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高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44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1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必修二高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高考题.docx

《必修二高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高考题.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高考题.docx

必修二高考题

2012·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2012·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2.(2012·浙江卷)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答案】C

3.(2012·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D

4.(2012·安徽卷)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B

5.(2012·四川卷)(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3)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

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分)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2012·江苏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2.(2012·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3.(2012·四川卷)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4.(2012·重庆卷)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

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图5

A.铁器B.玉器C.瓷器D.漆器

【答案】B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2012·安徽卷)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2.(2012·福建卷)《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答案】C

3.(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4.(2012·天津卷)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答案】A

5.(2012·江苏历史,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6.(2012·海南卷)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D

7.(2012·上海历史,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C

8.(2012·上海历史,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老者的眼镜B.门前的店幌C.兴盛的商铺D.商人的衣着

【答案】A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2012·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答案】B

2.(2012·北京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答案】A

3.(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C

4.(2012·全国大纲卷)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答案】B

5.(2012·全国大纲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答案】D

6.(2012·海南卷)(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

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答案】

(1)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

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4分)

(2)原因:

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3分)

影响:

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

变革。

(5分)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1.(2012·上海历史,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

【答案】C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2012·重庆卷0)有学者认为:

“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C

2.(2012·广东卷)(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问题: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2012·福建卷)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B

2.(2012·安徽卷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3.(2012·天津卷)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答案】B

4.(2012·江苏历史,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5.(2012·上海历史,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

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A.16世纪中叶B.17世纪中叶C.18世纪中叶D.19世纪中叶

【答案】C

6.(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6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9分)

7.(2012·四川卷)(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

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8分)

【答案】

(1)意义:

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

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2012·福建卷)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2.(2012·海南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答案】A

3.(2012·上海历史,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B.电力与钢铁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答案】B

4.(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

【答案】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10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9分)

单元综合

1.(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6分)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

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10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9分)

2.(2012·全国大纲卷)(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

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

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

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

“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

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

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

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