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55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3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课时安排:

9课时

第1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2.能够准确地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12×4=330×3=12×3=41×2=

24×2=210×4=11×5410×2=

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郊游吗?

出去郊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大家请看大屏幕,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各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4、口算练习

17×2=310×3=80×3=24×3=12×8=

14×5=360×2=15×6=260×3=17×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3=48

160×3=480

16×30=480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要每日进行练习,学生只有在多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做题的规律与技巧,这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乘法的口诀进行计算,在练习时发现有个别学生最基础的乘法口诀还掌握不熟练,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我认为学生的乘法口诀应加大力量练习。

作业情况反馈:

现有个别学生最基础的乘法口诀还掌握不熟练,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乘法口诀应加大力量练习。

第2课时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50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为新知铺垫:

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巷口走路到学校有多长时间?

(4分钟),那么如果每分钟走145米?

请大家算一算,从塔头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让学生集体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同样的速度,每分钟走145米,从腊库胡同到学校要用12分钟,请大家算一算,腊库胡同到学校有多远?

学生列式:

145×12=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做一做。

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班交流,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1)谈话: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同学用估算计算,有的同学用计算器做出结果,有的同学用竖式解决了问题,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

三位数乘两位数)

(2)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2)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3)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290

145

1740

(4)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176×47=425×36=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3、放手让学生做P49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是学生在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学习知识,学生对于纯计算的知识会感到很枯燥,在教学时只要学生学会计算方法后就要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降低计算的正确率。

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

小组比赛,男生比赛、女生比赛等。

学生会在有趣的练习中提高做题的兴趣,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作业情况反馈:

在连续进位上,学生很容易弄错,教师应多强调进位,加强练习。

 

第3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16`×8=36×2=46×20=4×160=3×150=150×6=

26×7=20×19=200×73=900×24=430×8=15×6=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3、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

2、正确的积是多少?

3、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4、五、课堂总结

5、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6、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

课后作业:

P51

10、11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基本能够熟练进行乘法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找到学生平时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找错误、说原因、改错题。

作业情况反馈:

还应让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的算理,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第4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53×30=20×700=

40×22=40×72=40×72=40×72=20×20=

40×90=502×7=608×5=908×4=400×50=

3、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4、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3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在计算时要重点强调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凡是末尾有零的乘法在写竖式时都要把末尾的零甩出来,然后再去对位相乘。

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识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

作业情况反馈:

在计算时要重点强调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凡是末尾有零的乘法在写竖式时都要把末尾的零甩出来,然后再去对位相乘。

第5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练习纸一份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学借助了什么交通工具你知道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你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调查表”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种行驶225米

公交车

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

2、结合调查表,概括:

像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公交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驶15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什么?

(板书:

速度)

3、大家想不想自己创造出简单的速度的表示法?

为了统一,请大家自学课本P54,学习速度简单的表示法。

让学生试写“调查表”中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225米/分

公交车

30千米/时

摩托车

15千米/时

小汽车

60千米/时

米数、千米数就是路程,时、分就是单位时间,速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路程/单位时间。

(板书:

路程/单位时间)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再观察调查表,现在老师想知道小朋友完成的表格。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行驶时间

一共行驶多长路程?

自行车

225米/分

公交车

30千米/时

摩托车

15千米/时

小汽车

60千米/时

2、你能说出行驶时间吗?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行驶时间

一共行驶多长路程?

自行车

225米/分

10分钟

公交车

30千米/时

20分钟

摩托车

15千米/时

10分钟

小汽车

60千米/时

10分钟

3结合调查表,概括:

像10分钟、20分钟,用来表示行驶时间,我们把它做什么?

(时间)

表示一共行驶多长路程,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路程)

4、已知速度、时间,你会求路程吗?

看谁算得快!

(让学生填写表格)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行驶时间

一共行驶多长路程?

自行车

225米/分

10分钟

2250米

公交车

30千米/时

20分钟

10千米

摩托车

15千米/时

10分钟

2500米

小汽车

60千米/时

10分钟

10千米

问:

你是怎么求出路程的?

(速度×时间=路程)

小结:

像研究关于速度、时间、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我们叫它行程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

它。

你们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让小组讨论)

其实我们只知道了三者中的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学会了解答行程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作业:

P56

10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在开始从学生已经知道的日常生活知识入手,“你认识哪些交通工具?

”这从学生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新课标所赋予的任务,更容易引发学生由旧知学新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方法。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重点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提出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而且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兴趣以后,学什么都容易接受,以后的教学中也尽量设计一些活动教学。

作业情况反馈: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59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

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

(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

(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

(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          17×12=204

26×24=(  )        17×24=(  )

26×12=(  )        17×36=(  )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

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四、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课后作业:

P59

4、5

设计意图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一节的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从而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使学生尝到了探索新知的甜头。

在教学中广泛的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

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边学边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与彰。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但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抽象,课堂设计的不够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作业情况反馈:

仍有一些学生不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应加强学生练习。

 

第7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张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2张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

49×102=)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A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B先利用四舍五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