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19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docx

配套K12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重温必修教材中涉

知识清单 重温必修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

(一)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

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

执事:

办事的官吏。

本文指对对方的敬称。

(二)荆轲刺秦王

1.秦兵旦暮渡易水

易水:

也称易河,河流名,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

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羽”,声调激愤。

3.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

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三)鸿门宴

1.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2.妇女无所幸

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辛”。

3.毋内诸侯

诸侯:

这里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4.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

坐西面东。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5.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

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四)孔雀东南飞

1.汉末建安中

建安: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

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时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

2.槌床便大怒

床:

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

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求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下九:

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4.六合正相应

六合:

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

甲乙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5.黄泉下相见

黄泉:

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

打井至深时地下水呈黄色,又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

黄泉路,指人死时通往黄泉地府的路。

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泉指九个泉井深,或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表示极深,地下极深处即谓黄泉。

6.新妇入青庐

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

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7.伏惟启阿母

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五)兰亭集序

1.岁在癸丑

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修禊事也

禊事:

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六)赤壁赋

1.七月既望

既望:

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2.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3.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人们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七)游褒禅山记

1.游褒禅山记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主要还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

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3.临川王某记

某: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八)琵琶行(并序)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

贬官,降职。

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遂被贬为江州司马。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汉书·周昌传》:

“左迁”,颜师古注:

“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为左迁。

”宋·戴埴《鼠璞》:

“汉以右为尊。

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

2.谪居卧病浔阳城

谪:

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

3.名属教坊第一部

教坊:

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的机关,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

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

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4.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啼血:

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是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5.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

黑色单衣。

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

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④泛指官职卑微。

(九)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

《孟子》:

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

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谨庠序之教

庠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史记·儒林列传》: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汉书·董仲舒传》: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3.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

孝,善事父母;悌,敬爱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十)劝学

1.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君子:

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2.故不积跬步

跬: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十一)过秦论

1.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衡: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侍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

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2.南取汉中

汉中:

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3.此四君者

四君:

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4.以为桂林、象郡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5.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

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七庙:

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十二)师说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如《诗经毛氏传》《春秋左氏传》等。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

“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十三)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史记》

《史记》:

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代的司马迁花约11年的时间写成,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拜为上卿

上卿:

是古代官名。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作为爵位,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3.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斋戒: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4.召有司案图

有司:

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5.臣请就汤镬

汤镬: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6.为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十四)苏武传

1.《汉书》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且鞮侯单于初立

单于:

匈奴的最高首领。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4.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

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清代称额驸。

5.匈奴与汉和亲

和亲:

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摒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十五)张衡传

1.《后汉书》

《后汉书》:

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三十志(三十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

2.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三辅:

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

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阴阳: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5.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太史令:

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6.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

《礼记·乐记》: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

”后称官吏初到任为“下车”。

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

官员到职工作。

(十六)归去来兮辞(并序)

1.归去来兮辞

辞:

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2.仲秋至冬

仲秋:

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十七)滕王阁序

1.棨戟遥临

棨戟:

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2.钟鸣鼎食

钟鸣鼎食: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所以用钟鸣鼎食之家指代大家世族。

3.望长安于日下

日下:

京城。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4.酌贪泉而觉爽

贪泉:

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

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5.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

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十八)逍遥游

 不过数仞而下

仞: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一仞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十九)陈情表

1.陈情表

表:

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

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期功:

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3.死当结草

死当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的一个故事说,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

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

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说他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

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