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59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docx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

学会交朋友

辅导题目学会交朋友

主题分析儿童对朋友的理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把朋友看作是可以与之共同活动的游戏伙伴,或居住的地方离得很近的小朋友。

在学龄中期,儿童的朋友概念表现为:

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品位,也提高了互惠性的成分。

十二岁左右,儿童开始把朋友看作是可供互相交流秘密的人,可以彼此分享情感和思想的人。

他们认为,对朋友无须隐瞒,你可以和他讲任何事,可以和他说你不想对别人讲的各种事情。

目的要求

1.使小学生初步意识到,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并在活动中学习和实践交朋友的基本方法。

2.引导小学生理解“朋友”的含义,克服交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课前准备故事、投影器材、图表。

辅导方法故事法、讨论法、游戏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你们经常照镜子吗?

有一天,一只小花猫也来到了镜子前,它照出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课堂操作。

(1)镜子里的小花猫。

①学生看图(如图8-1)、听故事。

图8-1 镜子里的小花猫

小花是一只漂亮的小猫,它跟妈妈住在一只大木板箱里。

有一天,妈妈出去了。

小花也想出去玩玩,他弓着腰呼地一跳,跳到大木板箱外面,东转转,西瞧瞧,走进了一间屋子,屋子里有个大柜子,大柜子上装着一面大镜子。

小花一步一步走到大柜子跟前,咦,这是怎么回事?

大镜子里也跑出一只小猫来了?

瞧,一身油光光的毛,长长的胡子一翘一翘,跟小花一模一样。

小花瞪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那只小猫,那只小猫也瞪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小花。

小花觉得很奇怪,张开嘴巴问:

“你是谁?

那只小猫也张开嘴巴,可是没有说出话来。

小花更觉得奇怪了:

“你干吗老看着我?

那只小猫没理小花,还是瞪着乌溜溜的眼睛看他。

小花生气了,把腰一弓,猛地扑过去,伸出爪子去抓那只小猫。

这可不得了!

那只小猫也把腰一弓,猛地扑过来,伸出爪子来抓小花。

小花给吓坏了,转过身子就跑,跑回大木板箱子里去,告诉妈妈:

“妈妈,妈妈,一只小猫来抓我!

妈妈仔仔细细地问了一遍,笑起来了:

“小花呀小花,你用爪子去抓人家,人家不抓你吗?

要是你跟人家和和气气的,人家也会跟你和和气气的。

你不信,再去瞧瞧。

②讨论:

镜子里的小花猫为什么会那么凶?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③小结:

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你怎么对待他,他很可能会怎样对待你。

那么,你在和朋友相处时就要注意,你希望他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

④讨论:

你打算怎样对待你的朋友?

(2)好朋友档案。

①学生按照事先收集到的资料填写如下表。

 

         好朋友档案

姓名

 

性别

 

班级

 

生日

 

住址

 

最擅长的科目

 

感兴趣的事物

 

性格特点

 

其他特征

 

②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

③小结:

要想了解自己的朋友,就要有真心、诚心,要付出努力,不怕困难。

总结和建议这节课使我们理解了“朋友”的含义;我们知道,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学到了交朋友的基本方法。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交好朋友。

课外作业

1.回忆你在不同时期的好朋友及当时交友的标准。

2.为了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你将怎样做?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二:

考试怯场

小红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学习也很用功,可就是怕考试。

一听说要考试,情绪就极度紧张,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心神不定,紧锁眉头。

考试时,考卷发下来,双手颤抖,头脑一片空白,注意力不能集中,严重时题都看不清。

[分析]

造成考试怯场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从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缺少睡眠,缺乏体育锻炼而造成过度疲劳;因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了大脑供血,身体不适等。

从心理方面来说,父母和教师对考生要求过高,考生本人对考试结果过分看重,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平时复习不充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缺乏必要的应考策略和考试技巧,造成自信心不足,产生严重自卑感;考场气氛紧张,监考人员态度严肃,造成考生情绪过分紧张。

[方法]

1.有些紧张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害怕。

要正确认识考前的紧张,适当的紧张有助于促进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2.分析原因,根据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种原因是考试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信心不足。

解决的方法就是考前对所要考的科目认真复习。

另一种原因是对考试看得过重,仿佛觉得自己考不好会失去整个世界,即动机过强,引起考试焦虑。

针对这种情况可先分析考试的目的。

考试是为考查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有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需要进一步学习。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对考试分数过分看重,更不能通过排名次来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在考前可进行一些调节,如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或大声说出)“我能考好”,“我复习得很充分”,“我一定能冷静”,“在考场上我会挥洒自如”。

4.考前做些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通过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紧张后再松弛,从而达到松弛大脑神经的目的。

训练时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从脚部肌肉开始直到头部肌肉为止,完成一次训练。

在做放松训练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预想考试的过程,想象自己如何进入考场,如何拿到考卷,如何填写姓名,如何答卷、检查、交卷等过程,想象得越具体越好,边想象边体验全身心放松的感觉。

这种训练可以在考试前一两周开始,每天训练一两次,每次进行10~20分钟即可。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三:

学习疲劳

小刚在暑假参加了两个补习班和两个特长班,坚持一个月后,他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度减慢甚至停滞。

他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可妈妈还是逼着他去上课,他说自己要疯了。

[分析]

过分紧张的学习使小刚失去了暑假休息的机会,过分繁重的补习已经导致严重的学习疲劳状态。

疲劳分两种,一种是生理疲劳,一种是心理疲劳。

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后的疲劳,主要是生理疲劳。

这种疲劳只要安静休息即可解除。

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

这种疲劳消耗的不是人的体力,而是人的心理能量,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涣散、记忆减退、思维呆滞。

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

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

一是长时间学习,大脑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二是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

由于紧张和焦虑,消耗了许多本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由于紧张和焦虑,许多学生学习起来眉头紧锁,双肩耸立,坐姿僵硬,把全身所有的肌肉都动员起来去帮助“用力”,这又在无形中消耗了许多身体能量。

身体能量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对大脑所消耗能量的及时补充,会进一步加速脑的疲劳。

[方法]

要从根本上消除学习之后的心理疲劳,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

1.减少学习时间。

不考虑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每天逼着学生长时间学习是不可取的。

2.预防疲劳,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疲劳是学习的大敌,等疲劳产生之后再去消除,疲劳已经妨碍了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因此,预防疲劳更为重要。

3.经常休息。

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他时间睡上一觉。

比如,课间休息的10分钟,完全可以让小学生闭上眼睛打个盹;午饭后睡10~20分钟,可以预防下午频繁出现的疲劳;晚饭后再睡10~20分钟,可以使小学生整个晚上的学习时间延长,且效率提高。

4.自我想象,放松身心。

经常做如下的想象练习,可以放松身心:

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睡在床上,自己的双脚是混凝土浇筑的;再想象由于手和脚一样,身体已经沉到床下了。

然后,改变想象的内容,想象自己的身体是由几个胶皮气球组成的,把脚上的阀门打开,放气,脚步开始瘪了,把其他部位的阀门全打开了,想象自己的整个身躯都变瘪的情形。

5.学会精神愉快地去学习。

带着忧虑、烦恼、愁容满面地去学习,再简单的学习内容也会迅速使人疲倦。

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四:

自我中心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

儿多么的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

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其他同学。

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

“这问题太简单了。

”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

“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

”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

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分析]

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

”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方法]

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五:

对抗

李强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和别人对着干,特别是在和老师的接触中,学校不让穿托鞋上学,他偏要穿;上课不许讲话,他偏偏要交头接耳,说个没完,搅得大家都上不好课。

而且,在他的带动下,班上几个捣蛋鬼形成了一个小团伙,让教师头疼不已。

[分析]

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能在成人的意愿范围内行事,但是偏偏有许多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只要找到孩子这种对抗心理产生的原因,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1.对抗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缺乏良好的教育造成的。

例如,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承受过重的压力,压制了小学儿童正常的兴趣和爱好;有些家长教育方式欠妥当,动辄打骂孩子,使孩子的心灵过早蒙上了阴影;有些教师在言语或行为上不尊重孩子,使孩子反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2.小学生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有的行为是由于天性使然,并无恶意。

3.小学生有时把这种对抗作为一种不满情绪发泄的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方法]

1.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弄清儿童产生对抗心理的原因,查找自身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足,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还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2.对待这种儿童切忌急躁,以关心、爱护减少他们心理上的抵抗。

3.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应从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

4.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发现其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勇敢、求异等,合理引导,使他们向好的行为方式转化,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六:

斤斤计较

小华与小玲是同班同学,又是邻居,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做游戏,是一对大家都羡慕的好朋友。

可小华有一个毛病,就是爱生气,而且小心眼,特别能记“仇”,幸亏小玲为人挺大度,两人倒也相安无事。

可是有一天,小玲无意中撞了小华一下,把妈妈给小华新买的裙子划了一个小口子。

由于是无心的,小玲想好朋友应该没什么,也就没当回事,可小华总也不能忘记这件事。

以后交往两人就感到不自然,一对好朋友就这样慢慢疏远了。

[分析]

小学生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基础的,低年级学生强调的是具体的互惠(如一起玩、一起做事等),高年级学生强调的是心理的互惠性(如兴趣、态度的一致性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共同参加的活动中。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品德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靠自我判断进行反馈,所以同学之间经常出现小摩擦。

这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许多家长什么事都“顺”着孩子,使他们从小习惯于受不得一点儿委屈,这种个性妨碍了他们的正常交往。

[方法]

1.教会小学生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教师向小学生讲解友谊的特征、原则及重要性,使小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做,培养小学生宽大的胸怀,提供榜样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2.教师要及时帮助化解同伴间的矛盾。

教会他们要主动化解矛盾,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写纸条、请别的同学帮忙说声对不起等,使小学生学会宽以待人,接纳朋友也要接纳朋友的不足。

学会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七:

怎样过生日

辅导题目怎样过生日

主题分析在现今小学生中间,有一种乱花钱、消费攀比的现象,归根到底是他们对物质消费的错误认识,形成消费观念上的偏差,影响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次活动以小学生中最常见的“过生日”现象为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消费问题,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目的要求通过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日消费观念;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消费习惯。

课前准备了解小学生生日消费的一些情况。

辅导方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在过生日的时候,大家总会说‘生日快乐’。

那么,怎样过生日才快乐呢?

2.课堂讨论:

怎样过生日才快乐?

(学生自由发言)

3.课堂操作。

(1)讲故事一。

老师给同学们讲“小华过生日”的故事:

这天是小华的生日,正巧又是双休日。

小华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休息在家,忙着为小华准备丰盛的生日菜肴。

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可小华却只顾着看电视。

过了一会儿,小华的同学小丽、小芳来了,他们都给小华带来了贵重的生日礼物,以祝贺小华的生日。

(2)讨论交流。

①你认为小华的生日过得快乐吗?

②是不是只有花很多钱过生日,才算是快乐的生日?

③快乐的标准是什么?

④你以前的生日过得怎样?

哪一次最有意义、最快乐?

(3)教师小结:

小华的生日确实过得很热闹,有长辈的厚爱,有同学的厚礼。

但是,长辈们为了小华的生日,花去了很多钱和精力;同学们也为小华的生日花了一大笔钱,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其实,过生日最重要的是给生活增添意义,而不在于过生日的形式。

(4)讲故事二。

老师给同学们讲日本动画片中的樱桃小丸子是怎样过生日的:

她会在她的生扫那天送给亲人们一些“生日免费服务券”,比如送给妈妈免费洗碗券,送给爷爷免费捶背券等。

(5)讨论交流。

①你们认为小丸子的生日过得好吗?

②这和你们以前过的生日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你的生日快到了,你打算怎样过?

(6)教师小结:

过生日不一定是收到礼物才快乐,其实,若是我们能在特殊的日子里做一些特殊的、有意义的事,那才更快乐,更值得纪念,比如,像小丸子那样为平日里爱护我们、关心我们的人做一些事情,或者用过生日省下来的钱帮助贫困地区的小伙伴们上学,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更有意义。

总结和建议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日,教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在“怎样过生日”这个问题上作了认真的思考,相信大家一定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日,能自觉地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愉快而有意义。

课外作业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生日。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八:

急躁

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

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

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

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

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分析]

小明这种常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急躁,它是小学生中常出现的情绪反应之一。

通常情况下,急躁的人常有如下表现:

不论干什么工作,兴头来了马上动手,既没认真准备,又无周密计划,而且一开始就急于见成效,遇到困难时更是烦躁不安;在等候消息时,心情格外急切,坐立不安;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易鲁莽和冲动;盲目行动,往往事与愿违。

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时很想把成绩搞好,但又缺乏扎实的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没上去,急得不知从何干起;特别是经过努力以后成效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急躁与对问题的认识有关,当认识到问题很紧迫、很重要时,往往会产生急躁心理。

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

急躁的人容易灰心。

一个人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支配下,往往操之过急,不等深思熟虑,也不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便马上开始工作,这样当然很难取得圆满的结果。

当事情遭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结果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急躁的人易怒。

生活中,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是性子很急的人。

愤怒容易使人失去控制,在盛怒下失去理智,作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急躁情绪的推波助澜所致。

因此,训练小学生学会控制急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方法]

1.加强计划性。

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可以先订个计划。

比如期末考试要到了,可以把每天用几个小时复习,都复习哪些科目安排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复习起来就不会毛手毛脚的,刚拿起数学课本想起今天的生字又没背,刚背两个字又想起明天有小测验,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2.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许多小学生有这样的毛病,教师布置一项任务,还没听完上句就跑了,等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有许多东西还没弄清。

因此,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应在心中暗示自己“沉着”“冷静”,在弄清楚该做什么、怎样做之后再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3.加强素质训练。

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书画、钓鱼、做小手工艺品等,磨炼自己的耐性和韧劲,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急躁的习惯。

4.切记做事要始终如一。

急躁者做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虎头蛇尾,因此凡事要切记保持善始善终,在行动时,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满意的结尾。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九:

沮丧

   张舟是从农村花钱借读到这所小学的,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来到这所小学,家里就是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

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学年以来,张舟的成绩有些下降,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很少举手回答老师提问,长时间地情绪低落,表现反常。

一天下午我把张舟找来,我问:

“张舟,最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吗?

”,他一言不发地看着地。

“张舟,最后冲刺的时间越来越紧了,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

”看他不吭声,我又问:

“家长和你本人不都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吗?

”没想到,张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老师,我不想上重点中学,我要回家。

”他哭得很伤心,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说:

“老师就是你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就和老师说。

”等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他向我说了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

原来,家里节衣缩食供他在外念书,就是为了让他考上重点中学。

这使他压力特别大,觉得考不上给父母丢脸,自己也不光彩,可能是由于太紧张、害怕了,上课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期中考试又没有考好,这使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变笨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再喜欢他了,所以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再学了。

[分析]

张舟由于家长不当期待的压力而产生了明显的沮丧情绪。

处于沮丧情绪状态下的人常表现为:

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封闭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小天地,在那里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孤寂,悲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总想逃避现实,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观念固执,自己品尝苦果。

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经常受挫折引起的。

它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通常情况下只是偶尔短暂地出现,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失,但这种情绪如果长时间持续就容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小学生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而且对困难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一旦出现沮丧的情绪反应,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

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及时发现有沮丧情绪的学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其早日从中摆脱出来。

[方法]

1.转化失败,保持自信。

改变消极心态的一个办法是;避免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多看自己的优势。

每当沉浸于挫折和失败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中时,要尽快从中摆脱出来,对自己过去的美好体验进行回忆。

要承认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淡化它对自身的影响。

同时,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来保持自信,比如用积极想象、语言暗示等办法来增强自我感觉,可明显地改变沮丧情绪。

2.爱生活,心情开朗、乐观。

一个人对生活如果缺乏兴趣,就很难热情地投入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易陷入沮丧、失落、自卑等不良情绪中,生活的天地也越来越狭隘。

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还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方式。

在面对失意的事情时,我们不能让自己整日处于一种消极的恶性循环中,而要勇于正视现实,承认它、接受它,寻找产生沮丧的原因,想办法尽快解脱出来。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愉快的社交活动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任何一项奖赏都不能相比的。

如果为了避免沮丧而不愿出去与人交往,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难以找到新的快乐和满足,甚至还会陷于原来的沮丧之中不能自拔。

当一个人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会使自身的情绪舒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沮丧。

4.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沮丧,维持良好情绪。

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心情开朗、情绪稳定;而身体虚弱、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容易产生忧虑、不安等情绪反应。

所以,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十:

不合群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

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

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

[分析]

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

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

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

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

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方法]

对于不合群的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查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

问题比较严重的儿童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