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099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登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

  借鉴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

  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

  (756)至乾元二年

  (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

  (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

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