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206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0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市某区

某桥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部分项目概述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某市某区某桥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1.1.2项目所在地

某市某区某桥农贸市场建设处于某区某桥街1号。

1.1.3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编制依据

(1)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同意包江桥某桥金象莲花街四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的批复》(锦府办[2006]203号);

(2)中共某市某区委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某市某区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某市某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分解下达某区2009年第一批市级储备项目目标任务的通知》(锦发改发[2009]38号);

(3)某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明确2009年新建菜市场任务的通知》(成公建办发[2009]14号)。

2、研究范围

受某三凌商贸有公司的委托,对某市某区某桥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条件、项目用地布局及工程设计方案、市场分析、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策等。

1.1.4项目概要

根据市、区政府对农贸市场建设的要求,同时考虑到该市场的特定地理条件和现状,决定对该农贸市场进行全面修建。

对某桥农贸市场的全面重新修建,将根据某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同时考虑到为市场周边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众多的高档楼盘以及商场、写字间等素质较高的消费人群提供优良的服务场所,把原来某桥农贸市场改建成一座高标准的农贸市场,也是某区农贸市场协会要求的标准化示范农贸市场。

本项目原来某桥农贸市场的建设内容如下:

·拆除旧农贸市场;

·建设新的农贸市场。

·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

1.2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1.2.1项目建设的背景

某市某区某桥农贸市场位于某区青石桥社区(如图1-1所示)。

青石桥社区现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市级文明社区,隶属于督院街办事处。

社区地处盐市口、春熙路、青石桥黄金三角商业繁华地段、是市中心商务、文化、旅游的集中地。

社区地域北靠盐市口闹市区,南临滨江河畔,西接大业路、人南二段,东邻督院街。

面积0.46平方公里。

 

社区现有常住户2135户,常住人口8900人,人户分离1300余户,2270余人。

社区内有省人大宿舍、省旅游局、天主教爱国会等机关;有岷山饭店、花园城大酒店等高档酒店。

有昆百大珠宝店百货等大型百货商场,全国文明遐迩的青石桥市场;有巴蜀名校成师附小、盐道街小学、盐道街中学。

有大业路、锦兴路、人南二段等城市主要干道和盐道街、指挥街、学道街、青石桥南街等中小街道22条、院落3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22个、商家店铺298家。

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某桥农贸市场的室外环境较差:

(1)市场入口标志不鲜明;

(2)市场入口前流动商贩乱摆摊现象严重,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3)地面卫生状况不太好,乱丢垃圾和乱倒污水的情况依旧常见;(4)市场声音嘈杂,对周边住户干扰也颇严重(如图1-2所示)。

 

某桥农贸市场的室内环境也有些不如人意:

(1)在光照方面,由于大棚和占道的形式较多,因此大部分基本靠自然采光,市场的主要经营时间是在上午8:

30-11:

30,因此基本上场内还算明亮,然而在天气不好的日子里就变得十分昏暗;在一些附建的市场或部分独立建筑中,光照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暗淡,这是由于原来某桥农贸市场设计时照明设施不足够,只能满足最低的光照要求,或虽然设计了照明设施但在实际营业中为节约用电,室内照明系统并不完全上作,通常只打开一部分的灯。

(2)地面卫生情况较恶劣,市场内部缺乏垃圾收集点,地面总是布满零散的菜叶等垃圾;污水横流,没有对污水的排放作出考虑,营业时所产生的废水,尤其是水产区的污水都直接流到地面上,造成市场的地板相当潮湿。

(3)市场异味严重,分区的不合理就很容易造成异味的蔓延;同时除了水产区和肉类区自然产生的异味外,还由于垃圾含有有机质,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发酵的气味十分难闻;另一方面,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繁殖,更加重了市场内的异味。

加上现状市场由于没有通风换气设备导致通风不足,新鲜空气不易进入,地面的水分不能蒸发,进一步恶化市场的卫生条件。

 

从某桥农贸市场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商业最低层单元而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步。

然而,在广大市民心中,农贸市场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附近有否农贸市场、购买日常需要的农产品是否便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要素。

因此,某区政府进一步强化农贸市场的地位,明确认识到农贸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能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销售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城乡和谐与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了对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视度;不仅从观念上重视了农贸市场,还从合理规划上得到了重视。

某桥农贸市场的这些特点既不符合滨江路社区的优良传统,更不符合辖区内人民的生活需要。

因而,某市和某区各级政府提出了对某桥农贸市场进行重新修建的决定。

1.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川省某市某区某桥农贸市场始建于2001年底,位于某市某区某桥街1号。

该农贸市场地处人防工程之上,约160米,宽约9米,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周边均为住宅楼房。

某桥农贸市场建成后,在该区域内为老百姓买菜提供了方便,发挥了农贸市场应有的作用,为该区域群众所熟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有的大棚农贸市场已跟不上需要和要求。

针对现状,在该市场周边五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定点规划农贸市场,何况青石桥水产批发市场是以水产品为主的市场,根本满足不了市民及周边包括四川省人民政府,盐道街中学、省高教局、省科技厅等机关、学校等食堂及宿舍区约5万人日常生活需要,加之盐市口商圈内的众多宾馆、饭店、写字楼和几万商场服务人员及数万流动人口就餐的各种餐厅、餐馆对食用产品的大量需求,同时已有的农贸市场还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该地域重新修建农贸市场是必要的。

1.3项目建设的条件

某市某区某桥农贸市场的建设得到某市和某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加快该市场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1、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锦府办[2006]203号)“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同意包江桥某桥金象莲花等四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的批复”原则同意某三凌商贸有限公司将原位于某区某桥街1号的农贸市场改造为新型室内农贸市场。

2、锦府办〔2009〕18号关于2009年菜市场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为切实加强和改善我区菜市场建设管理工作,根据市政府《研究城区菜市场建设管理工作的会议纪要》(成府阅〔2009〕5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理顺城区菜市场管理体制的意见》(成府发〔2007〕71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工商局等部门关于某市城区菜市场管理规范的通知》(成办发〔2007〕92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市中心城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发〔2007〕88号)精神,结合某区实际,并就某区2009年菜市场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实施意见。

其中工作内容指出“将狮子山农贸市场、冻青树农贸市场纳入我区2009年菜市场标准化改造目标。

加快推进某桥农贸市场、东城农贸市场等两个新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工作,确保2009年开工。

”在责任分工中,还指出三级不同单位的职责。

(1)菜市场经营单位责任。

菜市场经营单位为菜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菜市场的日常管理、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安全负第一责任。

(2)区政府部门职责。

区服务委是区政府实施菜市场管理的总牵头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开展菜市场管理工作,牵头制定完善全区菜市场行业自律管理相关制度,并通过评比、奖励、处罚、督促检查等多种手段,切实加强对全区菜市场的管理;区建设局(区公建办)是全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规划的责任主体,牵头负责全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作,根据实际完善、调整全区菜市场的规划工作;某工商局是维护全区菜市场正常经营、交易秩序的责任主体,负责指导全区菜市场商品质量、交易秩序、规范经营、消费投诉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查处菜市场经营违规行为;区城管局是全区菜市场管理考核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维护菜市场内外的市容秩序,依照职能查处取缔非法占道市场,取缔菜市场中跨门经营、出摊占道、暴市等违规行为,并将菜市场纳入全区清洁城市考评体系,逐月同步实施考评;区卫生局负责指导全区菜市场内食品卫生的达标管理和相关证照办理,依照职能查处菜市场内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对菜市场相关经营户严格遵守各项食品销售规定的监管;区质监分局负责全区菜市场计量规范达标和推行“诚信计量市场”工作,加强日常监管,确保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区统筹委负责指导全区菜市场农产品、畜禽、水产品安全检测工作,依照职能查处菜市场内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区物价局负责对全区菜市场收费行为开展价格监督工作,依照职能查处市场内外价格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菜市场物价标识,统一价格公示牌;区公安分局(区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对全区菜市场内的治安秩序和消防安全进行监管,维护良好的菜市场交易秩序;区食安办负责菜市场内食品的安全工作,组织推进全区菜市场执行“六类商品”准入工作,并对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

(3)街道办事处职责。

辖区街道办事处是菜市场属地管理责任主体,履行属地管理责任。

具体负责落实菜市场的专职监管人员,督促菜市场经营管理单位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负责组织和落实本辖区内菜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督促菜市场经营管理单位和场内经营户按规定办理各类行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督促菜市场经营管理单位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推行文明经商,规范亮票亮证,畜禽、水产品及肉食品索票索证、购销台帐和备案制度,确保菜市场食品安全;督促和指导市场建立消费申诉、物价投诉、计量投诉工作制度;实行划行归市、杜绝出摊占道等经营行为;维护菜市场治安和消防安全,规范车辆停放;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履行本辖区菜市场和“以租代建”便民菜店的其它监管职责。

3、某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成公建办发[2009]14号)“关于明确2009年新建菜市场任务的通知”指出某区某桥农贸市场也是在新建菜市场。

4、中共某市某区委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某市某区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和某市某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锦发改发[2009]38号)关于分解下达某区2009年第一批市级储备项目目标任务的通知把某桥农贸市场列为精包装项目。

第2章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其相关发展规划

2.1某市某区概况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濯锦之江冠名的某区,是某市的中心商务商业区。

自唐宋以来,便因“百业云集、市廛兴盛”而饮誉川西。

某区是某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某市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位临某、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

区域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余万人,下辖16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

16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

督院街街道办事处、盐市口街道办事处、春熙路街道办事处、书院街街道办事处、合江亭街道办事处、水井坊街道办事处、牛市口街道办事处、龙舟路街道办事处、双桂路街道办事处、莲新街道办事处、沙河街道办事处、东光街道办事处、狮子山街道办事处、柳江街道办事处、成龙路街道办事处、三圣街道办事处。

某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小时,年日照率为28%,相对湿度82%。

2.2某市某区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平稳,产业结构优化。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9.16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33.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11.1%和13.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2∶34.8∶65调整为0.3∶27.6∶72.1;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0.1:

24.6:

75.5。

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达47958元,同比增长16.5%。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6亿元,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

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的14.2%,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58.13亿元,同比增长16.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02亿元,同比下降46.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03亿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7.07亿元,同比增长17.7%。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8.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2、农业

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

创新农村产权制度。

按照“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思路,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状况;推进土地流转,改革过去农村生产要素不流动的状况;完善基层治理,大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农村经济集体化、农民居住社区化,农民收入多元化和城乡管理一体化。

全面完成“198”区域26369.5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建全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公开挂牌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迈出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第一步。

全面撤销涉农街道村建制,按城市社区标准成立社区居委会,推动村级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建立起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自治、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开展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试点,推进政企分离、政社分离,全面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9元,同比增长21.1%。

3、服务业、商贸和招商引资

现代服务业先导优势聚集。

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大力推进城市低洼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在“阳光拆迁”基础上采取“模拟拆迁”等方式,完成拆迁25.19万㎡,拆迁安置3638户。

2008年征后实施工作共启动实施4000余亩。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试验区重大项目182项,天府时代广场、仁恒置地广场、航天科技大厦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某百货大楼、铁狮门等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发展。

编制《东大街产业发展规划》、《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专业服务发展规划》。

全年新增加各类地区总部及分支机构55家,新增商业商务楼宇7.6万平方米。

引导和推动土地、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集聚。

成功举办了“某—世界500强企业座谈会”、成功举办了“2008年首届中国某东大街金融博览会暨2008首届某金融街论坛”、“某时尚周”等节会活动,组建金融街企业家协会。

“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开园,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健康发展。

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59亿元,增长22%,比上年增速提高4.3个百分点,增幅创下近五年来最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全市率先组团出省招商,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多次举办项目推介和投资座谈会,组织境内外企业签订总额126.5亿元的投资协议。

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瞄准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企业,引进中怡保险经纪、丰田通商株式会社、雪佛龙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引进民安保险、泰康人寿、华泰保险等金融机构24家,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509家。

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工作目标,全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共新办外商投资企业30家,引进市外资金66.98亿元;合同外资达到850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482万美元,出口创汇58182万美元。

4、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

2008年,我区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实施“全域某”理念,狠抓项目开工促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投资在一些新开工项目支持下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翡翠城项目、攀成钢拆迁项目、“198”区域土地整理项目、锦城逸景项目、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红星路商业广场项目等工程投资额较大,保证了我区投资在金融危机和“5.12”地震大环境的影响下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全年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263.6亿元,同比增长22.9%,较去年同期上升5.54个百分点。

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17亿元,同比增长26.8%;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22.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8.4亿元,同比增长19.6%。

工业投资完成16.4亿元,同比下降6.2%。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200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8.66亿元,同比增长27.1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93亿元,同比增长20.2%。

5、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得到提升。

圆满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任务,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城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开展创全市“最清洁城区”活动,投入2.13亿元用于老旧院落整治、扬尘治理、道路整治和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街道、社区院落和农贸市场的清扫保洁整治力度,强化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对所有道路、运渣车辆、闲置土地等实行了动态整治,降低扬尘污染,开展燃煤整治专项行动和三环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

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实施总量减排,全面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幼儿园)、生态小区、生态村创建活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切实改善辖区环境质量。

6、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

区属小学2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1所,民办学校2个小学教学点。

普通中学13所,其中区属11所,民办2所。

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某市示范性高中4所。

注册等级幼儿园69所,其中7所教办园及小学附幼,1所集体办园,9所其他部门举办园,52所民办园。

全年教育经费总额为37281万元,投入1200万元增添学校的设施设备,投入1029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排危维修。

对地震中受损较严重的32所学校进行了校舍维修加固工程,维修改造面积达26190平方米。

继续实施“教育资助惠民行动”,关注弱势群体。

全年对2357人次进行教育资助,共资助1246892元。

对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且自愿申请的残疾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减免“一费制”所有费用,对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每期发放400元生活补助,全年发放经费合计58132元,涉及8所中学、19所小学,受助学生141人次。

为某区农业户口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课本费,总人数涉及8466人次,金额共计1731974元。

按照国家政策,秋季学校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科技投入继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设立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

组织申报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8项,获得项目资金支持122万元。

申请各类专利996件,比上年增加149件。

完成3所知识产权示范学校、3个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区工业总部基地、红星路35号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站。

7、卫生、文化、体育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个,其中医院23个;拥有床位2509张。

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86人,其中执业医师2004人,注册护士1516人。

积极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区餐饮业1725户量化实施管理率100%,评级率100%。

对全区113所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从业人员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培训率100%,健康体检合格率100%,学生餐具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96.5%。

对低保人群、残疾人、六至一级革命残疾军人等实施了“六免、八减、三优惠、一方便”的医疗优惠服务,全年共减免医疗费用7759.79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实施了“三免四减”惠民措施,共提供惠民服务32.66万人次,惠民金额64.48万元。

继续加大农村改水工作力度,据初步统计,全区农村饮用水达到4.095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00%,农村卫生厕所达到1.361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5%。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

2008年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文化下基层和文化下乡为载体,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了“某之夜”大型专场音乐会、某市首届家庭文化节、某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30年”大型文艺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

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免费放映电影464场。

建立了平均面积达500米的16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建立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街道基层服务点。

率先在全市全面铺开图书流转工作,并将图书进行分配和按季度进行流转。

糖画和水井坊酿酒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编制完成了《某市某区体育发展规划(2007-2011)》以及“117”新居工程和“198”新型社区8个新居点体育设施的具体规划建设布点,为3个新型社区新建了健身路径。

8月5日,组织了6380名现场观众参与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某传递活动,选派了3名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

组织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余次。

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为载体,开展“乒乓球活动月”、“棋类活动月”等活动,组织举办区田径、乒乓球、跆拳道等各种竞赛30余次。

全年累计为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投入经费50余万元。

组织915人参加某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团体总分列全市第二位。

新建了22条全民健身路径和5个“1+2”健身工程,为金堂县贫困社区援建路径1条。

为全区59个社区添置了体育健身器材590套,为9个具备安装条件的社区购置了体育设施。

举办了2008/09赛季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某站比赛、中国直线竞速车王挑战赛四川省选拔赛、2008年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某站比赛等赛事。

8、人口、社会保障、和谐稳定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

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7.87万人。

总人口40.23万人(户籍人口)。

2008年全区共出生2438人,人口出生率6.07‰,人口自然增长率1.0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124453人,较上年末增加7760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为35980元,较上年增长了1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49元,增长21.1%,比上年净增1806元。

2008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67元,同比增长17.2%,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飞跃。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体系。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9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0320人,完成再就业培训4675人,农民工培训177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全区继续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4.3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0.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298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4.3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6.9010万人;建筑行业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增0.86万人,新征地农转非参保率达100%。

发放社会化退休人员养老金19330万元,社会发放率100%。

全区已参保农民人数达1.2898万人,参保率达84.87%。

政府出资全额资助5438名低保户和592名重度残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为全区4531户,8337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681.4876万元,人均月补差140元。

全年共发提高生活水平补助金228.6915万元。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与其他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在“吃、住、医、学”方面的基本需求。

共为低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4583人次,发放救助金165.6561万元,人均救助140元;资助10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