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11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敦煌佛经《恪法师第一抄》研究后附恪法第一抄原始释文.doc

恪法第一抄原始釋文

為了儘量反映原卷情況,避免漏掉資訊,以便後者更深入研究,現將未加改動的原始的釋文附錄於後。

凡例

1為了儘量反映文獻原貌,便於與原圖片核對,採取豎排版錄文,并儘量保留原卷行文特點和標記。

2文中標“□”,表示此處不能確定或殘缺字;標“始”表示根據文意或圖像推測字;文中標有“”表示原卷所補字。

2卷中有△、﹃兩種段落標識,仍在文中所在處保留;卷中兩文字之間有多處糾正符號“√”,仍在文中保留;文中空格處依據原卷字數空出。

3文中數字表示行數開始。

需要特殊說明處在文下注中作說明。

4文字重色文字為釋讀不確定字。

恪法師第一抄

△1第六說因,有其二解一云過去諸佛先說三權後談一乘今佛同

2古佛亦先說三權靈山“靈山”旁有淡墨“靈山”二字。

中方陳一實即昔佛說為因今佛說為果

3故名說因二云釋迦先於鹿野苑而說三權由機未熟引令

4明利今至靈山根機既熟方開一實即因權說為因實說

5為果故是依主並是說之因故說因一云是持業釋如六釋

6下經云究竟令得一切智即用為因,眾生所得種智為果此

7乃說即是因故持業釋言初依菩薩等者依謂歸依救齊此處齊字當為為濟字。

8義此四菩薩能與眾生為依處故,救彼者故,名之為依如炎中明地

9前一劫為初依地至六地為第二七八九為第三十地為第四其地前

10者雖具煩惱以能伏分別二障故得名依△言二百萬億那由他歲

11等者由此菩薩在四善根何以得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若不爾

1212行與13行間有不完全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有較淡塗膠線的痕跡,此處為第1處對接。

者人壽極長但有八萬四千歲如何得言萬億等或可但由法力

13所以得延長也言故赴宿因說斯妙法謂赴因地修行之時四弘願

14等令定之一切種智之願故說一實妙法也若依此文即是說之

15因名說因也此已上文並是釋說因不通此處通字當為同。

前五言跋伽所住

16林者此處原卷作“在”旁有有淡墨小字“者”,故此應是“者”字筆誤。

此仙雖已遷化其罪仍在故言外道六師者此處被塗改,旁注“者”。

雖舉此

17六准阿藍迦藍一人其外道年一百四歲即兩衆外道弟子

18即僧徒也△言吉祥草者謂淨此字為塗改後的補字。

在天化作一刈草人其人名

19為吉祥以人為名吉祥故即此之弟以文意此“弟”字當是“草”字之誤。

也△言金剛座者謂即

20鐵硬名為金剛非金此處可見清晰的卷被寫字透墨痕跡。

中剛也其金座廣一百步依小乘宗

21在高正覺山西南若依大乘大教若第二如來所行之處有

22金剛不爾佛身便於地△問佛因地時所捨身處至今成道

23經多處√壞跡已無何佛降魔時地神證之我知三千大千世

24界皆是佛捨身命處答由菩薩功德力故雖經壞及界成已

25前跡還現故地神知△言破疑者問障有無量何故此中唯破

26疑執答猶如歧路不能進修執是執著不捨劣見所以說二

27據實通餘言聲聞若菩薩聞我等者聲聞通二乘有學無學

28不通此處通字當為同。

凡夫以說聲聞故菩薩唯是地前不通此處通字當為同。

地上以初上由得智√其

29不起疑故又二乘有學通二障疑二乘無學唯法執疑其菩薩

30唯是煩惱以在地前未即彼故言諸求三乘有恆疑者原文為“者”字,應是“在”之誤寫。

此三乘人

31唯是凡夫以說求故其所有疑通說二障言菩薩皆是諸疑細“細”旁有淡墨“細”字。

32者菩薩亦唯是地前菩薩其疑之唯煩惱千二百羅漢是無覺旁邊或卷背後似有字,不清楚。

33說羅漢故其疑唯法執煩惱即故此又但說聲聞不說獨覺以言

34羅漢故言昔悔修小不得化佛者原作“在”,旁有淡墨“者”。

悔有二種一者昔悔如第二當

35中秋子嗟難文是二者今法花會中悔不修大者是今除昔悔

36不除今悔故云昔悔等也何以故昔聞不得化佛所以生疑悔今聞得

37作智小乃為大√入之因悔情遂造△言通三乘悔唯小有者

38有其多釋一云疑通今昔悔唯在昔疑者如來說法花二乘

39此行下有較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該行正壓紙張對接線,此處為第2處對接。

皆疑自不作佛菩薩疑他不得成佛者是疑通今者方便品中說

40二出你千二百人遂有疑云昔言三乘同解脫床何故今言二

41乘知者是悔唯在昔者據除而說故唯除昔不除今悔以彼今

42悔不須除故一云疑通三乘悔唯小有如流自說△言初是定性

43後不定性者然定不定性以義而言定有三句不定有四共

44有七句如先記然不定中有其三品若上品者必定不退若

45中品者有退不退若下品者其名定通退又不定中若具

46二性者名於第二勝性而證究竟若具三性者必於無上乘而取

47未證言說此處正文二字連寫似“真”之草書,故校者在字旁注“十六”二字。

子所教等者意說謂釋迦佛是第十六具說身子

48先時聞大乘處為因緣非但只此聞之通於前佛聞也因中與記名

49為因記有佛性故名具理性因△言若從二凡而歸於大等者此明

50二乘凡位乃至得二乘果而歸於大也問二十九賢聖中幾個回心幾

51亦回亦不回答廿九中五斷不回餘者或回不回五不回者謂

52隨信行隨法行及預流向何故此三並在見置於十五心此處塗改,旁補注“心”。

初依信

53依法及望初果問立旁注“立”字。

三名也由十五心各一刹那時間促故所以不回

54其中教人在中有中初教有依類後教無餘依類更經生

55其道現前之時間之不回心又上流教生無色界彼無佛菩薩

56故亦不回心除此五人所餘若定性者不回不定性者即回故

57言亦回不回也此依顯揚論廿九類其依√若對法廿七無隨

58信隨法二人廿七點聖名義如點聖章說言謂已定生者謂

59資糧迦行兩法聞有三種資糧並於第二資糧而定生

60隨其所應或三生五生等即入決擇分善根加行定生文隨所

61應或三生或七業而入見道今初此兩處而說故言謂已定

62生資糧三者並在資糧位中故為三品如次配之始從五停心

63想想念別想念於此三位而分三品初言未具資糧者內在下

64品善根未稱名未具此望決擇有多生死名未定生二已

65具資糧者此在中品望於下品名為已具未至上品名為未具

6666行與67行間有較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67行後部稍壓對接線,此處為第3處對接。

此品至決擇位更無多生唯有十生十五生等即入加行名已

67定生內緣希此“希”字應寫作“帝”,帝同諦。

增勝今生損失故三已具資糧在上品資糧位

68滿善根最原卷寫為“冣”草書。

勝即此身上至決擇位名為已具資糧故經舉論第

69十三云一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希同7

增上法為境發起耎同軟。

70品清淨勝解成就耎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二已具未具資糧

71補特伽羅者謂緣希同7.以下希字同此不另注。

增上法為境發起中品淨信勝解成就

72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三已具資糧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

73境發起上品淨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加行三者一

74未具資糧者此是下品順決擇分在燸位中作信等五根觀此品

75善根望見具由未得故名為未具及有多生無需記故

76名未定生於資名定生定入加行位生此言未定生者未

77定入見道生也二已具未具者此是中品決擇善根在法及

78下忍中亦作信等五根觀囗勝於故勝於下品名為已具未成上

79品故名未具希舉法忍損滅生死受十身五身即入見道為

80定生三已具者此是上品決擇善根在忍位中作五力觀希

81察增勝見或伏或即即此生上而入見益名為已生其世第一

82法時促不配故經舉云未具資糧者謂緣希增上法為境於法

83希中成就下品希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決擇分未定生時二未

84具資糧者謂緣增上法為境於法希中成就中品希察法思

85成就中品順決擇故已定生時具三資糧者謂緣希增上法

86為境希中成就上品希察法忍順決擇分即此

87生時言即出此生時及一唯決擇分者即此生時者是一生順

88擇分及一唯者是一唯順決擇分今舉此二等取餘四皆除生少

89通有回心故言即此等也△六決擇者一隨順決擇分二勝進順

90決擇分三通達四餘轉五一生六一坐順決擇分若最初所有

91緣四希境以下品善根名隨順順決擇分此在燸位即此善根

92轉成中品勝進順決擇分望前下品是增勝故此在頂位

93即此善根上品於此中決定性能通達希同7,以下希字同此不注。

理是名通達順決擇

94分此在忍位即此忍位中不定性者為去回向最勝菩薩及諸獨

95此行下有不完全清晰紙張對介面,有較淡塗膠線痕跡,此處為第4處對接。

覺為求天師自證菩薩轉趣餘乘是名餘轉順決擇分若於此

96生定能通達見希是名一生順決擇分若於此生定能通達

97見希是名一坐順決擇分此後三個並在忍位此依大乘解若

98依小乘頂位逥求大乘忍位求獨覺不同前也言合以十義說一乘等

99者四十義中諸無我解脫等義通三種聲聞故所以引之證通三也

100言三種練磨心者一菩薩廣大屈引他況已練兩萬行難修省已

101增修練三轉依難證屈引麁況練法義為境即是名義

102言乘√二作意者謂不定性菩薩聞大果難成退起二乘心名二乘作

103意也言諸疑離疑者三乘人各疑自身為得成佛為不成

104佛由疑多故之名諸疑又小菩薩疑離我原字塗改,旁注“我”。

身外餘二乘等為當成

105佛為不成佛故名離疑疑字後有朱筆○點

言于所聞思修我等者此是我執心也

106謂小菩薩利所聞思法中執己獨得菩薩餘二乘不能也△言於骨璨等

107者此是二乘法執心也謂執白骨觀境乃至菩薩得流為其實有

108言諸疑離疑即是前者謂指諸疑離疑即是前破疑中攝

109處無另義言不說授記等者若記人天等死此生彼之事小教

110之有若記二成佛小教即無菩薩自他利行等名為方廣小乘

111唯自不明他故之無方廣二乘人多惟法場佛若為說名須待請

112故無自說經也大乘有者,翔小應知言要由修福急等者言修

113福急者謂要具眷屬一乘等如先記△言七地者一種性地謂凡

114夫德具有本所住種故二勝解行地謂初大劫依勝解行心行正行

115故三淨勝意屬地即初地謂得清勝意示故四行正行地謂從第

116二地至七地是修習正行故五決定地謂第八地由第八地決定於一

117切行中修一切行不虛行故已已字右側有墨色△符號。

決定地行地謂第九地能以四無而弁決定

118利生而起行故七究言地謂第十地所有因行皆全滿故其七地中

119前六地全第七地半是其第七地半是果之五配壽量品三身

120言四菩薩行者一波羅行即是菩薩萬行唯自利二成熟有情行即

121121行與122行間有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此處為第5處對接。

是四攝事唯是利他三菩薩分法行菩薩為化聲學聲聞行四神通

122行菩薩為化降伏外道及增上囗人而起神通教化生也△言隨其

123所應並皆具配者四菩薩如信解品中配其配七地者下經云若

124善男子善女人聞法花經一句一紹力至僉隨七囗者皆與授記

125尚得菩薩者是種性地又下經云或有一生二生等尚得菩薩者是勝

126解行地又云菩薩者是勝解行地又言菩薩者是初地菩薩下言複有千倍

127微塵數菩薩得聞持陁羅等者是淨勝意屬地又下云複有一世界

128微塵數菩薩得百千萬億施陁羅尼者是行正行地其陁螺尼名施

129者觀有二處往返名施然此正行初二三地世間正行相同世間故

130四五六地二乘正行謂化菩薩分法及四諦敍是聲聞行第六地十二緣

131觀是獨覺行七地無相觀是菩薩行下文云能轉不退法輪者是第

132五地行下文云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得屬說無百弁才是第六地

133下文云複有菩薩能轉清淨法輪者是究竟地其下三因文意取

134境行果為一乘更非可義言雖知六處示現者雖知之言義兼得

135失意說雖知六處示現於中五是如來記第六一種是菩薩記長讀

136自知其同記中既五百弟子同與授記名為法明可奈何故又與千

137二百人授記名為善明其數豈不是剩此千二百人從何而來答此是

138前第二常中共舍利弗同時請人故非是剩即上經云是諸

139千二百心自在者等是問既有為明法明名字不同看知是可記答

140夢法雖珠明字同故六具因記者,謂彼眾生具無流種子為當

141未成化之因望此而與授記故名具因囗云由彼具真如理

142性為佛果因望此而與授記故名名具之間定去一字。

具因言行記者通學菩薩大

143行證佛果故名通行也於中及具女記者既下等王品中言無量

144諸龍叉等八部雖知天部之中亦有女天故說也言唯有龍

145女成道等者此指於略不說教也而言唯有者今顯龍定曾同僧。

146益及龍女自身成道益此中不取唯取龍女成道時所有四益

147473行與474行間有濃重的塗膠痕跡,紙張對介面不完全清晰,此處為第6處對接。

同在靈山會中所見所以取故言唯有等也不爾與前標文前後相

148違何以故前已說解今又取故此四利中其不退轉即是資糧位中

149信不退也言有十一位有增道損生髮菩薩等答成三若此原作“數”,旁注作“若”。

問言菩薩有

150五菩薩上成六位何尚得囗何菩薩五菩薩者一發心菩薩初發心是二伏心菩薩

151得善根是三明菩薩初地是四出到菩薩十地心來是配修道五究竟菩薩佛地

152是上之六位得菩薩者並等明菩薩也問此上六位人悉在何位答並是

153加行位中人其十二益中初無生法忍者生是境法忍是智由智

154忍於三種境故得三種境故得三無生本性無生法本無故二自然

155無生謂依他起無女妄執自然生故三或在無生謂員成實或

156在不生故此三初得初地八地相續佛地員滿今此唯是初地所

157得第二得聞持陁羅尼第三地因聞其教而能持故第三示說

158弁才者云第九地得四無當作五

百弁才故第四無量施陁羅尼者在第

159七地觀登觀有修還往返故第五能轉不退法輪在第八地得行

160不退能轉不退故第六轉清淨法輪在第十地合眾德取弊如登

161麁重完滿法身故能轉清淨法輪餘六可知更不囗釋言語陁羅

162尼者得四無當作五

百解在第九地言現一切色者由定故女觀者等言

163無菩薩等心者謂佛菩薩餘無與等故言為無等佛佛相似後名為等今顯

164此無菩薩等之心言遠離垢得法眼淨者無間道能遠塵由所麁

165煩惱故解脫道能離垢由離垢比任性故無囗忍智能照理故名

166為法眼離見或故後名為淨在見道位其普賢品初施陁羅如

167故另品另說言普賢道者普謂三業賢謂和由普三業當能

168賢和煩行此道普賢道第八地問釋迦覺成既是化佛所化眾生

169即地於如何技益乃言初地乃至九地又資糧位見一四與下化佛加

170行德見三千大千界佛無不見報化身如何言得諸地解云化佛以報

171佛為依報佛以諸佛為依不相離故化佛度生即報佛利益故釋迦

172化身說法眾生得證諸地何以得知且如化機品中十六梵王供養即

173是化身及散花如須彌山乃至報出以何故不得由南洲三邊各

174174行與175行間有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175行稍壓介面,此處為第7處對接。

二千踰善那南邊有三生須彌縱廣八萬如何花積如須彌也故

175知不得此乃梵王來即是化佛花如須彌即是報出之如大能若

176經在鹿菀內轉初法輪得聞√聲獨覺乃至一生菩薩化佛之同一處化

177報俱之同此故經云諸佛報輕事猶如大海水此等之事並化令聲

178聞心堅固故是經之意也言一乘是權四乘實者以攝機為決

179定義以勝境中具說法或對不定性故一實三權也言十善者因

180弁十善業道其惡業道亦對明之故俱舍之業道思俱轉不善一至

181八善想若至十另遮一八五薩婆多解云善惡業道者釋不

182善思於十善業道中得與幾俱此宗意貪嗔那見不

183得並起不善之法多不順故不並生以起一餘二不生故至八俱不

184至九十他法如下若依儀弁意中具三五儀唯三餘那見故一俱轉

185者此思謂與貪俱之時爾時不與身三口四嗔那見故故一俱轉二俱

186轉者起貪如時供行那行則二俱轉餘皆不起准於取知三俱

187轉者起二如前先造行煞字旁有標注“煞”字。

同時究竟是俱轉四俱轉者起三如前

188先造行盜同時究竟故必俱轉五俱轉者如起貪時後造一人

189離間語一人經穢語一人麁惡語一人虛誑語同時究竟

190六俱轉者起五如前又造行煞同時究竟七俱轉者起六如前亦

191造人行盜同時究竟八俱轉者前七如前自行那行同時究竟故

192八俱轉無九十俱義如前說故此頌言不善一至八善想開至十

193另廣八√一五者問何故惡中不遮一八五至於善內乃至所遮答

194惡法相違故不善意業不並生所以不遮一八五善法體相順猶

195是故遮一八五作法據儀有殊所出行相如下且一不轉√俱者謂此善思與

196無貪俱名有無嗔此二善根名俱起故故囗一淨轉也二俱轉者

197謂此善思與意儀中,無貪無嗔同時究竟三轉√俱者轉此善

198思與意儀中無貪無嗔及與正見同時究竟四俱轉者謂無

199記心中受得五步除遮於故六俱轉者謂五儀中無貪無嗔並受

200五步之除酒步七俱轉者,無記心中受七支步九俱轉者謂五儀中

201此行處有較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該行正壓介面,此處為第8處對接。

無貪無嗔起支步十俱轉者謂意儀中無貪無嗔正見及受

202七支步同時究竟言根謂經與五步本行經別也言三乘有行

203之教者一人初行有行名聲聞次行盡行名菩薩後行不盡有行為此字旁有有“蔔”,為衍字標識。

即通菩薩

204聲聞故名三乘同行有教其三乘同行盡教之准知又云佛為擇乘說

205無有人等但說有蘊處界聲聞之人即以四諦觀之緣覺即以十二緣

206觀之菩薩即以性觀之佛但說有三乘觀行各各不同故名三乘有行之

207教也言三乘同盡行教者佛想相說盡聲聞獨覺以人盡觀之菩薩以二

208盡觀之故名三乘同行盡教也言常字旁注有“旁”字。

說無常准無常佛初相顯說

209唯取定生樹感之佛名無常佛果其報法二身即是常住報佛相

210續法佛凝然故若為實說化報二佛皆是無常體有為故唯有

211法佛而實常也今取法佛常佛性取報化身皆名無常也言以於

212未明一乘義故者指第三時以前也其風五時想人報性而說謂初為說

213世間果未北同背。

為說出世法故次說三乘有行之教次盡行之教次

214說無常佛果以為真實未背為說常佛果故第五時中從于諸化

215善根熟己身始為說法身真理常佛果故言四大本淨者謂四大之

216體本非是縛由縛法緣而成其縛今斷彼縛更無縛緣而本體淨

217名四大本淨預流果人不得此淨猶有妻故未離縛故唯餘三果

218更非自餘言五蘊本淨者謂五蘊中其蘊內色聲二種大唯無

219記初表通善惡若依小乘體通三性不初表說餘色皆無記大小

220共同所餘四蘊大小共餘通三性如是五蘊

221若無記及善性者離緣縛故名為本淨若不善者初自行斷名為

222本淨言六塵本淨者色起二塵同於分別大小乘釋其當獨

223三大小同無記其法塵中大小餘通三性於中若無記及善性者亦

224離縛斷若不善者亦自性斷名為本淨言五乘本淨者我

225去煩惱之根本由此我故煩惱淨生斷此根本煩惱無名為本淨唯

226是自性斷云何名五一者我所依謂色蘊是我之所依化具故二受

227用我事謂受蘊能受用法故三者言說我事謂想蘊由想能起

228言說故四法非法我事謂行蘊由通善故名法由通不善名為非法五

229229行與230行間有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此處為第9處對接。

我自體事謂淺蘊謂能執我五自體故若分別行緣蘊不分別所起

230處有廿句若分別行緣蘊亦分別所起處有六十五句言若分別行緣

231蘊者行蘊謂行解即解我具行解也不分別所起處者謂不分別

232乘之所起之處也如執色為我執受相等為瓔珞等其處想等是

233眾王所起處今但解色是我乃至是我得囗定等我之行解故言

234不分別所起處也言廿句者謂色是我為一色是我瓔珞等二色

235是僮僕為三色是窟宅為四其四句中初是我見後三我所見

236如色蘊如是餘受想行識四亦就字旁注“然”字。

四五故成廿也言六十五句謂

237色是受是我瓔珞僮僕窟宅初一我見後三我所見舉此色

238為初曆餘四蘊各言瓔珞等有三句三四十二並色是我一句命制

239十三餘四蘊各為顯亦十三故成六十五句也又解四大淨者由真

240如理是一切法之根本由迷故滯生死由悟故得賢提謂既懺五道

241十惡等煩惱微除遂得四大之本真理故言四大本淨也餘之三淨

242亦准此釋言提謂長者得不起法忍者不去無也起者生也即

243是無生法忍之實名也就字旁注“然”字。

無生忍有五種一伏忍在加行位折伏

244煩惱故二信忍在初地得四不壞信故三順忍在二三地行施于修順世

245間觀四五六地順二乘觀其第七地順菩薩觀四不起法忍在第八地

246五寂滅忍在第十地或在不生故今提謂所得無生但在初地何

247以得知次言不起有其三種一證不起即是初地二相續不起即在此七字原卷被劃掉,但依然能辨析,如是錄入。

248神地二相續不起即在八地三貪滿不起即在佛地提謂逢佛初得

249無生故是初也其三百仙人及四天王得我順忍者並是地前即

250准此其三百龍王所得信忍亦在初地信不退位又依大教信忍在

251初二地我順忍在四五六地不起法忍在七八九地若依此文提謂當

252八地四天王等即當四五六地龍王即當初二三地或可仙人及龍

253等所得法忍皆大菩薩見如來初其道示現化故顯發如來有感神

254力故可號我故是√非實爾言齊成佛者同一時成故言未分明

255255行與256行間有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並且兩行距離較寬。

此處為第10處對接。

說三乘者同所觀諦者謂初時中由未分明說三乘人同所觀察四

256其諦故所以名轉法輪也若爾于所說教若非四諦是何法攝雖

257四諦由不分明故不名轉法輪言眷托羅者此云指傍由取人

258抎貫以為囗絜於到六望得生天廣如說一抎等言若說侕玄機

259宜微行者如先說言明理貪數名為一兩者婁法師云三乘同證

260生盡理故既無卷故教名為一兩誓云得真理名得非生盡

261言此經既說一乘經後者即囗云八字為句彼被陳字為一句定

262顯此經說一乘律彼一乘種性也然性二者如後什六處殊勝者

263謂第八識是第六意處故名亦處其中有之偁種雖未生現

264龍體殊緣麗轉相績而不欲感也二云六根之偁種名為六處

265餘義如要言上乘下乘有卷別者何故不說獨覺蓋無三藏

266又同聲聞合是下攝言依有非無依異非同以通就別者謂

267一人身中具有三乘種性名之為同今顯是異不是其同故言

268依矣非同餘文可知言若遇之醫不同良醫決定可善等

269等者此言答者謂有三乘各發自乘名為益別也就有三大心有

270其四緣一因見佛菩薩神通二因見佛菩薩所說教三見佛法感事曰元氣時

271氣受者眾生此四緣中初是愚良醫後三皆不愚故知通歟不

272遇皆得發心也言又亦可言被彼聲聞如可見說者謂有如前所引

273妙莊嚴王品中遠塵離垢文也此唯定惟心不定惟印於先雖

274是聲聞後作菩薩故文中攝故△言如來境相者境謂所緣境即是

275三乘無悔種子即此種子是如來所緣之境故名為境智者能知

276之知即此能緣之智緣於種子而起名境知也此言稍到應言智

277境智所緣境故此即十力中種種界智力界者因義言正性離生

278者一云正性謂賢生謂見所即或由證菩薩離煩惱故云正性離生。

279云正性謂聖道生謂根未熟由證聖道正而離根未熟生

280故言正性離生△言諸論文說聖文回心者此義稍難且如小乘

281解回心義若在凡天可有回心向大若是其人各不回心如資

282282行與283行間有清晰的紙張對接痕跡,此處為第11處對接。

糧位人回心但化隣自若外行唯作部行又於外行焰法二位逥心

283即得忍位即不得何以故內忍不墜三惡趣故菩薩由於氣赴利眾生

284死故故忍不得回心若依大乘若凡若聖一切皆得回心向大此依大乘

285義說故言裡亦回心句何故資糧回心名為隣覺角加行回心即名部行

286耶答凡獨覺中利根者名為粦角根鈍者名部行利鈍有其兩

287釋一根性利者名利鈍者名鈍二長時相此字原卷點除,此依舊錄入。

鈍者名部行有至三

288修得者名利少時修得者名鈍其資糧回心即時既長而得獨覺既

289是利根故成粦角其加行時促而得無學既是鈍根故成部行也獨

290世√出故名粦角部類行故名部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