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58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射洪中学高2018级2018年下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

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

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

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

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

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

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

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

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

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

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

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

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

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败,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

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

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

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

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

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

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是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

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正强劲。

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

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

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灯火

陈夫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

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

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

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

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

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

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

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

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地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

女人见了,一阵骂。

孩子便不情愿地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

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地屁颠颠的紧撵过去。

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

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落那确实令人禁不住要去消遣一番耳舌的蛊惑灯火,忽然也鬼使神差般朝着眼前一高一低两个人影默默撵去。

男人听出女人的脚步声,便扭头摆了摆手,示意女人回去看家。

女人误以为男人在赶跟上来的看门狗,便也掉身向看门狗一边跺脚一边轰着。

狗站住了,嘴里不情愿的嗫嚅着;女人便拾起土块向狗扔去,狗一跳又站住了;女人于是折了树枝向狗猛追了几步,口中不停威胁和命令着:

“死狗,回家看门!

”狗不见了,女人傻傻地向男人咯咯地笑了笑,男人则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传到远方,隐隐约约地,远处的灯火也不禁颤了颤腰板。

大村落也记挂着小村落,今天这一户明天那一家,趟着夜辗转在千折百回的阡陌上,做客在小村落热情洋溢的灯火里。

男人可能依旧微醺,小孩可能依旧贪玩,女人可能依旧可爱。

然而,就在大村落谒访小村落的路上总会冷不丁的生出一段诙谐的小插曲来。

由于大村落一向“广纳宾朋,熬夜应酬”,时间上多多少少就没有了概念,于是便如出一辙的发生着接下来的一幕:

抬头,灯火还在小村落的地平线上亮着,再一抬头,灯火眼睁睁的消失了。

好在是,要去串门的乡人在稍微的一个思索后,便会迅速意识到时间已经有些晚。

这一刻,失去目的地的乡人也总会心平气和地转过身去,好似在说:

“没关系,睡吧,我明晚再来。

”次日夜晚,在通往小村落的阡陌上早早的便活跃着几个黑点,果然,正是他一家。

是的,乡人们总会为仅仅一次面对面的笑谈,一次无关痛痒的寒暄而热衷而折腾而不罢休,他们的手总能自然而然地彼此握紧,心总能平平淡淡地相互靠近。

  千百年来,人们会时时固执地承传家乡历来的衣钵,或迈着沾满水露春色的脚,或持着濡满霜色寒意的脸,用最原始的方式缔结友谊;习惯私隐与重复各自阡陌上那段土味十足却版本相仿的经久演绎,匆匆在灯火两端,用背后最虔诚的努力称兄道弟。

以告慰世代的焦虑世代的心事,丰收又一辈子孙的喜悦又一辈子孙的乡情。

在那方古老而朝气的乡土上,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兄弟,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姐妹。

他们穿过黑色相安在广袤的苍野里,一代一代守望,一代一代对话,从未疲惫。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4.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不难看出,在作者心目中,灯火的存在让一个个村落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气。

B.深夜狗吠,村落熄灭的灯火再次燃起,一家唤起另一家,最终万家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说明了村民们警惕性都很高。

C.在灯火的诱惑下,男人、女人、孩子与狗由于夜访而发生的一幕让人莞尔。

在灯火与月辉的映衬下,这个质朴而又美感十足的画面令人神驰。

D.村落夜晚生活单调乏味,乡民们在夜晚串门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排遣无聊。

这时,灯火犹如信号,向客人表示着欢迎。

E.灯火亮在村落,亮在村民眼里和心中,亮在乡情弥漫的东方那方古老而朝气的土地上,亮在历史长河中。

它展示着温情,告慰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5.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诠释了“灯火”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分)

 

6.文章写灯火,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篇幅写乡民夜晚串门的场景,对此你如何理解?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话红柯:

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

你哪年到的西安?

当时心情如何?

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

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

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

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

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瑜:

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

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

红柯:

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

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

越是干扰最多,压力最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

2004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舒晋瑜:

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进步?

红柯:

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

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

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

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

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

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

舒晋瑜:

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

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迁徙?

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

红柯:

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骑手》《百岛朝风》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12部长篇。

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

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

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城,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

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城的冒险,小说就不是熟人对闭的农业社会。

中国四大名著很少是写农村的,西方更是如此。

犹太人迁徙更甚,才有卡夫卡,居布拉克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动荡。

舒晋瑜:

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

红柯:

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

新疆10年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回陕西后1996年9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

2001年我在《收获》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华教译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

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

舒晋瑜:

你认为在西北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

红柯:

白烨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

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

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照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覆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低俗卑琐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

备注:

舒晋瑜,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B.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因而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

C.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

D.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柯而言是一次次极大的长进,因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所以迁居促使红柯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A.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

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被文学界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

B.在西北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乌尔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与丰盈想象,是诗意情感的升华。

C.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

D.红柯感念新疆十年的生活,大漠戈壁的环境让他对高适等人的边塞诗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因而在写作与新疆有关的内容时,更加从容。

E.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高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令文坛侧目,2001年开始以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

9.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

你认为本访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

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

授平江签判。

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

克家移书陈俊卿,谓:

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

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日,上谓宰执曰:

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

克家奏:

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

允文奏:

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

上曰:

然。

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

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

克家悉力调护。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

赵雄奏,欲令再往,降旨仍知福州。

召除醴泉观使。

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

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选自《宋史·梁克家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B.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C.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D.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试,我国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也称“殿试”。

B.陛辞,我国封建时代朝官离开朝廷,上殿向君王告别称为陛辞。

C.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门下设户部、礼部等六部。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克家聪慧过人,很有主见。

他小时候书看—遍就能背诵,考了廷试第—名;不盲目从大家的意见,认为不衡量自己兵力而贸然进攻金朝,终会后悔。

B.梁克家忠于君上,公正无私。

在任给事中的三年中,坚持上奏没有隐瞒;独自掌握政权时,即使是亲近外戚的权贵也没有一点照顾。

C.梁克家敢于劝谏,受人敬佩。

当皇上问到政治如何收敛的题目时,梁克家劝皇上不要追求奇功;汤邦彦被贬后,人们更佩服梁克家为国家谋划的忠诚。

D.梁克家政绩卓著,深得皇恩。

梁克家任福州知州时,政治卓著,由此得到皇上赐给的府第;生病时皇上随时慰问没有间断,逝世后,皇上为他流泪。

13.翻译下面的句子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②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③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④出塞声。

【注】①鹓(yuān)行:

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剑外:

本指剑阁以南地区,这里特指诗人当时所在的成都、嘉州等处。

③刁斗:

古代军中白天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用具。

④檀槽:

指乐器。

14.下列对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A.诗歌首联表明诗人早前深受国君赏识,现在却憔悴零落,漂泊边城。

B.颔联表明诗人曾在朝廷做官,现在来到剑外,新生白发,内心感受不言而喻。

C.颈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表现了对军营生活的厌倦。

D.尾联第一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仍有雄心壮志;最后一句诗人点出题中“醉中”。

E.全诗多处用对比手法,如首联呈现出的前后境遇的不同,颔联呈显出的青衫依旧与诗人的白发新生。

突显了诗人的情绪。

15.诗人醉中感怀,情感丰富,都流露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一空一分,共5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最适合追击的时机是“▲,▲”。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求谏设立奖赏后,刚下令时出现了“▲”的局面

3、《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

“▲,▲”。

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眼球效应时代,为了提高关注度,“微信拉票”成为屡试不爽的法宝,成了一些商家提高知名度的不二之选。

②这场比赛谁成为最后的优胜者?

作为评委的他心照不宣,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

④2016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只能望其项背。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⑥家住河北区大江里社区的师健英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今年53岁,收藏钱币却已有40年,多达近万件,记者跟他聊起这近万件收藏币,他就如数家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调查,2016年我国总生育率为1.05%,此数据让人震惊,因为不仅它低,而且低于世界银行统计表中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

B.经过智能化改造升级,企业生产效率将提高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约22%,不良品率降低逾20%以上,交付周期缩短一半,保证了企业产品的高品质。

C.《梦想的声音》节目从开播到现在,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平民歌手,创下了两位数收视率,成功实现了收视冠军。

D.交互式是互联网络显著的技术特点之一,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以加快信息发布和沟通,将政府与群众紧密联结起来;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有效治理。

19.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