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92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5 大小:16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5页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5页
亲,该文档总共1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1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x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

金融理论与实务》串讲讲义

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等专业本科阶段必考的一门专业课。

尽管它是本科阶段的一门课程,从它的内容设置、考试难度情况看,它仍是一门基础性质的课程。

从内容设置来看,无论是原来的教材,还是2010年新改版的教材,其介绍的都是金融学的各种基本原理、基础性知识点及其应用;从考试难度看,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题都不难,跨章节的考题也很少,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章的框架和主要知识点。

二、教材的选用《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所选用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该书由贾玉革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1版)。

这本教材是2010年第一次改版、2011年考试第一次使用。

从此次改版的变化来看,无论是章节体系,还是各章具体内容,变化都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教材变化非常大,与2010年的考试相比,2011年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试。

此次改版的主要变化如下:

从章节体系看,新增六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4)、“金融市场概述”(5)、“货币市场”(6)、“资本市场”(7)、“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11)删除六章:

“信托与租赁”(6)、“保险”(7)、“金融市场运行”(8)、“证券市场投融资业务与风险管理”(9)、“对外金融关系”(10)、“通货膨胀”(12)

明确调整2章:

原来的第11章“货币供求与均衡”扩充为两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12)、“货币的均衡与失衡”(13),原来的第2章“信用和融资方式”调整为“信用”

(2),内容有所删减。

从内容来看,尽管有新增的章节,也有删除的章节,但这些增减章节中的内容有重新组合的部分(如原来教材中“保险”中的一部分原理介绍挪到了新教材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一章中),还有很多新增的部分,相比之下,与原教材重合的内容不少,但是,每一章中新增的内容更多,需要引起考生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在那些章节名称没有发生变化的章节中,其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比如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删去了“国际货币”等内容,将原教材“货币的币值”的内容调整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一节,并增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内容。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增加了“利率的作用”一节,其他“节”也有很多增加的内容。

可以看出,此次的教材修订变化非常大,与原教材内容框架相比,理论体系更加鲜明,内

容也更加丰富。

对于所有考生来说,2011年的金融考试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章节体系

本课程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前4章内容(1-4):

货币、信用、利息和利率、汇率与汇率制度

第二部分着重介绍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包括4章(5-8):

金融市场概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金融机构体系相关知识,包括3章(9-11):

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第四部分主介绍宏观货币政策,包括3章(12-14):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的均衡与失衡、货币政策。

考情分析

一、历年真题的分布情况

由于2010年《金融理论与实务》教材的章节框架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章的内容重新进行可整合,因此,按照各章统计历年考题、分值的做法并无太大意义。

但是,从近几年来的《金融理论与实务》真题看,仍可以找到一条重要的规律:

在历年真题中,各章的分值分布较为平均,偶有特殊年份某一章分值稍低,在第二年的考试中,也会稍微提高该章的分值。

总体来看,各章的分值物明显差别和变化。

这种分值分布与《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性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门课程主要考察考生对于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而无论是新编教材还是老教材,其框架和内容都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很难在各章中明确分辨出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因此形成了各章分值较为平均的状况。

这就提示考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全面复习。

二、题型分析

从历年考题看,《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考试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20题,20分)、多项选择题(10题,20分)、计算题(2题,10分)、简答题(6题,36分)和论述题(1题,14分)。

(没有名词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词解释在历年试卷中没有出现过,但今年的新大纲中的考试题型部分还包括名词解释题,在新大纲的参考样卷中,名词解释题也占15分(每题3分,共5题)。

而且名词解释这种考试方法也比较适合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1.单项选择题:

在整个试卷中是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分值低、题量大,考生要拼成功率,将该得的分拿到手。

2.多项选择题是客观题中拿分最难的部分,考生需要准确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框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单选、多选都属于客观题,回答客观题时考生应注意:

(1)计划答题时间。

针对客观题,重要的是合理分布做题的时间。

(2)按题目要求答题。

一定要审清题,将不全面、不完整的备选项放弃。

(3)运用排除法。

(4)运用猜测法。

3.计算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分值也较低,考生应注意答题格式的规范性,注意计算结束后“有问有答”,考生在这一题型上不应丢分。

4.名词解释题如果出现的话,应该是对基本知识的考察,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把握答题要点。

准确领会概念的含义。

5.简答题的特点是:

难度并不大,也较少偏题怪题,但量大(一般为6道)。

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得分点。

6.论述题,一道题,但分值较高,需要考生根据教材给定的知识点做一定的发挥。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答题方法:

紧扣教材、把握要点、适度发挥。

紧扣教材:

自考金融注重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主观题“判分”应以教材知识点为依据,因此答题必须以教材给定的知识点和理论框架为最终和最高依据,对于名词、简答、论述中设计的知识点,教材中一般都有论述,答题时先把教材中的论述回答上,这是根本。

把握要点:

要点即得分点,主观题的答题需要紧紧把握题目要求解答的几个主要方面(概念、框架等),并以鲜明的层次(如1、2、3、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试卷上

适度发挥:

这是主观题答题全面的要求。

论述题需要发挥,名词、简答也需要适度发挥。

适度发挥仍要以教材为依据、全面把握得分点。

在答完“框架”后,需要对框架要点进行一定的“解释”,论述题“解释”要充分,简答、名词要适度。

解释可以采用教材上的原话(如果有的话),也可以自己发挥(比如举例、反面论述等)。

三、本课程的复习方法

在最后的临考复习阶段,学员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依据《金融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前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知识点要仔细阅读,注意理论框架的把握,联系跨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对明显重要的考点要重点理解和记忆。

2.系统训练。

解决应试教育的方法离不开习题的训练。

到目前这个阶段,学员应多做综合性的模拟题,考查自己对整体教材内容融会贯通的掌握程度。

回顾并复习以往的错题,弥补不足和弱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理论体系和历年考试中,都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由于改版后的教材内容变化较大,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以及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连,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两种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

一是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说。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可由许多商品表现出来)、一般等价形式(用

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和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

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生了。

降低交易成本说:

一些学者还从降低交易成本的思路对货币的产生进行了论述。

由于货币这种

交换媒介可以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大大简化了交易过程,方便了交换的实现,交换成本也随之下降。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商品货币:

实物货币T金属货币

(二)信用货币:

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相对应。

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而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范畴。

信用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应增长的弊端,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

1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单选)

2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

种纸制货币。

3存款货币

在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转账结算服务的程中,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

4电子货币

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

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一、交易媒介职能★

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发挥媒介作用。

包含着货币三个相辅相成的功能。

(一)计价单位

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就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

(二)交易媒介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发挥交易媒介的职能。

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

(注意,与上面的“交易媒介职能”区分。

在这里,“交易媒介功能”仅指货币在商品流通的某个环

节中,被当作买进卖出的手段,即“单纯”作为交易媒介;而上面的“交易媒介职能”则意指货币在商品流通所有环节中发挥的各种功能,除单纯的买进卖出手段外,还被作为“计价单位”、“支付

手段”。

(三)支付手段

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功能。

基本特征:

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本特征。

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多选>

二、财富贮藏职能

含义:

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人们直接贮藏金银,积累财富。

后来,随着信用货币逐渐替代金属货币,

人们更多地以持有现金、银行存款的形式贮藏财富,但贮藏金银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

优缺点:

与投资实物、购买股票债券等财富贮藏形式相比,贮藏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安全性,

最大缺点就是收益较低。

【例题】(单选题)在偿还赊销款项时,货币执行()(2006.4单选)

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货币贮藏职能

【答案】C

【解析】在偿还赊销款项时,商品的销售和款项的支付这两项运动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一先一后,此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

所谓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国家制定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要素

含义

延伸

规疋货币材料

规定用哪种材料充当铸造货币的币材

由此产生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再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单位

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美元、加元、日元等)和货币单位的值。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就是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当流通中只有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但信用货币尚未与黄金脱离直接关系时,规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是规定货币单位的法定含金量,

货币与黄金完全脱离关系,流通中全部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规定流通中货币

的种类

包括主币和辅币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主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1元人民币。

辅币,是指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多由贱金属铸造,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

规定货币的法定

支付能力

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冋,可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亦或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

也就是说,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

通常情况下,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相对,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辅币通常为有限法偿货币。

规定货币的铸造

或发行

分为国家垄断铸造和“自由铸造”两种情况。

为了避免铸币收入旁落,也为了避免辅币数量的过多,国家规定辅币全部由国家垄断铸造。

主币则或者由国家垄断铸造,或者实行“自由铸造”制度。

关于“自由铸造”

确切含义:

公民有权把法令规定的金属币材送到国家造币厂,由造币厂代为铸造成金属货币;公民也有权把铸币溶化,还原为金属条块。

国家造币厂在替公民铸造货币时只收取很少的费用,甚至不收费。

经造币厂铸造货币保证了流通中金属铸币的质量。

意义和作用:

它可以使铸币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

如果流通中铸币的数

量较多,由此导致铸币的市场价值偏低,人们就会把部分铸币溶化为贵金属退出流通,流通中铸币数量的减少会引起铸币市场价值的回升,直到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相等;相反,人们就会把法定金属币材拿到国家造币厂要求铸造成金属铸币,流通中的铸币数量就会增加,铸币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

由此可见,“自由铸造”制度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保持货币币值、物价的稳定。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大致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中前三类被统称为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T金银复本位制T金本位制T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一)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

法律规定白银为货币币材,用白银铸造的银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与银币同时流通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由黄金和白银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两者间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和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

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

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注意比较三者不同)

金币本位制特点(名词):

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币本位制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被认为是一种最理想的货币制度),为什么:

其一,金币的自由铸造制度保证了金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其二,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保证了各国货币兑换比率的稳定性;

其三,在金币本位制下,银行券的发行和自由兑换曾一度得到保证,从而使银行券能稳定地代表金币流通。

这种状态表现为货币币值较为稳定,物价较为稳定,汇率较为稳定,对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已经不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这种货币制度与金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金币,市

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

要想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20世纪30年代各国放弃金本位制之后,并没有马上让货币与黄金完全脱钩,市场中虽然流通的是银行券,但银行券依然规定有法定含金量,只是不再能够兑换成黄金。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三)我国的人民币制度(简答)★★

目前,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

(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

(3)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目的是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制。

当各国政府有义务保持汇率的稳定。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它的建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为世界贸易、投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汇率条件。

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其对会员国提供的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的困难,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缺陷(“特里芬难题”):

“双挂钩”的规定使美元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中:

为了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自由兑换,美国应控制美元向境外输出;而美元替代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

地位又使其他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这又要求美元大量向境外输出。

显然,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矛盾的:

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

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

这种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崩溃原因:

一是“特里芬难题”;

二是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突破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和美元的霸主地位。

1974

年4月1日,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二)牙买加体系

内容:

一是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二是黄金非货币化。

三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四是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作用: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推动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为各国提供了汇率选择的灵活性;多样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灵活多样的国际收支调节形式使各国国际收支的调解更为及时和有效。

问题:

在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下,外汇储备从一种货币转向另一种货币会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各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受到影响,储备分散化导致各国外汇储备过多,从而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等。

【例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的是()

A.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B.实行固定汇率制。

C.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D.各国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E.黄金非货币化。

【答案】ABC

【解析】ABC三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DE是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标志着欧洲货币制度的正式建立,成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成功范例。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

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其理论依据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的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观点):

在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比较接近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有利于安排汇率,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影响:

统一的欧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主权国家创造的信用货币,它的诞生及其后的发展,

为其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货币一体化起到了示范作用,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信用

一、复习建议

本章是本课程中的基础性章节,改版后的教材内容调整较大,主要是精简了一部分内容。

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以及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信用的含义和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

(一)道德范畴中的信用:

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

(二)经济范畴中的信用:

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

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两个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

如果没有基本的诚信概念,没有借贷双方当事人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