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班会4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3128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秋班会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秋班会4篇.docx

《中秋班会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班会4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秋班会4篇.docx

中秋班会4篇

  中秋班会第1篇

  一、班会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一班会活动可使学生体验与中秋节相关的民风民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主动亲近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结合一年级学生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如:

中秋的来历和吃月饼的习俗,使他们初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

  二、班会形式:

  教师通过故事形式,讲解中秋节的知识,结合游戏让学生一起参与互动。

  三、班会时间:

  2021年9月13日

  四、班会地点:

一年班教室

  五、相关准备:

  1、收集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2、收集有关中秋的诗歌和灯谜。

  3、每位学生带好月饼。

  4、布置教室。

  六、班会过程:

一)导入庆中秋主题班会。

  二)、教师讲解中秋节知识:

  1、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2、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

  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3、讲故事嫦娥奔月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三)师朗诵: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学生跟师诵读。

  四)了解吃月饼的风俗: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学生品尝自己带来的各种月饼。

  五)中秋节的诗歌:

  学生跟师诵读:

  1、《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戴石屏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六)、猜灯谜:

比赛题:

谜面谜底嫦娥下凡月季中秋菊开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赏光华夏共赏中秋月观光举头望明月当归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喜出望外中秋月夜座谈会明晚多云

  清风拂面中秋夜发扬光大

  七、教师总结: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关于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歌、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中秋班会第2篇班会主题:

中秋节参加班会人员:

初一七班全班同学,老师班会时间:

2021/9/5班会地点:

第七中学初一七班教室班会目的:

加强民族团结,使同学更加了解祖国传统节日开场:

时光的车轮展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收获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希望的种子播洒在7中的校园。

今天,花好月圆,我们师生济济一堂,共叙思念之情。

今天,中秋佳节,我们一起欢度快乐时光。

今天,菁菁校园,我们在嘹亮歌声中把希望起航。

今天,月夜良辰,我们在温馨笑语中让理想飞翔。

在这里,让我们激情歌唱,歌唱我们美好的未来。

在这里,让我们尽情欢呼,欢呼我们在7中学习的愉快。

在这里,让我们诚挚祝福,祝福7中全体师生中秋佳节快乐。

在这里,让我们真心祈祷,第七中学明天会更美好!

  中秋佳节,我们高歌一曲放飞心中的歌,让我们心中的歌在7中的校园里放飞,2021年初一七班中秋班会,现在开始。

  班会过程:

一、我们了解一下来历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

  在唐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二、诗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念奴娇中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三、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淖鹁春桶?

鳎?

篝嗳⒘烁雒览錾屏嫉钠拮樱?

墟隙稹:

篝喑?

蔗髁酝猓?

杖蘸推拮釉谝黄穑?

嗣嵌枷勰秸舛岳刹排?

驳亩靼?

蚱蕖?

br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

  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四、问答题

  一、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

  A月饼节B团圆节C故乡节D诗人节

  二、元宵节和端午节与下面哪个节日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A春节B重阳节C中秋节D圣诞节

  三、潮汐与什么有关?

  A太阳B星星C月亮D风

  四、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A槐树B桂树C柳树D杨树

  五、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A唐B宋C元D明

  六、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祭奉月神的祭品B馈赠亲友的礼物C节日食品D地方小

  七、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

  A嫦娥奔月B吴刚伐桂C玉兔捣药D迎涛神说

  八、以下哪个国家中秋节不吃月饼?

  A美国B日本C意大利D英国

  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

  A王安石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十、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

  A仲秋B月夕C秋节D追月节

  十一、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

  A唐朝B元末C宋朝D明朝

  十二、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

  A悲欢离合B天气的好坏C凶吉的象征D身体是否健康

  五、说一说自己感受闭场:

①无论在天涯,无论在海角,今夜有明月作证!

愿我们初一七班

  全体同学以班级荣誉为重,努力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友爱,以良好的作风为班级集体做出贡献,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养育之恩情!

同学们,我们的班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庆佳节。

最后,祝福大家中秋快乐,往事如意!

  ②月是期盼,月是牵挂;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

今夜,圆月如盘,看不见残缺的遗憾;今夜,月光如水,清澈着我们彼此的友谊;今夜,月华如歌,唱响我们心中的激昂。

明明暗暗,圆圆缺缺的月亮告诉我们,人生有遗憾,耐住寂寞,坚持执着,去迎接新一轮的较量。

同学们,我们的班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庆佳节。

最后,祝福大家中秋快乐,往事如意!

  中秋班会第3篇

  一、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排练朗诵、合唱《水调歌头中秋》等节目;

  4、学生查找有关中秋的信息。

  二、活动过程:

  1.主持人致欢迎词;

  2.周想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3.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

  4.讲述身边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

  5.有关中秋的民谣表演;

  6.冯文彬等全班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7.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三、活动内容:

女:

首先欢迎各位老师光临,参加我班的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

  男:

当冰峰上的一片雪花在阳光的拥抱中成了一滴水珠的时候,它便有了生命,有了与生俱来的蓝色的梦想。

  女:

当这滴水珠将自己溶入涓涓细流、溶入汪洋大海的时候,它便有了勇气、有了追逐梦想的汹涌的力量。

  男:

转眼间又到中秋佳节了,在此祝所有的同学老师合:

中秋节快乐。

  男:

我想同学们对中秋应该不会陌生吧?

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有没有学过什么诗词是有关中秋的?

  女:

下面请欣赏周想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男:

很好,谢谢周想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朗诵《水调歌头中秋》,同学们,我们谈中秋到现在,那有谁知道中秋的由来啊?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之一。

  女:

其实呢,最近几年我们这代人对这些节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对圣诞节等比较注重。

在2021年中秋节才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2021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

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男:

同学们知不知道到中秋了,我们这边有什么样的`食俗啊?

  吃月饼、鸭子、芋头等。

  女: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

应将胡饼邀蟾蜍。

随后分给群臣食之。

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

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

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

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

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

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

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

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男: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关于中秋也就有了很多的传说,同学们有谁能够给我们讲讲吗?

  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

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于有黄。

有黄占之:

曰: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各地月饼的传说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

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

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

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

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

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

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

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

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

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

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

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

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女:

当然除了传说以外,我们还是有很多关于中秋的民谣,有谁能说说吗?

  童谣月亮光光骑马燃香东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买卖不赚多不赚少一天赚三大元宝中秋拜月歌月亮亮吃大饼大饼勿吃吃小饼小饼勿吃吃香稃吃了饼风调雨顺吃了稃生活步步高月饼月饼月饼真好吃冬过爱吃大月饼中秋佳节赏月圆冬过自在月饼中月饼我爱吃月饼圆又圆咬一口香又甜教我如何不想念盼中秋等月圆月饼端上我心欢不等爷奶慢不管弟妹玩我先把上一快解解谗啊月饼好好吃个遍管它肚子愿不愿全家拜月八月初一太平初一月到中秋全家拜月宝塔灯照照天地花下藕藕丝连连红石榴榴开见子团圆饼夫妻同偕到老和家和睦团圆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乘火箭月宫逛看看嫦娥和吴刚男: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即将过去,我们的主题班会也接近尾声了,最后由我们的同学带领大家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女: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祝老师同学们中秋节快乐,谢谢各位。

  中秋班会第4篇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