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732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ǐ”,倒下。

披靡:

草木被吹倒。

理解了关键字,“所向披靡”懂了吗?

  理解了这个成语,这段话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试一试?

文中,还有许多四字词语描写兵马俑,对我们阅读、理解和积累,会有很大帮助,请同学们用心体味。

  二、理清“说明要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第3题: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2.交流: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找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我们就很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文章说明的要点。

  3.

  《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两课,有类似的关键性语句来说明要点吗?

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

  讨论交流:

如此宏伟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埃及的金字塔》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音乐之都维也纳》

  4.

  《莫高窟》

  《春联》和《麋鹿》等课文,也有类似的句子。

  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抓住过渡句、中心句、总起句和总结句等,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理清作者“说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三、体味“说明方法”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

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2.合作交流:

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去掉这些数字,用“很大”

  “很多”代替,可以吗?

让我们读好“数字”,表达兵马俑的宏大。

  尝试用作比较的方法,任选一句,把一号坑面积或兵马俑个数,写得更具体: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米,相当于__________。

  一号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足足有__________。

让我们读出作者表达的精妙,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默读思考: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用“____”线画出直接描写兵马俑的句子,除此,还写了什么?

作者用“感叹+描述+想象”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想和所感,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分组,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实践“说明方法”

  1.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让我们再读这些词语: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惟妙惟肖兵强马壮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精妙绝伦鬼斧神工

  2.品读这段话,思考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读中体会其妙处。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公里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

  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3.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介绍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文法国前总结希拉克说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就让咱们凭借着文字这种神奇的工具来走近它吧!

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借助课后练习,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

  课后练习: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文中是用哪句话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朗读相应的语句。

  五、学习第三——八自然段课文中介绍了几种兵马俑?

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

  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六、总结课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

  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祖先们为我们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我们不能总生活在历史中,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这辉煌的历史画上绚丽的一笔。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

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如:

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

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

比如在

  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

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

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

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

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

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

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3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在网上也查找了许多资料,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兵马俑,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兵马俑的感受吗?

  2、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前同学们组成了研究小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作者是如何将这特点生动、准确地表达清楚的。

  二、规模宏大

  1、打开课本,仔细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边读便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体会,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做好评注。

  2、学生汇报。

  三、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下面就让我们的研究小组活动起来,走进课文体会文中不同类型的兵马俑那鲜明的个性。

  2、填写表格①填一填:

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他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②说一说:

从文中哪些词句你体会到这样的特点。

  ③比一比:

将这些不同类型的兵马俑进行前后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交流

  4、研读第十小节,细细品味、赏析,你觉得哪儿写得精彩。

  四、结束今天,我们学习了《兵马俑》这课后,你还想了解兵马俑的哪些知识呢?

  在接到上课任务伏案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样教”。

这篇课文可分三课时教完,我准备上第二课时,因此教学目标就定为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品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考虑的就该是如何教了。

  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如何既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的优越性,又要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我一直在思考、寻找两者间最佳的切合点。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课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和谐发展。

于是,我将这节课定位为语文探究性阅读课。

  语文的探究是否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呢?

语文是一刻也离不开文本的。

探究要从具体的文本而不是凭空出发,最后回归而不是远离文本。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要与课文联系起来。

如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习无关,成了脱离教学、仅供参观的展品。

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像放飞而断了线的风筝。

因此,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间的互动相结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相结合。

  上完这节课的感受用赖配根老师的话作为总结:

  “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能量。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4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

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之情。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教学本篇课文,可在学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情”字为切入口,让学生在情境中,在课文生动凝练、细腻传神的语言材料中,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碰撞中,受到心灵的熏陶,使自身情感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与作者情感的脉搏形成强烈共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气势恢弘、举世无双……

  2、秦兵马俑之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它——出示: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指导朗读。

  3、同学们,在出土的近8000多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中,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近兵马俑。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1、学习4——9小节。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9小节,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

的确,大厅里的兵马俑类型众多,每一件都是极为精湛的艺术珍品。

板书:

类型众多出示第4小节出示: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师:

每一种类型的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动作神态,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将军俑的这段文字。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将军俑的样子,并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将军俑。

  学生交流:

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沉着镇定、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师:

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心目中的将军形象表现出来吗?

指导朗读自学5——9小节刚才我们通过将军俑神态、动作的研究,了解了将军俑的威风凛

  凛,久经沙场的个性特点。

那么,武士俑、骑兵俑等等又有什么个性特点呢?

请你仔细品读5——9小节中其中的一节,细细体会。

  学生自由读。

交流,师:

谁来说好所武士俑有什么个性特点?

出示第五小节:

武士佣高

  1.8米左右,体格健壮,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一律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

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

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生:

威武凝重、训练有素、体格健壮、蓄势待发、整装待发……师:

能抓住武士俑的神态、动作描写。

  师:

从武士俑的神态中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他们个个蓄势待发。

  这样的军队一定无往不盛。

  武士俑威武凝重、高大威猛、英勇善战,那么其他的呢?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师:

听了你们的交流,让老师对秦兵马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请你挑选你最喜欢的有关段落读给同桌听,把你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让对方感受到。

  学生互读学习第10小节。

  师: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秦朝大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博大场面。

我们迈过静静流淌的时间之河,从这些兵马俑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我们再靠近一点,近距离地去欣赏他们各自的不同神态。

  A、出示一组神态不同的兵俑图片。

  B、出示:

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有的凝视远方。

引读

  C、课文中,是怎样用生动的笔墨来细致描述兵马俑各自不同神态的呢?

再出示联想的句子: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好像随时准备出征;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师: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生:

这样写,把兵马俑写活了。

  生:

兵马俑是雕塑,这样写,赋予了它生命。

  生:

课文这样写向我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战士。

……师:

作者丰富的联想,把兵马俑写活了,使他们富有了感情。

  D、说话练习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是写也写不完的,请你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学着文中的句式,继续写下去。

  出示:

有的,好象。

  学生交流

  E、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

齐读第10小节。

  F、正因为兵马俑不仅——而且——引读,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板书:

形象鲜明

  三、主题升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这沉醉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腥来,震撼了全世界。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

我们又仿佛看见那疾驰而来发军阵,听见战马的嘶鸣,让我们满怀激情,朗读最后一节。

  四、课外延伸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浏览有关秦兵马俑的网站,更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认真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清楚的条理、细致的描写、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们记不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去西湖公园旁的省博物馆里参观过什么?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文章。

昨晚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并查找一些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介绍得真好,从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怎样?

  二、整体感知课文秦兵马俑到底具有多么珍贵的历史价值呢?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吧!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全文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在文中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什么?

全班朗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②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2、汇报自学情况

  3、如此壮观的气势,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让我们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下。

  四、学习课文4——7自然段大家的朗读让老师领略了兵马俑的风采,兵马俑有哪些类型?

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呢?

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7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①找一找,兵马俑有几种类型②读一读,圈出最能体现兵马俑类型个性特点的词语③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

小组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学习。

  3、交流:

板书:

将军俑神态自若武士俑整装待发骑兵俑准备上马冲杀马俑跃跃欲试

  4、大家把自己喜欢的兵马俑的类型读一读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过渡: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兵马俑其他的神态

  六、谁愿意朗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与哪一段相呼应呢?

  2、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4、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5、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

  6、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

  七、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和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懂得全文是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来写的。

紧接着能抓住这句话展开自读探究。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

但对于介绍秦兵马俑类型和个性特点这一部分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只让个别的学生说,教学完本课我认为这种形式并不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我想在这个环节上如果让学生以填表格的形式来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教学本课时,因为缺少秦兵马俑的各类图片,学生单单通过读课文,还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以及我们国家能拥有这样的意思珍品是多么的了不起。

因此在畅谈阅读感受这个环节中,当问到学生:

  “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

”时,有个别学生回答:

  “没有”。

我只能建议学生有机会要亲自到西安的秦兵马俑去走一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番。

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些相关的图片对教学效果一定大有帮助。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网络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原因是电脑吸引了他们一部分注意力。

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

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3、总觉得学生学得不深刻。

原因在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

为此,我觉得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4、在课前的搜集资料中学生做的很好,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