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215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

小组讨论: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是怎样听到的?

师生讨论小结:

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让人烦躁,但是它们都是物体发出后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听到的。

2.猜一猜

接下来,咱们玩个游戏:

猜一猜。

仔细听,猜猜声音是谁发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播放声音,生猜测发声物体并阐述理由。

师小结:

大自然的声音丰富多彩,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奥妙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新课讲授

过渡语: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那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究竟有什么不同?

咱们一起来探究!

1.辨听乐器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瞧,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

大小不同的鼓和锣,电子琴、双响管。

接下来,我将邀请同学来让它们发出声音,其它同学保持安静,仔细倾听!

多次敲击大小不同的鼓

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敲击大小不同的锣。

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鼓声和锣声有什么不同?

声音高低不同。

敲击双响管。

生4:

弹奏电子琴。

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2.记录观察结果。

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师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概念:

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我们把声音的强弱教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师相机板书)

3.学生尝试让同一乐器、同一琴弦(吉他)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

生进行尝试并仔细观察和体验。

师提出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

声音大小强弱与物体之间的关联。

4. 

提出问题

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辨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关于声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请将你想研究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5. 

整理问题

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整理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再判断该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观察、感知和了解了声音有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并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强弱叫“音调”,同时我们还梳理出了关于声音大家想继续探究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走进大家提出的问题“声音的产生”!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的强弱 

 

音量

声音的高低 

音调

1.2第二课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旨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

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

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

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

(4)初步假设:

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发声的物体

(1)实验

(一):

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

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

(二):

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4)实验小结:

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

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6)实验小结:

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

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8)实验小结:

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

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

(10)小结:

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11)提出问题:

液体和气体发声,也有这样的共同点吗?

(12)继续实验:

将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

吹口哨。

(13)交流:

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终止物体发声

(1)实操展示:

敲击锣发出声音。

(2)提出问题:

你有办法让声音突然终止吗?

(3)分组操作:

敲击锣发出声音,然后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

(4)小组讨论:

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5)实验总结:

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6)全课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整理,下课。

1.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本课是《声音》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声音的高低、

强弱与振动之间的关系。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原因→设计制作(原理应用)→成果展示”的流程,编排了4个活动:

“研究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设计制作小乐器”、“我们的演奏会”。

前两个活动均按照科学探究的流程,分别探究“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变化与振动的关系”,发现其内在的科学规律,为下一活动“设计制作小乐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的演奏会”是整节课内容的总结应用,期待学生能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声音的多样性,发现了声音有大小、强弱的

不同,也知道了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对于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的影响因素有初步的猜想和感知,但是没有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学生并不清楚声音大小和强弱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振动有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

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

能通过观

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

人的意见。

(4)STSE:

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

利。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

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

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橡皮筋、小鼓、绿豆粒、音叉、铁架台、带线的乒乓球,三把长度不同的直尺、

师播放音乐《虫儿飞》,学生欣赏音乐。

细心的同学从这段音乐中听出了

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声音的大小(强弱)和高低再变化)

孩子们听得很仔细,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活动一:

声音强弱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一猜,

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生回答:

物体振动的大小)

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师适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物体微小的振动很难观察到,能用什么辅助可以看出发声物体的振动情况?

你准备选什么器材?

怎样让这个发声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师给出实验器材:

鼓、绿豆、小棒,音叉、乒乓球,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总结实验发现。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全班交流实验的发现。

(学生回答:

声音音量强时,鼓面上的绿豆跳得高(乒乓球弹出幅度远)。

音量弱时,绿豆跳动高度低(乒乓球弹出幅度低))

鼓面和音叉的振动传到绿豆和乒乓球上,转化为绿豆和乒乓球的振动,这样就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放大。

像绿豆和乒乓球这样,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动的振幅。

师提问:

绿豆跳得越高,说明鼓面振动幅度?

(生越大)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物体的振动的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越 

音量,振动越,音量。

活动二:

老师请一个男生来读一读我们刚刚得出的这个结论。

欠老师再来重复一次。

仔细倾听和观察,老师和这个男生的声音比起来在高低和强弱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男生的声音强、音调低;

老师的音量弱、音调高)

老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使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

你有什么好方法让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将橡皮筋绷紧一些,再放松一些,看能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过渡:

橡皮筋的松紧真的能改变声音的高低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用刚才的办法使橡皮筋发出不同的声音,观察并记录橡皮筋的振动情况。

做实验之前,一起思考一下,你觉得我们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生:

因为是对比实验,我们在研究声音高低时,要保持声音的大小也就是物体的振动幅度相同。

师引导学生控制振幅相同(拨动橡皮筋时要尽量使用相同大小的力、保持安静认真听,仔细观察振动情况)

生小组实验,完成记录表。

橡皮筋的振动记录表

皮筋松紧程度

我看到的

我听到的

我的发现:

师播放延迟摄影视频:

橡皮筋音调高低不同时的振动情况。

生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快,音调高;

振动慢,音调低。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剪刀各种乐器会听到它们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当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时,振动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视频:

吉他(琴弦的粗细厚薄)、钢琴(琴弦的长短)、编钟(大小)。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内容了解影响物体声音高低的因素。

活动三:

制作小乐器

古人利用这些原理制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乐器。

大家能不能尝试利用这些原理制作一个自己的乐器呢?

在动手之前想一想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乐器,需要什么材料,怎样让我们的乐器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学生课后制作。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学习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希望大家利用这些原理,认真制作小乐器,在下节课的展示中为我们带来优美的旋律。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

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的高低:

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1.4《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本课是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教材是按照“从

生活质疑引发科学发现,因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发明”的思路编排活动内容:

“猜想质疑(导入活动,情境提问)→科学发现(实验‘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技术发明(‘听诊器的发明’,‘制作听诊器’))”,共安排了1个导入活动,1个探究活动、1个制作活动。

教材先通过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发现声音可以在哪些类别的物体中传播,及传播方向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实施;

再用科技史“听诊器的发明”这段阅读材料,形成有机的串接,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声音的传播本领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之间的关联,为成功完成“制作听诊器”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为下一课“噪声控制”作一定的铺垫。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各个方向传播。

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猜想与假设;

通过探究声音

传播的活动,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向,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

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通过对比实验,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传声。

水、水槽、手机2个(或小收音机)、石块、漏斗、胶管、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抽气机)、沙子。

(一)课题导入

电脑播放音乐《宠爱》,学生随机律动。

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这首你们喜欢的歌曲声音是通过什么

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耳朵听到,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面的。

师揭示并板书课题:

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1.猜想假设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可能回答:

公交车行驶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小鸟的叫声、

学生们玩耍的声音……,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每个方向都可以。

如果没有了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

能、不能。

师出示玻璃钟罩和抽气机,介绍器材。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器材创设一个真空

环境,借助手机的铃声来听一听,当抽气机不断将空气抽走后,手机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安静地观察。

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回答:

当空气被抽完之后,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了。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请大家根据日常生

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猜想: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还可以在桌子、

地面中传播)

水是液体,同学们猜测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桌子、地面是固体,大

家猜测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设计实验

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PPT出示材料:

土电话装置、水、水槽、石块、小锤子、手机、密封防水袋

等。

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生交流、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挠桌子/敲桌子一定要轻;

对比空

气传播和在水、固体中传播的声音效果;

从多个方位听声音。

3.搜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

①挠桌子②土电话③水中敲击石块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4.得出结论

师归纳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四面八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哪种物质当中传

播的本领最强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

师出示活动要求:

①每组3只封口的塑料袋,分别装着沙子、空气和水。

② 

将其中一只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

只耳朵。

③ 

在一臂远处,用铅笔的一端轻敲桌子。

强调:

我们要尽力听袋子里面传来的声音,所以敲击桌面的声音要小,力度均匀,教室里要保持安静,组员之间用手势交流。

汇报结果,沙子传播声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再次是空气。

得出结论。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本领最强,其次是气体,最后是液体。

5.交流评估

生阅读科技史,交流:

是什么启发林奈克发明出听诊器的?

林奈克哪些地方

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小孩在木梁一端敲击,另一个小孩在木梁另一端静听传来的声音。

奈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

出示材料,生制作听诊器。

互评,改进。

师引导学生应用交流:

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里的?

我们制作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听诊器发明发挥了什么作用?

6.拓展迁移

《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大家很熟悉吧?

咱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朗读《小儿垂钓》

说说为什么小孩会“遥招手”?

请你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解释一下。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向四面八方传

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还初步了解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本领不同。

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还能够自己制作听诊器。

1.5《噪声控制》教学设计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刻,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关于声音知识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现实生活中噪音污染这一重大环境问题。

通过“测量周边的声音音量”,“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隔音比赛”,“确定控制噪声方案”四个依次递进的活动,首相让学生在实施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音量检测工具“分贝仪”,深入而又准确地了解周边的声音环境,还有噪声的来源及危害,从而重视听力的保护。

再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分析上,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从声音产生→经介质传播→由人耳接受”的过程,从而思考如何在对应的途径控制噪声,有了这些基础导入到实际操作阶段,使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

学生在隔音比赛中,需要从传播途径中思考并尝试一些控制声音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训练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渗透辩证的观点,增强环保的意识,体验STSE之间的关联。

最后的拓展活动,用三幅典型场景图,引导学生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种途径查阅减弱噪音方法的资料,让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人们生活中减少噪声的方法,有了实施调查,体验和学习了有关噪声控制的方法,最后落脚在让学生依据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

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了解并尝试控制噪声的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隔音比赛”活动的组织。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

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

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音量过强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成为“分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噪声控制》。

1.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

今天老师带来了测量音量的仪器——分贝仪。

如何正确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呢?

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操作方法。

(分贝仪要离开地面,离开墙壁,以减少地面和墙壁的反射声的附加影响。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在测量之前,我们先来阅读活动手册第4页中的《城市区级(vu)环境噪声标准》

生阅读标准。

师引导学生交流解读表格中“类别、白天、夜晚、区别”栏目中的信息意义,理解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利用分贝仪,选择不同时段来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大小并进行记录。

学生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噪音标准,交流调查地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

2.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通过测量周边的声音的音量,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时常都有噪声。

那这些噪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展开调查吧!

请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确定小组的调查目标、方法、步骤、准备材料,制定调查计划。

学生小组制定调查计划,依据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并记录结果。

师引导学生交流调查结果。

看来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噪声还有哪些危害呢?

请大家阅读书本15页的资料“噪声的危害”。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噪声的危害。

(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

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既然噪声的危害如此大,那咱们小朋友们应该怎样保护好听力呢?

一起阅读15页指南车信箱里资料来获取护耳妙招吧!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健康要做到:

①戒挖耳道,以防发炎;

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

③正确使用耳机:

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④远离噪声)

3.隔音比赛

回忆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