞好了,大家都佩服侯叔献的机敏.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

地名。

②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

研磨。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⑴佛作引手取物状()⑵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12.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

A.先用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

B.先把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

C.先把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藏着药丸。

D.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藏着药丸。

13.“举国信之”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4.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11、⑴拉(牵、伸)⑵制作(做)(各2分)12、B(3分)

13、先向佛祈祷得到佛的帮助(从敬畏心里上捕获民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