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05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docx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1

简介:

水土保持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的12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各地、各部门防治水土流失、推进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XX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要求,以2005年为现状,编制本规划报告。

关键字: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报告

第一章规划概要

  XX县位于XX省东南沿海,面向台湾海峡,土地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

全县总人口8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1.2万人,16.39万户,农村劳力31.74万人。

全县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

  我县境内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其次玄武岩,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物,古老冲积物和海积物。

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

土壤类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1.61%,滨海风砂土12.86万亩,占4.4%。

  全县耕地49.79万亩,林业用地182.24万亩;滩涂23.65万亩,浅海27.6万亩。

有林地面积160.79万亩,森林覆盖率53.6%。

水田面积29.56万亩,年产稻谷20.36万吨。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7亿元,人均9926元;国内生产总值78.46亿元,人均9918元。

工业总产值78.8亿元;农业总产值39.57亿元。

农村住户纯收入3320元/人,村民消费水平2655元/人。

  根据近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

全县水土流失划分为三个类型区:

  1、西部至北部中低山轻度侵蚀区(Ⅰ)。

本区面积103.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4万亩,占本区面积3.8%,森林覆盖率62.6%.

  2、中部丘陵台地中轻度侵蚀区(Ⅱ)。

本区面积65.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占本区面积7.6%,森林覆盖率61.7%。

  3、东南沿海低丘台地中强度侵蚀区(Ⅲ)。

本区面积12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9万亩,占本区面积7%,森林覆盖率43.3%。

  依据水土保持“三区”划分标准,全县划分“三区”如下: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位于南浦、长桥、石榴、中西林场、官浔、祖妈林水库、杨美水库、石过陂水库、眉力水库库区等乡镇场、村。

该区有较好的林草植被覆盖,人为破坏较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是:

切实保护好天然植被,加强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坚决执行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规定;逐步调整树种、林种结构、着力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山地综合开发也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位于长桥的东方场、割后村和甘棠村,赤湖镇的亭里村、半石村、后湖村、前张村、山油、保安、南峰、西潘;深土镇的山边、东平、示埔、山尾、大店村;赤土的水头、万安、埔阳、浯源村;旧镇的梅竹、山仔、东厝、寨内、上蔡、林美村;霞美的五社、巷内;佛昙的后许、新安、轧内、东坂村;前亭的顶埕、田中央、大社;马坪的马墟、后康、林埭村;湖西的岭脚、苏溪、后溪;赤岭的石桥、前园、杨美、赤岭;官浔的洪霞村、康庄村;盘陀的割埔村;石榴的攀龙、象牙、玳瑁村;绥安的石斋、麦园埔村;杜浔的过洋、院边、后因、湖里、北坂村、古雷的龙口、下桉村;沙西镇的院前、涂楼村;万安农场的古陂作业区;白竹湖农场的和坑作业区和顶埕作业区;下蔡林场以及各个经济开发区。

该区生产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是:

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严格开发和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坚决执行水土保持设施和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

在抓紧开展恢复性治理的同时,落实“谁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规定,严格控制新的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位于本县境内的国道324线和漳诏高速公路两侧可见的青山挂白整治区和中强度流失区。

霞美西部低山流失等低产果园山坡地,长桥农场山边作业区,长桥镇潭阳、东升万亩低产果园区,鹿溪防洪溪岸以及沿海风沙防护林缺口区。

该区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原因,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是:

深化改革,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入,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加强治理进度。

同时应强化监督管理和管护,巩固治理成果,促进区域环境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本规划确定到2010年的重点工程项目:

  1、续建配套XX水土保持生态科教园;按XX县水土保持生态科教园整体规划营建五区十八园,进一步配套完善。

  2、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800亩。

  3、开展鹿溪、南溪中上游及祖妈林和石过陂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保护。

  对规划期内的项目和工程的投资作了估算,总投资为2770万元。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XX县位于XX省东南沿海,东经117°24'—118°02',北纬23'43'—24°02',北部与龙海市交界,西与平和县接壤,西南与云霄县相邻,东南面向台湾海峡。

海岸线215公里,海上交通方便,北邻厦门港,南通港澳,区位极为优越。

  二、地质

  境内成土母岩主要的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在前亭、佛昙一带分布着玄武岩、凝灰岩,系第三纪末的火山岩,局部地段还分布着沙岩、页岩、流纹岩、变质岩等。

  本县成土母质有:

第四纪沉积物。

按其成因可分为:

古老冲积物,在石榴、象牙、官陂一带;近代河流冲积物,在溪流两岸;海积物在滨海平原,背风面为海淤泥,迎风面为风砂土。

  三、地貌

  境内山地系博平岭向东南沿伸的支脉。

梁山、玳瑁山是本县天然屏障,由此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通过中部地区,形成丘陵交错、沟谷纵横的地形地势,其地貌类型有:

  1、中山类型:

以西部、西北部的石屏山、梁山、金岗山、大潭山为主峰,海拔1005.9~800米,峰峦迭障,峡谷深长,巨石迭磊,山涧终年不断,陡坡度在30°以上。

  2、低山类型:

以西北部玳瑁山为主峰,海拔764米,其东南支脉海拔500米以上。

坡度多在25°以上。

  3、丘陵类型:

中、低山伸展支脉的山前宽阔地带,海拔50~500米之间,多形成50~250米的低丘地貌,岗丘起伏,地形破碎,常呈孤立小山包,坡度多在25°左右。

  4、台地类型:

指滨海剥蚀台地,海拔10~50米,地势平缓,坡度在10°以下。

  5、冲积平原类型:

有溪流两岸带状冲积平原和滨海海积平原两种类型,海拔10米以下,地势平坦。

  四、气候

  本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区域性气候差异明显。

  1、热量:

年平均气温分布以鹿溪中下游、沙西为最高,达21℃;北部的长桥、南浦、赤岭、官浔和东南部沿海半岛次之,约20~21℃;西北部的山城、车本最低,在17~19℃左右。

气温依海拔高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米,降低0.5~0.6℃。

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年≥0℃总积温在7700-7400℃,≥10℃的活动积温7200℃~7400℃;海拔730米处,年≥0℃总积温6351℃,≥10℃的活动积温5501.7℃。

  2、光能:

本县光能丰富,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32.76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2月份最少,7月份最多。

  3、降水:

境内年降水量900~1800毫米,由西北部向中部至东南部递减:

西北部中低山地带为1700~1800毫米;中部低丘、平原地带为1434.4毫米(绥安);东南部沿海低丘台地为900毫米(六鳌、古雷)。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2~4月春雨季,160~300毫米;5~6月梅雨季,310~600毫米;7~10月台风雷阵雨季,360~700毫米;11~1月旱季,60~120毫米。

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74%。

暴雨是我县主要气象灾害,多发生在5~9月,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递增,最多的是南浦乡,平均每年6.7次,其次为石榴镇的象牙一带为6.2次,沿海的沙西5.1次,赤湖4.5次,佛昙4.2次,最少的是湖西乡为3.9次。

暴雨的雨量集中,最大日雨量达504毫米,通常200~30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堤岸冲毁,突发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破坏性极大。

  4、风:

本县背山面海,风之影响甚大。

其中以台风、秋冬东北大风和春夏之交东北大风为基。

台风风速在17米/秒以上,历史上绥安地区曾出现过台风暖时风速达40米/秒以上,台风往往伴随暴雨,破坏性极大,是我县的又一个严重气象灾害。

累年统计平均每年4.3次,最多年份9次,最少年份2次。

台风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月份在7~9月,占全年78%,其中偏重影响台风占84%。

  5、相对湿度:

本县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一年中3~6月最大,在78%~92%之间;7~9月次之,在73%~89%左右;10月~1月最小,在66%~85%。

  五、植被

  1、植被类型:

本县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雨林。

由于人为的和自然力的长期破坏,季雨林早已消失。

从现存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有9个植被型:

  ⑴阔叶林植被型。

其基本特点是:

  ①原生群落已全部消失,现存为天然次生和人工营造类型;

  ②天然次生阔叶林呈多种阔叶树混交,罕见纯林。

人工阔叶林呈纯林,罕见混交林,最常见的台湾相思、多种国外相思和木麻黄是主要水土保持树种;

  ③群落内幼苗幼树较多,经封山育林或次生林改造可演替为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④该类型优势树种为常绿阔叶树,乔灌草层次分明,水土保持功能良好。

  ⑵针叶林植被型。

其基本特点是:

  ①天然次生林罕见,仅存低丘地带的油杉残林和中低山地带马尾松小片疏林。

经封山或次生林改造,疏可郁成林。

  ②人工针叶纯林为主,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杉木群落,前三个群落为本县常见的水土保持林。

  ⑶针阔混交林植被型。

其基本特点是:

  ①呈常绿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

  ②该类型有天然次生型和人工营造型两种,前者分布于中低山,后者多在低丘台地水土流失地带,常见的群落有马尾松+相思树。

  ⑷竹林植被型。

其基本特点是:

  ①种群结构单纯,多为人工纯林,有毛竹、花竹、藤枝竹、麻竹、绿竹;天然竹类群落仅见于龙岭、山城、车本一带深长陡峭沟谷地段的杂竹片林,对防治中低山区山洪暴发起着重要的防护作用。

  ②人工营造的花竹、藤枝竹是防堤固岸的最佳树种,分布于鹿溪中上游及其它溪流两岸。

⑸稀树灌丛植被型。

其基本特点是:

  ①系次生林受严重破坏后遗存的残林,群落优势乔木树种的盖度在40%以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繁茂,幼苗幼树较多;

  ②中低山区的稀树灌丛,通常采用封山育林办法,可促其成林,例如马尾松、木荷、青岗栎、黄杞、栲树等稀树灌丛;沿海低丘的稀树灌丛,如木麻黄、桉类、竹类、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等稀树灌丛,封育措施难成林成材。

  ⑹灌丛。

其基本特点是:

  ①群落中无乔木树种,仅由灌木层、草本层和幼树幼苗组成;

  ②雨林性次生灌丛居多,如桃金娘灌丛刚松、油甘灌丛;

  ③中低山地带的灌丛群落覆盖度多在60~90%左右,在陡坡崩坎地段可作为天然防护群落保存;中部和沿海地带的灌丛一般都要更新造林,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⑺草坡。

其基本特点是:

  ①生态功能差;

  ②绝大部分属于旱生草坡,以芒萁骨、白茅为主;

  ③草坡土壤侵蚀严重,生物积累微弱,多数无表土层,常见岩石裸露,肥力低、干旱;常见于水土流失严重地段,多分布于沿海、中部低丘地带。

  荒漠——山地植被基本毁光,土壤绝大部分已被冲刷光,山体的85%以上为裸露岩石占据,岩石间隙小块有土之处,生长着芒草、芭芒、野枯草、芒萁骨、菝葜等旱生草灌。

荒漠在植被逆行演替阶段上同于沙漠,被认为难于逆转。

近十几年来,本县通过封山、护草、人工植树,成果显著,全县8.4万亩的石头山荒漠80%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马尾松+相思树、湿地松+桉类等群落,有的总覆盖度达到60%以上。

  2、植被分布规律:

现存各植被类型从东南沿海至西北山区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依序分布着三大植被带:

  ⑴滨海滩涂台地适沙耐碱抗风植被带。

分布在滨海10个乡镇76个村,由海涂红树林、海岩沙生草坡、海岸防护林、海岸针阔混交林构成。

  ⑵东南部、中部低丘台地耐旱耐瘦水土保持植被带。

分布范围跨度大,由沿海10个乡镇靠内陆一侧的低丘到赤土、万安、城关、大南坂的全部及湖西、长桥、石榴和盘陀的一部分。

由耐旱耐瘦水土保持林、旱生草坡、雨林性灌丛和较耐旱的经济林(油甘、杨梅、李、油茶)构成。

  ⑶西部西北部中低山适阴喜湿用材、水源涵养林植被带,分布范围在境内从西南往西北的一个大环形地带,包括金岗山、梁山、大潭山、石屏山、梳妆岩、大帽山。

由松类人工林、次生针阔混交林、稀树灌丛、竹类等构成。

  六、水系状况

  境内有6条水系:

  1、鹿溪:

全长54公里,境内40公里,流域面积631.4平方公里。

  2、南溪:

全长55公里,境内30公里,流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

  3、赤湖溪:

全长30.8公里,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

  4、浯江溪:

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182.1平方公里。

  5、佛昙溪:

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78平方公里。

  6、杜浔溪:

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

  6条水系总长208.7公里,境内全长169.1公里,流域面积1368.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

  七、土壤

  境内土壤有6个土类,18个亚类,49个土属。

各土类概况如下:

  1、砖红壤性红壤。

总面积146.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0.14%,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系我县地带性土壤。

依其发育程度和侵蚀情况,共划分为4个亚类16个土属。

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东南沿海和中部低丘台地的土壤基本属于这个土类。

  2、红壤。

分布于海拔300~800米的丘陵、中低山地带,面积33.5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47%。

该土类有机质含量较高,水湿条件较好,是我县用材林、水源涵养林的适生土壤,共划分为3个亚类,8个土属。

  3、冲积土。

分布于河流冲积平原、河漫滩地,面积1.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51%。

有冲积土和灰沙土2个亚类。

土质沙性,易受洪涝冲刷。

  4、风砂土。

分布于滨海各乡镇,包括滨海风砂土和沙质土2个亚类,面积12.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

营造防护林后,砂土相对固定,旱、沙、瘦是其生产障碍因素。

  5、盐土。

分布于滨海平原,潮间带的滩涂,表面含盐量往往大于0.6%,面积23.09万亩。

有滨海盐土和咸土2个亚类。

滨海盐土是水产养殖地,咸土系已脱盐熟化的耕作地埭田。

  6、水稻土。

分布于六条溪流两岸冲积平原及滨海平原,部分分布于山垅谷地,面积31.8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9.3%。

该土类有5个亚类,16个土属。

第二节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XX县土地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折合297.2万亩。

土地利用现状为:

农业用地49.8万亩,占16.7%;林业用地182.16万亩,占60.7%;淡水面积6.2万亩,占2.0%;居民点、道路、岛屿、盐坊共计86.2万亩,占20.6%。

除以上陆地面积外,还有滨海滩涂23.65万亩和浅海面积27.6万亩。

  全县平均每人拥有土地总面积3.7亩,土地后备资源不多,属我省人多地少的县。

但是,山海面积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1、耕地。

农业用地为49.8万亩,人均0.6亩,其中水田29.6万亩,人均0.38亩,旱作农地20.2万亩。

本县耕地肥力等级为一等,占耕地8.83%,二等占40.09%;三等占39.24%;三等以外占11.74%。

耕地普遍缺素,缺钾占耕地70.4%,缺磷占73.5%,缺氧占50%,缺有机质(1%以下)占32.5%。

  2、林业用地。

现有林业用地182.1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0.68%,人均2.3亩,其中中低山面积6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35%;丘陵台地面积105万亩,占57%;沙滩12万亩,占8%。

林业用地质量不佳,其土地生产力等级3~4级的占49.2%;劣质旱坡30多万亩,岩石裸地(石头山)8万多亩。

按林业立地类型划分:

Ⅰ类占1.32%;Ⅱ类占22.5%;Ⅲ类占72.34%;Ⅳ类占5.08%;林业用地开发利用充分,现有有林地159.86万亩,占林业用地87.8%。

  二、滩涂浅海淡水水面资源

  1、滩涂:

面积23.70万亩,可利用面积15.1万亩,占63.70%;底质类型泥质占34.30%,沙泥质占26.30%,沙质占25.10%。

滩涂分布:

东山湾10.15万亩,可利用面积6.34万亩;旧镇湾8.64万亩,可利用面积6.33万亩;佛昙湾(包括六鳌、赤湖、深土)4.86万亩,可利用面积2.43万亩。

全县已开发水产养殖的滩涂12.7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80%。

  2、浅海。

总面积27.80万亩,可利用水产养殖4.14万亩。

底质为沙泥的占80%,在前亭、佛昙、深土、赤湖、六鳌、杜浔、古雷等7个镇;泥沙质类型占20%,在沙西、霞美、旧镇等3个镇。

浅海分布:

东山湾4.5万亩,可利用的1.52万亩;旧镇湾8.80,可利用的1.52万亩;佛昙湾14.30万亩,可利用的1.47万亩。

浅海现已利用的有4.9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02%。

  3、淡水水面。

总面积6.2万亩,其中水库2.9万亩,池塘1.4万亩,河沟0.7万亩,埭沟1.2万亩。

  三、水资源

  1、水量:

本县水资源较丰富。

6条溪流除南溪入龙海市出海外,其它5条均在本县出海。

地表水在境内的总径流量:

丰水年22.11亿立方米,平水年13.88亿立方米,枯水年8.05亿立方米。

径流量年际间相差很大,东北部的石过陂水库1973年为1963年的4.2倍,中部的眉力水库1972年为1968年的3.4倍,西部的梁山水库1975年为1967年的4.4倍。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500~93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每平方公里产水量枯水年41万立方米,平水年71万立方米,丰水年113万立方米。

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2298立方米,加上外县流入本县的水量,每人占有地表水2783立方米。

  2、水能: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7946千瓦,可开发的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0处,装机容量15700千瓦,包括小型水电站,可建110处,装机容量25000千瓦。

  3、水利:

全县中型水库7座,集雨面积198.32平方公里,小㈠型水库18座,集雨面积82.05平方公里,小㈡型水库59座,集雨面积90.17平方公里,中小水闸120座,水渠100多条,修建内陆堤岸200多公里,海堤194公里,此外还发展相关机电设施。

这些水利设施利用水量约3.2亿立方米,保灌面积31.2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2.08万亩。

全县受旱影响严重的面积还有22.51万亩,洪涝灾害面积还有9.20万亩。

  四、植物资源

  1、林木。

本县乔木树种36种、灌木83种、林下草本植物46种,果树60多种,回旁绿树72种,竹类7种,合计304种,立木蓄积量86万立方米。

桉林种分为:

  用材林:

5.20万亩,分布于西至西北中低山区。

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毛竹等。

  经济林:

80.75万亩,分布全县低丘台地,主要的在中部和西北部,以龙眼、荔枝、蜜柚、橄榄等。

  

  防护林:

72.33万亩,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风固沙林、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国防林、风景林等。

  薪林:

5200亩,分布于中部和沿海。

  2、农作物。

  粮食作物:

水稻为主,播种面积75万亩;

  豆类作物:

大豆为主,播种面积6万亩;

  油料作物:

花生为主,9万亩;

  糖料作物:

甘蔗4万亩;

  绿肥覆盖作物:

印度瓜地兰、印尼绿豆、印度豇豆等7种;

  牧草:

大天水、象草等;

  纤维作物:

剑麻为主等9种;

  辛香作物:

肉桂、香茅等7种;

  饮料作物:

茶叶、玫瑰茄、西番莲等3种;

  热带水果:

菠萝、香蕉、木瓜、番荔枝、芒果、莲雾、番石榴、杨桃、菠萝蜜等;

  亚热带水果:

荔枝、龙眼、枇杷、柑桔、橄榄、黄皮果、全束、柚子、柠檬、油甘,还有桃、李、梅、柿树、杨梅、棕包梨等;

  蔬菜作物:

有叶菜类17种;花菜类3种;菜心类4种;果豆类16种;根茎类13种;辛香类5种;食用菌类5种;野生菜类5种。

  3、水生植物。

淡水水生植物有水浮莲、日本水仙,是良好的淡水鱼、禽畜饲料;滩涂上保存有秋茄为主的红树林;浅海有紫菜、鹧鸪菜、洋菜、赤菜、海兔丝、海带,其中紫菜和海带已人工护养,是本县重要的出口产品。

  五、矿产资源

  本县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辉绿岩、铝矾土、高岭土、石英砂。

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

  全县有29个乡(镇、场),370个行政村(作业区),19万户,80.8万人,其中农业户16.4万户,71.2万人,农业劳力33.5万人。

全县人口密度为400人/KM2。

二、文化水平和科技人才

  全县有中小学353所,在校学生16.7万人,在校大、中专生835人。

全县科技人员1.3万人,每千人中有科技人员1.6人。

三、交通电力通讯

  本县陆海交通方便,国道324线贯通全境,北通福州,南达广州,全县公路总长1075公里,全部行政村畅通无阻,漳诏高速公路从东北至西南贯穿全境,全县年客运量428万人次,货运量646万吨。

海运交通南北畅通,北至厦门、福州、上海;南达汕头、广州、港澳;东可直航台湾。

下寨港、旧镇港和古雷港是目前主要的外向港口。

  截至2004年底,全县农村小水电装机3.1845万千瓦时,乡村小水电站16座,年发电量1862万千瓦时,农村年用电量2781万千瓦时。

四、产业结构

  公元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现价)87亿元,人均9926元,工业总产值78.8亿元,林牧渔农业总产值30.39亿元。

五、农户经济状况

  每个农业劳力提供粮食1201公斤和创造农业产值11170元,人均年纯收入3320元,村民消费水平每人2655元/年,农户经济生活水平相差较大。

外出劳务的劳力2万人,占劳力总数的6%。

第四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一、水土流失状况

  1、水土流失类型。

  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9.56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其中轻度侵蚀69.97km2,占全县流失面积58.52%,中度侵蚀28.49km2,占全县流失面积23.83%,强度侵蚀19.98km2,占全县流失面积16.71%,极强度流失面积1.12KM2,占流失面积的0.94%。

  我县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其中面蚀为主,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5%;其次为沟蚀,占5%。

  水土流失的分布地域差异性明显:

植被保存较好的西部、西北部中低山区属轻度侵蚀;中部丘陵地植被质量较差,水土流失多为中度侵蚀,东南沿海低丘台地历史上植被破坏严重和旱地耕作不当,面蚀严重,无表土层,属强度侵蚀;开矿等生产开发项目造成极强度侵蚀,沿海石头山土壤属极强度侵蚀。

  2、水土流失成因。

  ⑴自然因素

  ①植被:

西部西北部的常绿次生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盖度大、层次多,保水保土强,该地带水土流失较轻微,虽遇暴雨也绿水长流。

历史上,植被破坏严重,现有的群落结构残缺的中部东南部丘陵地的旱生草坡、灌丛类型,保水保土功能差,坡地无腐殖层,表土层无或极散,乃中强度侵蚀。

  ②岩石母质。

本县成土岩石主要是花岗岩类,石英砂含量多,淋溶强烈,发育为母质后,结构较松散,质地较轻,形成的土壤易被水冲刷流失。

例如赤土亚类的赤砂土土属,由粗晶花岗岩发育而成,总面积11.7万亩,广泛分布中部丘陵台地。

由于其风化壳含石英砂多,耕层砂化,土壤质地轻、淋溶强,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冲积平原的冲积土和灰砂土,其母质为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