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0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docx

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

9 三峡

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

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导入二(问题导入):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千米。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

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

导入三(故事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

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

个地方吗?

请只说一个。

余秋雨毫不犹豫地回答:

三峡。

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部将郭子恢杀害。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交流背景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段。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

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知识链接

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水经注疏》,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3千米。

因瞿

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4.积累字词

注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绝

 多生怪柏(yǎn)

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初步感知三峡之美。

【交流点拨】强调朗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停顿、节奏、轻重,还有语速、语调,还有感情……

全班齐读全文,注意所说的几个方面。

教师指导朗读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

水襄陵”“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

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2.学生自主阅读,结合书下翻译理解课文意思,交流并讨论。

请根据景物的不同给每段总结段意。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第一段重点写山,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三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

(二)深层探究

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三峡的景物特点

【交流点拨】

(1)先写山,后写水。

(2)写山:

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

夏天——春冬——秋天,描绘不

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

突出水势,写出水的大、急、快。

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突出“奔放美”。

春冬:

突出水色,写出水的清、绿。

清澈见底,奇异峻秀。

突出“清幽美”。

秋天: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突出“凄婉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2.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一)深层探究

1.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2.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的写景方法。

【交流点拨】1.因为相比而言三峡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详写。

夏季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峡水势涨落的特点安排夏、春冬、秋的顺序写景。

2.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二)品析语言

1.学生齐读下面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设计意图:

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交流点拨】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

“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品读赏析课文,深入情境,揣摩文章写景的妙处,赏析语言美、意境美,领略三峡的壮美雄奇。

设计意图:

感悟三峡之美。

【交流点拨】

(1)美在层次结构,先写山,后写水;先写夏水,再写春冬之水,再写秋水;先点时令,再写江水,再写山岩。

(2)美在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

(3)美在角度变化,先俯瞰再仰视,既写低处,又写高处。

(4)美在线条的组合,清流回旋、悬泉瀑布(曲线、弧线)。

(5)美在语言秀丽,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回清倒影。

(6)美在语言的凝练,清荣峻茂。

小结:

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把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

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

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

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点拨】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

文章第二段与

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 峡

山    水

连绵湍急

高峻清澈

凄凉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

局的匠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导入一(情景导入):

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导入二(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

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

山水诗呢!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交流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1)书:

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

谢灵运是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期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4.积累字

(1)注音

陶弘景(hóng)   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跃(yuè)

欲界之仙都(y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朗

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一)整体感知(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交流点拨】1.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3.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之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4.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体会本文优美语言,理解写景方法,理解作品的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

】1.

(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

(2)时间上:

早晚结合[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地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

“交”“将”“欲”“竞”等。

3.(示例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二)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示例三)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示例四)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山水小品寥

寥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

美动人。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背诵《答谢中书书》,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

先仰视“        ”,再俯视“        ”,又平看“        ”“        ”,最后又分“        ”“        ”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        、        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导入一(情景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

“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你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文学家,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二(故事导入):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背过他的诗文?

哪位同学能背诵一首?

(指名背诵)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

何夜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下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交流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

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知识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的事。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4.积累字词

(1)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荇(xìng)

(2)解释词语

欣然:

高兴地      念:

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

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

于是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大概是相与:

共同,一起

但:

连词,只是

闲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朗读节奏

提示: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每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

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4.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1.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

月色优美

2.记叙→交代时间、地点、原因

描写→庭中月色

议论、抒情→惋惜无人赏月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

又因被贬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于

(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深层探究

1.“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什么景?

怎样的景?

又怎样去描绘的景?

仅仅是写景吗?

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闲”字?

设计意图:

掌握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1.描写了月光。

清澈透明、淡雅幽静。

引导:

把“如”和“盖”去掉,读一读,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水的),实际呢,是写月光,可见,是采用比喻的手法。

去掉“盖”,很平常,加上,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先实写,后虚写,虚实相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积水空明”就月光本身形容,而“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一正一侧,一静一动,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2.月色常有,竹子和柏树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

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和自我排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

情感:

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等。

3.两层意思:

①以闲人自居自傲。

那些追求名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的人,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

(三)品析语言

背诵本文写景的句子,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

品析写景妙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交流点拨】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

好。

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原句(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