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654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

(一) 种类和细菌分型

沙门菌属(Salmonellalignieres)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

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可分为两个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

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而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有1400多种,都在第一亚种,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中。

沙门菌属中的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

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少数菌中尚有一种表面(Vi)抗原,即英膜抗原。

1.O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细胞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类脂一多糖一多肽复合物,由多糖决定其特异性,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

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含一种或多种O抗原。

把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归为一个群(组),这样可将本菌属中许多血清型细菌分为若干个菌群。

菌群分别以A、B、C……Z群,再以O51~O65等表示,作为定群分类的依据。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血清型大多数在A~E群。

O抗原耐热、醇和酸,经100~121℃加热2.5h、用乙醇或盐酸处理而不失去抗原性,因此,菌体抗原已经被公认为沙门菌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2. H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之中,为蛋白质,由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其特异性。

不耐热,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后其易变性。

H抗原分为第I相和第Ⅱ相两种,第I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a、b、e、h等;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

1、2、5等,但也有少数菌含有第I相中的抗原e、n、x等成分。

一个菌株同时有第I相和第Ⅱ相H抗原的称为双相菌。

H抗原常有两相的变异。

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沙门菌分成不同菌型。

3. Vi抗原为O抗原表面的荚膜抗原。

Vi抗原不稳定,经60℃加热处理、石炭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失。

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

要进行O凝集反应,必须先洗掉Vi抗原。

(二) 来源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致病的不同形式的总称。

摄人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中国内陆地区的食物中毒也以

沙门氏菌为首位。

(三)传染性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及昆虫。

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由明显的临床症状,沙门菌直接侵犯肠内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可达肠膜淋巴结及其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可发生类伤寒型。

细菌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及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被。

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水是食品中毒、败血症的传染源,伤寒、副伤寒带菌者或患者是伤寒、副伤寒唯一的传染源。

(四)传播途径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粪一口途径感染人体。

水源被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

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有时可引起食物型的暴发流行。

目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

苍蝇和蟑螂等媒介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从而引起散发流行。

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

水源污染常造成暴发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

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是医院内感染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五)易感性

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的程度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

一般幼儿和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是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其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被感染。

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的患者,发病率高,症状严重。

未患过伤寒和未接触过菌苗的个体,均易感。

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第二次发病少见。

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六) 潜伏期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肠热症的潜伏期通常为2周,由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的潜伏期为8~48h。

(七) 剂量一效应关系

沙门氏商经日进入人体,其后果与机体抵坑力,吞噬细菌的数量、血清型及其侵袭力有关。

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

沙门菌感染须经口进入足够量的细菌,才能克服机体防护屏障,如肠道正常菌群、胃酸的作用、局部肠道免疫等,只有到达并定位于小肠,才能引发疾病。

根据志愿者研究结果,大多血清型,半数感染量在10^5~10^8个菌体之间,伤寒沙门菌可少至10^3个菌体,成人的致病菌量可高达10万个菌体以上,甚至10亿个菌体,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

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但在暴发流行时的自然感染中,感染剂量一般都低于10^3个菌体,有时甚至少于100个细菌。

(八)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内毒素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导致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沙门菌具有的一种耐酸应答基因,可使其在胃和吞噬体的酸性环境下得到保护。

氧化酶、超氧化物和其他因子也可保护细菌不能被胞内杀菌因素杀伤。

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在宿主体内可形成Vi抗原。

Vi抗原具有微荚膜功能,能抵抗和防御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并阻挡抗体、补体等破坏菌体。

(2) 侵袭力沙门菌的毒株有一定的侵袭力,能侵袭小肠黏膜。

(3) 肠毒素个别菌型如鼠伤寒沙门菌尚能产生肠毒素,其性质类似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

2. 所致疾病人类沙门菌感染引起4种类型的疾病。

(1)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本病的潜伏期为7-20d,伤寒的病程可达一个月,副伤寒病程稍短,目前,所见肠热症的临床表现常以轻型和不典型为主。

伤寒与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有赖于细菌检验。

病后约有2/3的伤寒病人,可发展成慢性带菌者。

(2)胃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

由摄入大量(>10^8个菌体)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烧等症状,病程一般于2~3d自愈,重者可持续几个星期。

(3) 败血症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患者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经口感染后,病菌早期即侵人血循环。

败血症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但肠道症状常常较少。

有10%的病人,因细菌的血流播散,可出现局部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关节炎等。

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4) 无症状带菌指在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患者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

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可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

这些菌留在胆囊中,有时也可在尿道中,成为人类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的储存场所和重要传染源。

年龄和性别与无症状带菌关系密切。

20岁以下者,无症状带菌率常小于1%,而50岁以上者,可达10%以上。

女性转变为无症状带菌状态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的情况为:

50%患者在5周内停止排菌;90%在感染后9周培养阴性;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的很少,不到1%。

故在人类的感染中,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九)变异性

沙门氏菌存在多种变异性,有S-R变异、H-O变异、V-W变异和相位变异。

S-R变异,指菌落光滑型经人工培养传代后逐渐变成粗糙型。

此时,菌体表面的特异多糖抗原丧失,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凝。

H-O变异,指有鞭毛的沙门氏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相位变异,具有双相H抗原(第I相为特异相,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的沙门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单相菌,称为相位变异。

V-W变异,是失去全部Vi抗原的变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力较强,在普通水中虽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

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在牛乳和肉类食品中,存活数月,在食盐含量为10%~15%的腌肉中亦可存活2~3个月。

最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

乳和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会迅速死亡。

(十一)药物敏感性

沙门氏菌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照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已成为主要的致病沙门氏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一代,头孢二代的耐药性较高,分别为88.7%、45.5%、88%、35.3%。

这些抗生素已不适宜作为伤寒的治疗药物。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虽对沙门氏菌有良好敏感性,但由于其不易渗入细胞内,故不可单独用来治疗沙门氏菌感染。

喹诺酮类抗生素由良好的细胞渗透性、抗菌谱广、敏感率高,可作为治疗沙门氏菌属的首选药物。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或1:

500升汞5min可灭活,PH为4.5时细菌死亡。

根据文献报道,对沙门氏菌,以含75-125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15min,可100%杀灭。

(十三)物理灭活

沙门菌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min可被杀死。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沙门菌属不耐高温和干燥,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

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值为6.5-7.5。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用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

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加强饮食卫生、防止污染的食品及水源经口感染、携带者积极治疗、皮下注射死菌苗或口服减毒活菌苗是预防沙门菌属细菌传染的几个主要措施。

临床治疗是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保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积极处理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胆囊炎、心肌炎等。

对于伤寒沙门菌感染,可选择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氟喹诺酮类、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三代头孢等。

(1) 从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和早期彻底治疗(规范的抗菌治疗)的病人中,查出带菌者。

带菌期间不能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并严格遵循卫生注意事项。

(2) 做好水源和食品的卫生管理,防止被沙门菌感染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

感染动物的肉类、蛋等制品要彻底烹饪。

(3) 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也是目前控制人沙门菌病的有效措施。

二、实验密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 实验室感染性因子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 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沙门菌可产生内毒素、侵袭力、肠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本院实验室检测能力范围,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沙门菌病原体本身。

2. 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1) 用于沙门氏菌检测的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不明原因腹泻采集的粪便、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血液等样本

(2) 样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 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菌的气溶胶。

(4) 实验相关过程产生的废养物

3. 感染因子造成的危害

(1) 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 实验室含有病原菌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实验人员被锐器刺伤造成的皮肤黏膜等暴露后感染。

(4) 实验室检测活动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微滴溅出及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 实验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1.实验方法

(1)主要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并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

2.样品采集

(1)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等样品采集

①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

② 主要风险点识别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盛装容器密合不严、玻璃容器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玻璃容器意外破损和剪刀、镊子的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等样品的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

在使用剪刀、镊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

(2) 粪便、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采集

①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等。

② 主要风险点识别疑似食物中毒粪便、剩余食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等样品中可能存在大量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并形成小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

③ 风险控制措施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采样时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 血液的采集

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①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② 主要风险点识别血液样品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血管密封盖意外脱落或采血针内残器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 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

(1)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 主要风险点识别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严,有可能发生样品溅洒、溢出、渗漏;样本运输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可能导致样品的侧翻、渗漏,从而造成污染扩散。

(3) 风险控制措施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

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

样品严格按照3层要求包装和运送,由采样人员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

(1)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剪刀、镊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和洁净工作台等。

(2) 主要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品管理程序》要求接收样品;样品前处理时打开感染性样本包装的动作过猛,会造成样品侧翻;对食品等固形物样品进行剪切时,操作不做发生手剪伤;均质器均质样本时发生均质袋破裂,离心操作时离心管破裂等意外情况。

(3) 风险控制措施

① 样品接收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样品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

② 开始检测前,对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食品和水样在洁净工作室内打开,开启的容器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

③ 对食品等固体物样品取样,要小心使用剪刀和镊子,尽可能剪取食物可食部分,以防止样品均质时坚硬物质刺破均质袋,造成样液溅洒。

对含有感染性样品进行离心振荡时,必须将离心盖封严实,并关上离心机盖。

④ 实验室应配备应急药箱,发生手剪伤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⑤ 当发生离心管或均质袋意外破裂、溅出时,及时对所有涉及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置”章节处置。

5.样本检测过程

(1)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培养箱、水浴箱、微生物膜过滤系统、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TB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miniVIDAS)、PCR仪、核酸提取仪、凝胶成像仪、生物安全柜、金属浴、振荡器、离心机及离心管、吸管和试管、移液器及吸头、接种环、培养皿、无水乙醇、溴化乙啶等。

(2) 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 对食品、水样、粪便、呕吐物、剩余食物等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活动均涉及活菌操作,在检测过程中移液、混匀震荡、水样过滤、划线分离、涂片染色、离心等操作都可产生气溶胶。

虽然沙门菌不通过呼吸道感染,但由于样品可能含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因此也不应忽视。

② 实验过程中玻璃器材意外破碎或渗漏、离心操作时离心管意外破裂等事故。

可造成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等环境,间接污染操作者皮肤、黏膜。

通过类一口途径食入一定量的沙门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③提取核酸时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溴化乙啶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3)风险控制措施

①检测人员在实验前应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措施,进行食品样本制备和均质、水样等样品抽滤、浓缩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且动作要轻缓。

涉及感

染性活菌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结束后对桌面、台面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② 必须使用移液器或吸球移取样液,旋盖和移液操作的动作要轻缓,所有吸管应用棉塞,移液头尽可能使用带滤芯的,以减少对移液器或吸球的污染。

③ 使用直径2~3mm且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小于6cm的接种环分离细菌,尽可能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避免在酒精灯的明火上加热从而避免的感染性物质爆溅。

④ 尽可能以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

若必须使用玻璃器皿,则只能用实验室级玻璃(硼硅酸盐),且任何破碎或有裂纹的器皿都应丢弃。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玻璃碎片等锐器。

严禁用带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吸液,更不可当吸管用,用过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利器盒,消毒后废弃。

③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中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应放置在通风柜远离热源;溴化乙啶属有毒物质,需专人专管。

③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发生液体凝出、溢出等事故,或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的发生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和治疗,并保留书面记录。

6. 菌株使用、保存和运输

(1)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接种针、菌株保存管、振荡器、生物安全柜、移液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 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 工作人员的阳性菌株保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半固体或磁珠管等保存容器意外破损、磁珠掉落等会导致病原菌污染实验室环境和实验人员。

② 沙门菌使用和保存未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要求实施管理,存在菌株被恶意使用及污染环境等生物安全隐患。

③ 上送沙门菌阳性菌株等运输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可能导致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病原体的扩散,甚至样本丢失的隐患。

(3) 风险控制措施

① 沙门菌分离纯化及保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② 沙门菌标准菌株的使用、保存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严防菌株被恶意使用而造成生物危害。

③ 沙门菌阳性菌株上送应严格执行规范的3层运输包装,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7. 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70%~75%的酒精、84消毒液。

(2) 主要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

(3) 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华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100倍84消毒液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以上。

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

8.废弃物处理

(1)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

(2) 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 样品采集和试验检测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如食品、水样等样品;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粪便、呕吐物等标本、病原菌的培养基、阳性菌株等所有实验过程涉及的用品,释放前未按照更规范要求处理,导致病原体外泄从而污染环境或人员。

② 样品采集和实验检测过程产生的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损伤性废奔物,如一次性使用采血用具、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培养皿等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工作人员的隐患。

(3) 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等相关法规要求,分类收集,规范处置。

所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硬质、防漏、防锐器刺破的专用利器盒中:

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中;使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或高温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后,集中存放至我院指定的医疗废弃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并集中处置。

同时,做好废弃物处置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

(三)实验过程中其他风险识别和控制

1. 电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沙门菌的分离和鉴定对温度有明确要求,实验过程中突然间隙断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者相关仪器未配备不间断电源,一旦电力供应发生故障,就会导致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存在实验活动被迫终止等所带来的相关安全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尽可能在实验室布置双路供电,若客观条件受限制,则对沙门菌检测所用关键仪器需配备不间断电源。

2. 电气操作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用、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

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存在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① 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

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② 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

③ 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

电器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中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

只有专业人员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