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92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docx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总结统一检测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201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3年4月18--19日进行了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统一检测,依据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新课标)试题特点和2013年高考大纲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确定的考试内容,在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下,在全省抽样阅卷的基础上,并与所有来自不同层次的参加阅卷的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后,形成了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该报告全面分析201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历史学科的命题特点、学生考试情况,着重分析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阶段高三复习备考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帮助高三历史教师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能为最后阶段的历史教学冲刺和回归教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基本情况

100

90

89

80

79

70

69

60

59

50

49

40

39

30

29

0

最高分

(%)

5

446

3469

12421

22788

26973

18559

8522

93183

1036

94219

96

0

45.57

17.54

表1:

云南省2013年第二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统计表

 

表2:

云南省2013年第二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抽样成绩统计表

样本数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869

100

48.45

0.48

12

153

17.61

80

8

 

全卷

分数段

29以下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100

人数

44

156

270

246

118

34

1

0

 

图1云南省2013年第二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抽样成绩分数分布

图2云南省2013年第二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实考成绩分数分布

云南省2013年高三第二次统测总实考人数94219人,比第一次省统一监测93323人多896人,历史学科最高分96分,平均分45.57,与省第一次统测平均分48.87相比降低3.3分,难度值0.46。

云南省2013年高三第二次统测抽样人数869人,历史学科最高分80分,平均分48.45,难度值0.48。

实考数据和抽样数据与很好的一致性。

实考人数分数峰值分布和抽样分数峰值分布均集中在30分—59分之间,该分数段实考人数中有68320人,占总人数72.51%;抽样人数中,该分数段人数672人,占抽样总人数75%,两组数字非常接近。

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依然是欠缺对历史学科知识准确识记、理解和精准掌握,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和定位差,欠缺对历史的宏观认识。

其次,能力和方法方面,材料的解读、运用、知识迁移有效性差。

审题、解题技巧欠缺,表达欠缺学科特点。

在最后复习的5月阶段,依托考纲,突出主干知识,强化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准确定位、理解历史阶段。

联系学生统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总结做题技巧,该阶段学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60分—79分成绩良好阶段的学生在实考人数中有15890人,占总人数16.86%;抽样人数中,该分数段人数152人,占抽样总人数16.9%,两组数字非常接近。

这部分学生一般基础良好,有较强的学科能力,只要注重细节,针对知识中的缺漏,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总结做题技巧,在高考中非常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

30分以下的学生,实考人数中有8522人,占总人数9.0%;抽样人数中,该分数段人数44人,占抽样总人数5.0%,抽样人数比例略少于实考人数比例。

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弱,学科能力相对薄弱,在最后阶段,抓住主干核心,突出重点,提升基础知识,同时了解高考试题考核的特点,树立信心,在高考中同样可以有较大提分空间。

二、考点分析

⒈试题考查主要知识点和考查能力统计

题号

题型

内容

考查能力

分值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论证和探讨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24

文字型材料题

先秦政治制度特点

4分

25

文字型材料题

宋朝科举制

4分

26

文字型材料题

清朝民族政策

4分

27

文字型材料题

清末新政

4分

28

文字型材料题

近代新旧生产方式冲突

4分

29

文字型材料题

民初共和政治

4分

30

图片型材料题

中国改革

4分

31

文字型材料题

雅典民主政治

4分

32

文字型材料题

英国代议制发展历程

4分

33

文字型材料题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4分

34

文字型材料题

欧盟建立原因

4分

35

文字型材料题

现实主义文学

4分

40

必修模块材料题

思想解放历程

25分

41

必修模块材料题

经济发展目的

12分

45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5分

46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英国法国民主政治历程

15分

47

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15分

48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

15分

⒉教材和板块知识统计

考纲中

历史

分期

 

板块

分类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合计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政治文明

12分

0分

4分

8分

4分

0分

8分

8分

36分

物质文明

0分

4分

8分

0分

0分

0分

4分

8分

24分

精神文明

0分

0分

4分

9分

0分

0分

4分

8分

25分

分类合计

16分

33分

4分

32分

85分

选修

15分

备注:

第二次省统测试题政治、经济、文化各模块分布基本均衡。

三、试题特点分析

⒈立足学科主干,教学导向性强。

此次文综(历史)卷就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先秦政治制度特点、宋朝科举制、清朝民族政策、经济体制改革、英国代议制发展历程、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欧盟建立原因、思想解放历程等必修一、二、三教材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事件,没有超纲的内容,对高考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备考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⒉凸显能力考查,关注能力养成。

试题彰显新课程理念,关注全新材料情景下形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导向标。

试题依托材料,以能力立意,要求考生解读材料的同时运用知识,在提取观点的同事论证自己的观点,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⒊关注热点,体现强烈现实感。

试题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如第40题对近代历史上中外思想解放的关注、41题对经济发展目的的认识等,均体现从历史学习、评价中汲取历史智慧

⒋试题命制科学、规范,答案设置具有引领性。

试题均为原创性试题,内容、能力要求均符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纲》的要求,试题表述合理有效、题干及设问准确、简洁,试题语言简练严谨,语义明确,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

难度值在合理范围内,贴近高考要求,符合既定的设计目标。

参考答案科学准确,简练、没有学术上的争议,便于操作,评分参考有利于鼓励学生有创建性地答题。

尤其是41题答案,12分的试题,分五个层次合理、科学、严谨地展示了分层给分试题评阅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乃至对云南省高考评卷答案设置都有非常郝的导向作用。

四、试题解析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客观题:

历史试卷共设计12道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周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

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C.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

此题考查主干知识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试题设置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周”、“姻亲关系”、定位材料考查的历史阶段为周朝,材料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典型特点。

试题的关键词“周”、“姻亲关系”,材料指向周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贵族政治、宗法制度以及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所以,A、B、C项都是合理解释,而D选项“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不符合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D。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C选项,高达26.58%,主要问题是对材料所体现的血缘政治与原始社会的关系缺乏基本认识。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2.07分,难度为0.52,区分度0.36。

25.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

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25题以唐宋时期关于科举取士的对比材料入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段“两宋”、“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释褐入官”,试题考查设置的特征是最佳项选择题,要求学生回答“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A选项“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不符合两宋历史阶段特征,两宋时期人才选拔制度与隋唐相比并无大的创新;B选项“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D选项“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都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对宋最深远的影响。

C选项“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科举制度变化的目的与影响,所以是正确答案。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B选项,高达33.29%,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历史现象和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进行严格的区别和认识。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2.1分,难度为0.53,区分度0.41。

26.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

其深远意义是

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推动了“改土归流”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6题考查古代历史中民族关系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是“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深远意义”。

A选项“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错在程度副词“开始”,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都早于清朝;B选项推动了“改土归流”,和材料没有关系,而且“改土归流”尽在西南地区;D选项“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材料措施的影响,但仅是对清王朝而言,与C选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比,不算是深远意义,C选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材料措施的深远影响,该影响不仅仅存在于清朝。

所以,C选项是正确答案。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D选项,高达31.42%,主要问题是对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较差,没有正确理解“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的“深远意义”是超越清王朝“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2.2分,难度为0.55,区分度0.41。

27.对右图政治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A.抨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B.讽刺清廷对立宪缺乏诚意

C.预示着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D.揭露了民初立宪的脆弱性

 

本题以一副政治漫画入题,考查清末新政的评价。

漫画中左边人物是清政府的形象所用芭蕉扇鞥起到的是降温的作用,右边文字“禁口不谈天下事”都反映出对“立宪”缺乏诚意,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讽刺清廷对立宪缺乏诚意”。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D选项,占23.48%,其次A选项为16.92%。

C选项为11.28,错误率分布比较均衡。

主要问题是时间定位、历史阶段特征掌握不到位。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1.91分,难度为0.48,区分度0.36。

28.1888年10月至11月《申报》对广州织衣行的械斗进行了连续报道:

“机房之织辨栏干者,向分金花、彩金两行,现因金花行改用机器织造,物美价廉,而彩金行不能仿而行之,未免相形见绌。

于是顿萌妒忌之心,谓金花行夺彼生路,竟纠集数百人,各持军械,前往寻衅。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行会制度的没落

B.新旧生产方式的冲突

C.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D.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本题以《申报》对广州织衣行的械斗进行了连续报道的一段材料为载体,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中新旧生产方式的冲突的历史现象。

A选项“封建行会制度的没落”,封建行会制度指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

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

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采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

理解封建行会制度的概念,可知材料和封建行会制度的没落没有关系。

C选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材料仅给出金花行改用机器织造,难以证明金花行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而且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段在19世纪60、70年代,材料的时间段是1888年。

D选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的结论同样不成立。

B选项“新旧生产方式的冲突”符合对材料的合理完整解读,顾B选项正确。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D选项,高达39.36%,主要问题是重要重要历史概念不能精准把握,以及对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准确,提取准确、完整有效信息能力较差的问题。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1.92分,难度为0.48,区分度0.22。

29.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右图中“民主”的使用次数开始超过“共和”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民初共和政治的受挫

C.五四运动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本题以《新青年》中“共和”、“民主”的使用次数图为材料载体,考查学生的历史阶段特征准确掌握的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试题设置为最佳项选择题。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定位民主超过共和的时间点在1919年1月前,A选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1915年,1915年时,共和的次数远超过民主次数。

C选项“五四运动”、D选项“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都在1919年5月后,从时间段可以排除。

B选项“民初共和政治的受挫”符合历史阶段特征,是“民主”的使用次数开始超过“共和”的主要原因。

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本题错选率比较均衡,A选项,占27.96%,C选项为36.02%,D选项为31.07,各项错误选项比值分布都比较高。

主要问题是历史阶段特征掌握不到位,以及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比较差。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0.17分,难度为0.04,区分度0.06,是全卷最难得选择题。

30.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

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

材料中的举措推动了

A.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B.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D.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本题考查中国计划经济的特点。

材料中的“以税代利”政策的背景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体现为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有必要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由上交利润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税目、税率缴纳税收,从而把二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通过税法固定下来。

在试点的基础上,于1983年6月1日推行第一步利改税。

第一步利改税仍采用税利两种形式上交企业利润,按照国务院1983年4月24日批准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对不同规模、行业的盈利企业采取不完全相同的办法:

1.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所得税后剩下的利润,一部分上缴国家,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

2.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按照八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征收所得税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

但对税后利润较多的企业,国家可以收取一定数量的承包费或按固定数额上缴一部分利润。

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实行税利并存的格局。

“以税代利”政策没有改变国营企业的性质,但是,极大增强了国营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选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本题错选率较高的是C选项,高达31.88%,最高的是D选项,高达31.99%。

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重点概念把握的精准程度不都。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1.21分,难度为0.3,区分度0.37。

31.在古代雅典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在陪审法庭供职。

刻着每个民选审判官名字的小铭牌,被塞进一个抽签装置里,这个装置能够随机分配每天的陪审员。

以下对该制度设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保证审判的公正性B.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

C.一定程度限定陪审员资格D.确保公民参政时间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历史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试题设置为逆向选择题。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随机分配”,理解该制度设计,“随机分配”的特点有利于A选项“保证审判的公正性”;每个公民都有机会被“随机分配”担任陪审员所以有利于B选项“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以及要被“随机分配”到才能担任陪审员,符合C选项“一定程度限定陪审员资格”。

“随机分配”不可能保证D选项“确保公民参政时间”,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A选项,高达23.13%,主要问题是对欠缺对材料准确理解,以及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2.06分,难度为0.52,区分度0.15。

32.英国学者指出:

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

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本题英国代议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A选项“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错误,因为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前,英国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不能算“统而不治”;B选项“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错误,因为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已经使英国议会高于王权;C选项“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错误,因为英国议会改革主要针对议会选举权进行改革,与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无关。

D选项“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符合材料表述,所以D选项是正确答案。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C选项,高达44.42%。

主要问题对重要事件、重要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到位。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1.4分,难度为0.35,区分度0.47。

33.英法两国历史上曾经签约规定:

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这一条约最早应签订于

A.18世纪晚期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晚期D.20世纪初期

本题考查蒸汽时代经济政策所体现的经济思想,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可以判断出材料体现的是适应工业革命后输出商品、掠夺原料所需要的低关税和零关税、经济思想是提倡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此经济思想最早出现在蒸汽时代。

B选项“19世纪中期是大多数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历史时期,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A选项,高达22.9%,主要问题是死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实行的时间在蒸汽时代,但是不能在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时间中准确合理地判断应该在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才会有如此经济思想。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1.98分,难度为0.5,区分度0.1。

34.有学者认为,以欧盟目前的体制形态来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职能配置上,欧盟都显示出一种超越国家的能力倾向。

但是,如果我们追溯欧洲一体化的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

材料揭示了

A.欧盟建立的根本原因B.欧盟的发展途径

C.欧盟的组织形式D.欧盟的性质

34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考查欧盟建立的原因。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追溯欧洲一体化的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材料强调的就是欧盟建立因为“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国家利益时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所以,正确答案为A选项“欧盟建立的根本原因”。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D选项,高达14.84%。

主要原因欠缺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材料的准确解读、。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1.05分,难度为0.26,区分度0.23,此题为全卷最难的选择题实在出乎意料之外。

35.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对此展开文学批判的代表作品是

A.《悲惨世界》B.《人间喜剧》

C.《太阳照样升起》D.《日瓦戈医生》

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的相关史实。

试题的时间定位很确定,“19世纪中叶”,这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历史时期,其次,材料中批判“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更明确地指向批判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

A选项《悲惨世界》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C选项《太阳照样升起》是20世纪海明威的代表作,成书于1927年。

D选项《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成书于1956年《日瓦戈医生》,在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制。

C选项“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绘画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注重色彩,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A选项,为23.82%,主要问题是对文明史中的文学部分学士普遍不够重视,对主要文学流派的时间识记不到位。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2.29分,难度为0.57,区分度0.35。

(二)主观题

根据抽样统计与统一阅卷情况,大题、非选题、I卷、II卷具体如下:

题号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满分人数

满分率

最高分

第40-1题

6

2.94

0.49

0.38

1.4

425

48.91

35

4.03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