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95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9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

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

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

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

铯原子振动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

小时()、秒(s)。

  3.停表的使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光在真空中1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m=10-9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

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

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

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

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

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

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

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

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

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

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四、板书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去操场上活动。

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

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机械运动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板书: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播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功,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前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可以找一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学、物体做参照物来描述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

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

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

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

"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

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

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

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

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

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

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

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s=3.6k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

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

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第3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①.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3)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4)

(2)过程与方法

(5)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6)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7)(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9)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实验材料停表、卷尺、小红旗教学方法讲解、分组实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

(10)分组实验

(11)数据处理

(12)四、讲评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

多少秒?

(13)测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

怎样计算?

(14)观察、计算

(15)回答:

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1.分组中考资源网欢迎您的投稿!

.每组至少6人

(16)2.测距离

(17)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18)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19)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20)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21)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22)设计表格,计算.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后作业⑴写出实验报告

(23)⑵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教学反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5、(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6、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7、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8、教学时数:

1课时

9、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10、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11、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12、教学过程:

13、一、前提测评:

14、二、导学达标:

15、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6、1、声音的产生

17、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18、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19、(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20、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1、(4)、扩展:

录制声音

22、2、声音的传播:

23、

(1)、得出:

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4、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5、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6、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7、(3)、声波:

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28、3、声速:

29、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30、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1、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32、三、小结:

33、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34、四、达标练习:

35、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36、外练习。

37、五、课后活动:

38、练习:

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39、作业:

16页1、2、3题。

40、教学后记:

41、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42、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

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

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

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

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

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

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

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生分组试验]

物品:

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

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

(1)将锯条15伸出桌外;

(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

(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

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

振动快慢情况?

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

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最低

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

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

他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

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

Hz(板书)

3.实验表明: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

5.超声波:

高于20000赫兹的声。

次声波:

低于20赫兹的声。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

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

(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

举例:

如何探伤;B超原理。

(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

举例:

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

10-4~20赫兹)产生:

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

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次声波利用:

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

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

超声波如:

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讲犬笛的故事)。

次声波如:

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