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63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 文档.docx

整理版民族理论Word文档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2.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

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4.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5.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6.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7.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8.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1.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12.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3.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4.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5.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16.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17.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8.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19.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0.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2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2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4.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5.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26.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27.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

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8.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9.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0.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1.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32.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34.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35.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6.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37.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38.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39.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40.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41.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4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3.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4.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45.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46.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47.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4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5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51.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52.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53.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54.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55.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6.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57.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58.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59.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60.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62.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63.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64.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65.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6.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6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68.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69.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70.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71.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7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3..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的质与量的提高。

A.变化B.演进C.进化D.形成

4.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5.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

6.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

7.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

A.民族平等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经济发展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8.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

A.不同民族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B.彻底解决民族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9.弘一法师B.延参法师C.赵朴初居士D.青莲居士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0.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B.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

11.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12.自主、自立、自生B.自治、自养、自传C.自办、自收、自支D.自立、自养、自强

13.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B.演变和发展C.变异性D.传承性和变异性

14.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1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C.互助与互利D.和平与发展

16.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

17.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

18.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

A.6千多万人B.7千多万人C.8千多万人D.1亿多人

1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

20.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治B.演变C.退化D.同化

21.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

A.一种突变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C.民族的进化D.民族的发展

2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

2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B.性质C.社会基础D.发展规律

24.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25.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26.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

27.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B.54%C.64%D.74%

28.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

A.135B.145C.155D.165

29.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30.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31.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32.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B.民族语言的发展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3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

A.7B.8C.10多D.20多

3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3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36.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3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

A.血统B.语言C.风俗习惯D.自然力

3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A.满、回B.回、壮C.满、壮D.满、蒙

39.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A.中央集权制B.民主集中制C.地方自主制D.政治协商制

40.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B.31个C.36个D.41个

41.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

42.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

A.28B.35C.44D.55

43.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A.佛教和道教B.佛教和基督教C.佛教和伊斯兰教D.佛教和原始宗教

44.我国有约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A.1/2B.1/3C.2/3D.2/5

45.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

A.12B.13C.14D.15

46.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

47.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48.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49.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50.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从1950年的1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D)。

A.260多万人B.270多万人C.280多万人D.290多万人

5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B.12C.13D.14

52.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

53.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A.16个B.18个C.19个D.20个

5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A.氏族B.氏族C.部落联盟D.民族

55.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B.科技人员C.教员D.研发人员

56.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57.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

58.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

A.奴隶主阶级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三、多项选择题

1.(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强迫同化是(ABCD)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C.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E.民族融合的结果

3.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E.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4.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5.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E.政治因素

6.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

7.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D.民族间通婚情况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8.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ABCDE)。

A.数量结构B.文化知识结构C.专业结构D.分布结构E.年龄结构

9.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10.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ABE)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