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4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docx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

150分钟 分数: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天下?

与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秦国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

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始终坚持了这一政策。

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政策下,努力从事耕战,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例如《厩苑律》《牛羊课》规定:

如饲养耕牛好的,奖田啬夫一壶酒、十条干肉,赐牛长三十日劳绩,免除饲养人一期更役;饲养不好的,田啬夫要受斥责,并罚饲养人服徭役两个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戍律》规定:

“同居毋并行”,即一户不得有两人同时戍边。

《金布律》《效律》等律文中,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限制南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等也作了若干规定。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境内》)。

《秦律杂抄》也规定战死者有赏,如果临阵逃亡,则罚“以为隶臣”。

这样就使秦国的军队在七国之中成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秦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秦的耕战政策能不能贯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能不能忠实地执行。

秦简《为吏之道》列举了吏有“五善”“五失”,《语书》更明确提出了“良吏”与“恶吏”的问题。

“良吏”,就是“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能团结下属、正身守法,不喜争功的人。

“恶吏”则与之相反。

在秦律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官吏的任免、升迁和赏罚的条文,这些条文都贯串着一个基本精神,即以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

秦律十分强调法治,并首先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不得违法。

例如《法律答问》专门有一条解释什么叫“犯令…废令”的问题:

“律所谓者,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

”凡是犯令或废令的官吏都要依法惩办。

秦律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

例如《置吏律》规定:

任用“吏尉”等官吏,如果任用了不该任用的人,就要依法论处。

为了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严防官吏违法乱纪,秦律还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和实行对官吏的考核制度。

《效律》规定:

官吏各有自己的职责,如果失职,就要受处分。

如果官吏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就要按法律治罪;已造成的损失,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

《法律答问》规定,官吏弄虚作假,不仅要依法论处,而且要撤职永不叙用。

总之,从秦律可以看出,封建国家力图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国家机器才有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荀况周游列国后入秦,在被秦丞相范雎问及“入秦何所见?

”,回答“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也”的境界,并希望秦国能“令行于天下”。

不出荀况所料,秦始皇即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摘选自安作璋《从睡虎地秦墓竹简

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1.下列不能作为秦统一天下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国从商鞅以后就制定并坚持了耕战政策,激励广大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B.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实行了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这使秦国的军队成为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C.秦国明确区分了“良吏”与“恶吏”,把“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又能团结下属作为“良吏”的标准。

D.秦国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使国家机器积极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解析 制定“良吏”“恶吏”的标准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原因。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七雄”并争中,秦国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这应该有历史的必然原因。

B.秦国十分强调法治,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并把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

C.秦国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而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又依赖于法律对官吏的严格要求。

D.荀况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的境界,并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

解析 “希望秦国能‘令行于天下’”与“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意思并不相同,此时秦国国君并不是秦始皇。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厩苑律》《牛羊课》和《戍律》《金布律》《效律》中的规定,都可以看做秦耕战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发展生产。

B.《法律答问》规定,做了法律不让做的事,是犯令;法律让做却又不做,是废令,这两种行为都要受到惩罚。

这说明秦国非常重视法律的执行。

C.《效律》规定,官吏玩忽职守造成了损失,不但要按法律规定治罪,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

这表明秦国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

D.《荀子·强国》中“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的记载,生动具体地展现出秦国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

解析 “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不正确。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毛颖①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尝曰:

“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已而果然。

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

居东郭者曰鵕,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②,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筮者贺曰:

“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

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

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

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虽见废弃,终默不泄。

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

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

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上嘻笑曰:

“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

”对曰:

“臣所谓尽心者。

”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

毛氏有两族。

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有毛公、毛遂。

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

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窃姮娥、骑蟾蜍入月      窃:

拐骗

B.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次:

驻扎

C.以衡石自程程:

期限

D.因免冠谢谢:

谢绝

解析 谢:

谢恩。

答案 D

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B.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C.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D.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解析 据文意可知。

答案 C

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将毛笔当人写,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祖先,这就使整个构思有了滑稽的性质。

B.文章的一大妙处,在于它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

C.文章写毛颖一生,峰峦迭起,俘虏而得到封爵,至“将有任使”的巅峰,却正近“不任吾用”的谷底。

D.文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影射讽刺了老而无用的当朝大臣,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解析 “影射讽刺了老而无用的执政大臣”不当。

文章对毛颖“褒”明显多于“贬”,“讽刺老臣”说脱离文章实际;主旨应是,通过对毛颖由于“强记而便敏”的突出才干以及“善随人意”的品性始而重用,终而见弃的遭遇的叙写,借秦皇寡恩薄情讽喻当朝。

答案 D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下如果统一用它来书写的话,秦国大概最终会兼并诸侯吧!

(2)中书君老并且秃头,不能胜任我的任务了。

我曾经称您是中书君,您现在在书写上也不中用了吧?

(3)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刻薄寡恩啊!

参考译文

毛颖是中山人。

他的先人是兔子,辅佐大禹治理东方,(因)养育万物有功,因此在卯地获得封地,死后成为十二神之一。

(他)曾经说:

“我的子孙是神的后代,不可以和其它生物相同,(生产)是从嘴里吐出来的。

”后来果然是这样。

兔子的第八代孙子刚刚出生,人世间正当殷朝时期它住在中山,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够隐身、驱使物事,与嫦娥偷情,骑蟾蜍进入月亮,他的后代便隐居不当官。

住在城东的名叫鵕,(它)狡猾并且善于奔跑,和韩卢比赛,韩卢不如它。

韩卢恼怒,和宋鹊共同谋划杀了它,将它全家剁成了肉酱。

秦始皇的年代,蒙恬将军在南方讨伐楚国,在中山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召集左右的庶长和军尉一起,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和人和的预兆。

占卜者恭贺道:

“这次要捕获的,是没有角,牙齿不锋利,穿短布衣的动物,缺嘴并且颈脖子长,有八窍象打坐一样坐着,就取他的毛,可以用来作为形成(写)书册的东西,天下如果统一都用它来书写(又指统一文字),秦大概最终将兼并诸侯了吧?

”于是开始狩猎,围捕毛家一族,拔下它们的毛,将毛颖装车带回,到章台宫将俘虏献给皇帝,聚集他家族的人将它们束缚起来。

秦始皇恩赐让蒙恬将它放入汤池沐浴,并赐它封地管城,(赐)名字管城子。

一天天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毛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阴阳、卜卦、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山川的记载、地志、字和书法、图画、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天下的书,乃至佛学、老子、外国的各种学说,全都详细地记下;还通晓当代的各种事务,官府公函,市井中货物钱财的账目记录,全都为皇上服务。

从秦始皇到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官名)赵高,下到国民百姓,没有不爱重他的。

又善于随人的意,正直、邪恶、委婉、巧妙、拙朴的,全都随人的意。

虽然有时被废弃(一边),始终沉默但不泄气。

惟有(一点)不喜欢武士,但是如果被请也经常前往。

毛颖长期被封为中书令,和皇上更加亲密,皇上曾经称他为中书君。

皇上亲自决断公事,每天阅览公文以达到规定的重量来限定自己,就是宫里的人也不得站在他的旁边,惟独毛颖和拿蜡烛的奴仆经常在旁边侍奉,皇上休息时才完。

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出现的地方必定互相偕同。

皇上召见毛颖,(他们)三人不等皇帝召见,一动就是一起前往,皇上从没怪罪过他们。

后来一次进见时,皇上要委任,重用他,于是脱下帽子谢恩。

皇上看见他的头发秃了,并且所画的画不能如皇上的意。

皇上讥笑道:

“中书君老并且秃头,不能胜任我的任务了。

我曾经称您是中书,您现在是不能书写了啊?

”回答说:

“我就是尽心啦(暗指卜用尽笔心)。

”于是(皇上)不再召见,(他)回到封地,在管城终老。

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在中国和外地,都冒充是管城人,惟有住在中山的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祖宗的事业。

太史公说:

“毛家有两族,其中一族是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封为毛,就是所谓的鲁、卫、毛、聃。

战国的时候有毛公、毛遂。

惟有中山这一族,不知道他们的祖宗,子孙最兴旺。

孔子作《春秋》,是梦见捉到麟而停笔的,而不是他的罪过。

蒙将军拔中山(兔子)的毛,秦始皇赐封管城,于是世代有名,而姬姓的毛族默默无闻。

毛颖起始于俘虏的样子出现,完结于任命和重用。

秦灭诸侯,毛颖肯定有功劳,没有赏赐和酬劳,还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8.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2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分)

9.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3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答案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鸡  缸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

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瓷缸,瓷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

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

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瓷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

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

这些瓷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

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

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

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

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

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

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

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

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

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

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

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

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

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

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瓷器都发还了。

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

瓷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

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

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瓷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

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

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瓷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

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

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

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

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

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加可否。

但也觉得,值此旧瓷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

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

瓷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

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

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

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瓷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

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①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

瓦全玉碎,天道难凭。

未委泥沙,已成古董。

茫茫一生,与瓷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 ①覃:

深。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中的钱姓老头是作者要批判的对象。

钱姓老头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文中交代钱姓老头“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为铺垫,后面写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即为照应。

C.“鸡缸”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衬托,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一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

D.本文语言简易平淡,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E.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展示了两类人物的命运。

相关时代背景的交代,强化了人物命运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

(2)“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正是小说的独特魅力。

请指出本文情节设置上的三处波折。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姓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塑造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可以很好地让读者窥见丰富的社会生活,更好地揭示文章主旨。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D项,“所有人物”表述不够准确。

A项,“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理由不充分。

钱姓老头是“文革”时代下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既是时代的帮凶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作者的感情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C项,“表明……定会”过于绝对。

答案 

(1)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D得1分。

选A、C不得分。

(2)①“我”买的两个瓷缸普通平常,抱回来只在里面放小米、绿豆,却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瓷器“居然上升为古董”,因“有人揭发”被抄走。

②钱姓老头“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但直到钱姓老头被人揭穿身份,才知道揭发的人是他。

③过了几年,“上升为古董”的“瓷器却一件没丢”,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瓷缸“用它腌上了鸡蛋”回归平常无奇。

④但在“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我”发现这两件瓷器果然是“大清光绪年制”、好像叫作鸡缸的古董。

(答出一点得2分,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3)①他是“文革”中一个由古董商到传达室值班人的普通市民形象,是“文革”时代下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既是时代的牺牲品又是时代的帮凶。

(2分)他阴险虚伪,仗势欺人,甚至以诬陷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分)②塑造这个形象,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为合理,也深刻表现了“文革”时代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这个反思性主题。

(2分)

(4)观点:

以小见大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可以起到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作用。

①小说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的命运变迁,反映了文革前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

②小说中的钱姓老头造反前后由“谦恭”到“大吐其痰”到“专横霸道”到“灰溜溜钻进屋子里”,透过他这个下层小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卑劣,深刻表现了“文革”时代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这个反思性的主题。

③我作为“牛鬼蛇神”,看到了时代对每个人的影响,觉得人“茫茫一生,与瓷器同”,我与瓷器一样,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又都拥有掩藏不住的价值。

(观点得2分,每一点理由得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风雨兼程人生路

——追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

他一生中有近七十年在与天气预报打交道。

他曾7次被邀请到“两弹”发射现场,为“两弹”的成功发射观测风云变幻。

在1954年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水中,他以对天气形势的准确预测,避免了无数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噩耗传来——这位一生风雨兼程的气象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在北京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呕心沥血七十载的气象事业。

“陶先生,您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耕耘,孜孜不倦拼搏,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为我国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得知恩师与世长辞后,学生们在悼念网页上留下了情真意切的字句。

“预报这行饭不好吃”

一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