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40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docx

北师大版八下《饮酒》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科目语文  编写时间 年月日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饮酒(其五)

授课班级

 

教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能力目标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计划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

补充与修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2、了解表达特色。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其五)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

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

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

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教学课类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点拨学生讨论并赏析 

板书设计 陶渊明诗两首—饮酒人、景、情  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融为一体    

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结 一 

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

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今天我们来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二 

朗读、体会这首诗是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

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

另外。

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三 

描绘画面、师生点评   发言,描绘画面生活态度:

远离名利、悠然自乐!

四 

赏析诗句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

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

常言道:

“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

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

这四句,人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