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68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docx

人民版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贺跃

2007-9

 

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

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

一、教学目标:

⒈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⑵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⑶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⑷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⒉能力目标:

⑴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⑵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⑶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⒊知识目标:

⑴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

⑵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

⑶懂得情绪的基本类型,知道情绪需要调节,学会控制情绪。

⑷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二、教学重点

1、创设教育情境;

2、设计活动环节;

三、教学难点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对“健康”内涵的认识;

2、调节情绪的方法,情绪需要调节;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活动法、情绪调节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重要的一跳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

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

与同学结伴成长

教法及教具

教法:

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感觉很不同

  活动1:

校园里的新鲜事

  ①设计目的:

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②准备工作:

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可相应作以下准备:

  1、准备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风等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2、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

  3、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写好“我爱学校,爱我学校”的赞美诗词。

  3、中小学的学习特点和规章制度的比较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

“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

  

第三步:

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同学提问和回答;教师选择问题向同学提问,并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四步:

教师小结。

  第五步:

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

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第七步:

教师总结。

  ④评价指导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

教师应对同学们在竟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同学们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

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

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

怎么消除孤单呢?

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你准备好了吗

对学生来说,初中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在这种全新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

这些问题和困难不解决,将会影响初中生活的质量。

活动2:

我的锦囊妙计

1.学生交流

在新环境中你遇到了一些什么问题和困难?

2.交流一下各自的锦囊妙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试这依计行事。

3.过来人的智慧是不可忽视的。

请初二初三的学兄、学姐们来班里介绍一下经验,看看他们是怎么适应刚进初中这一特殊时期的。

 

三、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四、作业:

  活动:

在中学,我将出现的新面貌是------

  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曾是佼佼者,有的同学却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应为曾经拥有的荣誉而背上包袱,也不必为曾经有过的失误而懊恼。

关键是怎样把握住新的机会,在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面前怎样展现新的自我。

在中学,我将出现的新面貌是:

 

五、教学反思

  

 

活动课自我新形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一定要珍惜社会主义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正确认识自己,使自身的素质符合社会的要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报效祖国。

  2.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善于从不同的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特点,并制订详细的计划为自己未来进行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符合社会的要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

  3.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畅想未来,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积极的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我。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未来新规划

  2.教学难点:

面对新期待

  教学准备:

名人名言、活动内容

  预习导学:

  1.校园调查问卷:

关于现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2.收集资料,关于未来十年中最具潜力的十大职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我心中的理想形象

  活动1:

校园调查问卷:

  我最喜欢(比较喜欢)的人物:

  喜欢他(她)的理由是:

  对自己偶像的喜欢是理智有度还是盲目崇拜?

  他(她)的一切都值得你学习与模仿吗?

  他(她)给你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他(她)给你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

  很多的偶像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表,大方的举止,其中还有一些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执著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偶像徒有美丽的外表,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善于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不同的优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面对新期待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的自我期待中都包含着对自己未来职业和生活的希冀。

你想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呢?

  活动1:

请四个人分成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一分钟演讲:

假如我是……”。

  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也有一种期待。

比如期待医生有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渊博的医学知识等。

  活动2:

请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未来社会十大最具潜力的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情况,如该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从事该职业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社会对从事该职业人员的期待、该职业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

  活动3:

我是初中生了,他人、社会对我有着怎样的新期待呢?

  举例说明:

如父母对我的新期待:

更懂事、学习自觉性更高些……

  老师对我的新期待:

  同学对我的新期待:

  邻居对我的新期待:

  社会对我的新期待:

  总结: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个人成长的沃土。

我们要从社会需要和自身实践出发,确立个人的成长目标。

  3.未来新规划

  成功者四大习惯:

第一清楚地了解做每一件事的目的;第二要制订计划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所做的事情;第三要找到成功的方法;第四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初中生,主要任务就是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赖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必须制订一个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

  活动:

小品,请学生扮演“十年之后的我们”。

  三、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1.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理解将个人的理想和社会总的要求相结合起来

  四、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1.请每一个同学写一段文字描述十年后的自己。

  2.在居里夫人心目中她有一个形象:

“蚕”。

她说:

“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而同类。

”在法拉第心目中,有一个形象是“烛”,他希望自己“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塌实地为人类服务”。

在鲁迅心目中,这个形象是“牛”。

他说,“我好象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些伟人的事例给你什么启示?

五、教学反思

 

第2课时我们是一个群体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现在初中生群体的了解,与贫困地区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警示学生珍惜眼前的生活,把握这份受教育的权利,好好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满怀着长大的喜悦迈进中学大门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和我们相处了六年的小学同学怎样了?

他们都已经和我们一样走进中学校园了吗?

你是否知道,在我国,有多少人与我们同时获得了中学生的称号?

又有多少人与我们同属于初中生这个群体?

在我们这个群体中,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同等的学习条件?

二、新授

1、初中生群体

2002年,初中生约6687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初中学校65600多所,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2、说一说

你知道与你一起走进我们学校的初一新生有多少?

你所在的县的初一学生有多少?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在小学就辍学吗?

你了解读到初中的学生占我们这个群体的多少吗?

3、在我国的受教育人口中,大学水平的仅占3.9%,高中水平的占12.23%,初中水平的占37.26%,小学水平的占37.17%,其余为文盲。

你能用图示的方法将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占受教育人口的比例表示出来吗?

 

3、比一比

虽然同属初中生的群体,但由于我们生活在不同地区,受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我们学习条件存在明显差异。

展示图片,创设情境

 

A、教室

学生谈谈我们的教室,与图片中的教室做比较,说说你的感受;

B、校园

形容一下图片中的校园,与我们的校园比一比;

C、食堂

学生讨论:

图片中的食堂给你的感觉;

D、放学了

我们放学了干些什么?

图片中的学生呢?

看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总结:

就是这样的环境,也还有近2亿的学生去不了。

与国外相比,日本在1907年就普及了6年指小学教育,而在我国的南、西北一些边远地区到2010只能可望普及小学三四年教育。

尽管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达85%,但还有15%的人口地区只能普及6年甚至3-4年的小学教育。

我国每年有500多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

他们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在学校里学习的权利。

4、分组讨论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家庭的角度:

地区原因:

年龄原因:

性别原因:

5、朗读“难以忘记”

感受曾经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的心灵之声。

 

三、小结

珍惜这份受教育的机会,乐学、好学、勤学,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四、教学反思

 

第3课时谁也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教学目标

用讨论和情境感知让学生体会想学而不能学的痛苦,通过法律连接让学生了解教育的相关法律,知道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更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未成年教育的法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游戏:

老师手里拿两

二、新授

1、讨论:

如果辍学的朱道美来到法律服务中心向你咨询,你将怎样帮助她?

2、案例分析:

某市一所中学为了帮助同学减少梳洗时间,要求全校女生将长发剪短,否则不准进校上课。

大多数同学虽然对此不满,但还是照办了。

只有吴静心疼自己留了7年的长发,坚决不肯剪短头发。

学校就真的将她拒之门外。

假如吴静把学校告上了法庭,而你是法官,你该怎样判案呢?

学生充分交流。

3、各抒己见

某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把学生分别编进了快班和慢班。

张凯丽同学由于几分之差被分到了慢班。

一向活泼好强的她,现在变得终日郁郁寡欢。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你有好的建议给张凯丽同学吗?

你们学校有分快、慢班的现象吗?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4、法律链接

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联合国人权宣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小讨论:

走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有的席地而坐,拿着擦鞋工具等待顾客光临;有的手里拿着鲜花,等待顾客问价;有的跟着父母走街串巷捡废品,以换来微薄的收入……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这些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总结:

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更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

6、情境感知:

如果父母让你辍学,你怎么办?

你周围有辍学儿童吗?

该怎样帮助他们?

三、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