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32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组长:

毛琳琳执笔:

毛琳琳

课题组成员:

徐聃蒋珍江徐一勇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现状调查》、个别访谈及对社政课堂观察,以研究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现状及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三维目标落实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落实三维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三维目标;认识;备课;课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可见,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更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

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然而分析当前我校社政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

相当一部分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社政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把“三维目标”人为地进行“肢解”,造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该落实的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从而造成在实施的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现象。

因此,如何在社政教学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三维目标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

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就目前来说,关于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践与研究还不多。

因此,我们选取了中学七、八、九年级社政教学为研究的载体,以三维目标的构建与达成为研究的切入口,进行多角度地阐释三维目标在社政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多方位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力图让“三维目标”的落实成为社政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

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支撑。

布鲁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定技能以求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2、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两份《初中“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社政课堂追踪听课,了解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程度和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及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3、研究构建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要求。

即如何确定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训练点,挖掘情感因素或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渗透因子,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及方法。

具体有:

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是如何进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总结反思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地参与学习与探讨,教师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都有效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4、结合理论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

在各类研讨课、观摩课、随堂课上学习借鉴,提炼先进的做法,揣摩成功的案例,以充实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二)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本校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初步确立构建三维目标的理念和方法。

2、探寻社政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找到社政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初步形成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

3、通过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从新的视角整合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使之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丰富当代教学理论。

4、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对象:

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的编排特点,确定全校所有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全校社政任课教师人人参与。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检索了XX、中国学术期刊网等资源,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而对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有了更好的把握。

2、访谈法。

对部分社政任课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访谈提纲见附录一)。

3、观察法。

通过对历史与社会及思想品德课的听课,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情况,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的落实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4、问卷调查法。

对本校的社政任课教师、学生进行初中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问卷调查。

问卷使用自编教师问卷、学生问卷。

(问卷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附录四)

5、课堂行动研究:

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实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和准备、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9年5月——2009年6月

(1)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主题,明确各成员分工。

(2)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提高新课程的理论水平。

(3)搜集整理各方面相关资料,初步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开题准备。

2、研究阶段:

2009年7月——2010年7月

(1)参加有关课题研究的培训。

(见附录七)

(2)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两份《初中“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实践与研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程度和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及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与途径,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

(3)进行历史与社会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观摩、展示及研讨等活动;(研讨课安排见附录六)

(4)探索研究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

(5)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记录与整理教学的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论文。

3、总结阶段:

2010年8月——2010年10月

(1)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案例、课件等。

(3)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和落实。

然而,通过《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现状调查》、个别访谈及对社政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分析具体请见附录五附表1、附表2,个别访谈情况反馈具体见附录二)我们发现:

1、部分教师已开始关注“三维目标”

从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设计制定,普遍认为将三维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是积极适应新课程、课改,另一方面也是改变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格不健全、心理亚健康、高分低能、言行不一、道德模糊、缺失的需要。

2、如何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仍然存在缺失和遗憾

(1)知识与技能目标频临“失宠”。

知识与技能目标总体来说,教师比较重视,但也有极个别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似乎变得不重要了,于是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传统课堂教学只抓双基的极端走向放弃双基的极端,一些课听完总让人觉得心虚、失落,不知所云。

(2)过程与方法目标成了“花架子”。

一些教师依旧走老路,重视知识目标,划划背背,上课面面俱到,深怕遗漏哪个知识点。

而对于“过程与方法”则认为无关紧要,或者把“过程与方法”等同于课堂活动,认为只要课堂上多搞活动,就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活动的数量,而没有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出现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使得过程与方法目标脱离知识和技能目标,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脱离学生的发展,从而使“过程与方法”的价值、真缔丧失殆尽,成了一个“花架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虚晃一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么忽略,要么牵强附会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胡乱联系,在课上针对某一事件抒发一下情怀就算完成了。

没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过程与方法中渗透情感体验,而是用贴标签式的“告诉”来替代学生的情感体验,孤立、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凡此种种,都是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的表现。

分析这些现状,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一:

认识上的偏差

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以及三维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偏差。

有的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相互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在教学中往往有将三大教学目标割裂开来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也有教师认为能力、情感目标难以设计,定的高了遥不可及,丧失信心,定的低了唾手可得,失去兴趣。

认为知识目标易于落实,能力目标次之,情感目标难以落实且达成度不便检测。

知识目标可通过考试中的知识型试题检测,能力目标可通过分析题、探究题检测,前两个目标还可通过课堂教学回答问题判断达成情况,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不见、摸不着,且短期不能显现,很难检测。

原因二:

现有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

考试至今仍然是检验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传统而有效的手段。

根据考试评价来设计教学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知识和技能是外显的,可以通过量化来评价,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是一时无法评估的。

而且,就目前来说,试卷的命题者还很难命出适应新课标的试题,还大多采用唯一的答案来考察学生,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三维目标的检测。

面对不变的考试评价制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仍然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大多数的课堂可能呈现出的还是只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即使是对其它方面有所关注,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浅层面上。

原因三:

新课标弹性大,“三维目标”不好把握

虽然一些教师已经开始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但体现在学生身上最好的还是知识与技能,而情感与态度是最差的。

反映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掌握了理念,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但对如何真正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还摸不着头脑。

部分教师提出过去的教材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容易把握。

现在提出依标施教,即依据课标,用教材教,虽然比过去灵活多了,但教材图多,背景材料多,常常让人感觉无从着手,“三维目标”不好把握。

于是只好旧观念作新包装,情感与态度当调料,过程与方法作小装饰,知识与技能才是要做的菜肴。

原因四:

教学任务重,很多教师无暇顾及三维目标

一些教师认为社政课一般课时安排都比较紧,比如八年级每个星期只有四课时,一个教师要任教三个班甚至四个班的社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根本没时间去考虑三维目标的整合。

每节课教材容量大,课堂上有时只能以落实知识为主。

根本无暇顾及三维目标。

(二)策略探讨

透视课堂,反思现状,分析原因,我们课题组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社政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有:

1、加强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是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辩证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3)努力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

整合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

因此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

如,在“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中的3-5规定:

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主动参与”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讨论”“体验”则体现过程和方法。

因此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2、以三维目标引领备课

教案的设计与书写,是课前的准备,如果课前的准备没有“三维目标”,那它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1)在教案设计中凸现“三维目标”

就社政学科来讲,对每个学段、每个内容领域、每个章节,到每一节课,都要对三维目标有总体的把握。

具体备课时,我们觉得老师要考虑:

首先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技能;其次这节课让学生怎样学--过程与方法;最后这节课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备课,教师脑中有一个整体意识,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实施就更有效。

当然,因不同课时的学习内容有差异,还应该有所侧重。

如七上社会《大洲大洋》教学,应着重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如七上社会《综合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等课要重视关注过程与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些课则较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如七下历史与社会《合理的购物方式》,七上思品《我和父母》等。

在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时段里,对“三维目标”也应有不同层次的定位。

(2)明确确立三维目标的依据

那么,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课时的三维目标呢?

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认真解读课标,深刻领会课标内涵,掌握三维目标表述方式的基本格式,即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要求(表现程度)。

其次,分析教学内容,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

把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

最后,切实了解学生情况,力求做到“十知道”:

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

例如:

在集体备课《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看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处理》这一课时,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立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梳理和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政策和措施,了解民族政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多种民族政策及各自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民族政策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学会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不同的民族政策。

2、主要通过防御政策与怀柔政策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同影响,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认识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3、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完善三维目标

实践三维目标的落脚点,关键还在课堂教学。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实施知识与技能目标,要以教学大纲为根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领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注重知识间的纵横交错,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使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的提升,让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落实基础知识

案例: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教师首先投影出示导学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完成导学题。

导学题如下:

⑴列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交战双方、主要战役

⑵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⑶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⑷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阅读后,让学生先对这些导学题逐一进行解答。

并把有关的知识转化成下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交战双方

著名战役

爆发原因

战争性质

战争结果

战争影响

评析:

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课堂学习的起始和技能能培养的起点。

通过对教材的基础知识的处理,以导学题的形式出现,并把有关知识列表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归纳,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及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

案例: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片段,

师:

西周的“乐”制度严格区分了不同贵族的等级差别,而其“礼”制度更是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具体、细致地规范、区分贵族的身份地位。

甚至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也有不同的礼遇

连一连:

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

 

师:

另外西周的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的服饰,巾、帻则是一般人的服饰。

(向学生呈现周朝时不同级别的人所戴的服饰也不一样)

师:

可见在西周贵族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受到“礼”的严格规范限制。

评析:

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首先要学生理解知识,只有理解知识了才可以快速地去接受知识。

就本课时来说,学生对古代的礼乐感觉是陌生而又遥远的,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走近相关的知识呢?

向学生呈现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也有不同的礼遇以及不同级别的人所戴的服饰也不一样的现象,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理解了礼乐制度的等级现象,从而使教学中的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的传达和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案例:

《帝国新政》,这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唐太宗统治期间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理解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教师首先从“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完善制度”四个方面逐个分析唐太宗是如何着手治理国家的。

最后让学生归纳一下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

师总结板书:

一、正确处理君民关系:

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二、正确处理君臣关系:

善于纳谏,善于用人

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各民族一视同仁

四、完善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

评析:

通过最后的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使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④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实现知识内化

案例: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学,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训练题:

1、某消费者购买了一个压力热水瓶。

一次使用时发生爆炸,将其左眼刺伤,导致失明。

经鉴定该瓶存在设计缺陷。

消费者向销售者索赔,未果。

后又向法院提起诉讼。

获赔医药费和3.8万元损失费。

问:

该材料说明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2、2004年1月12日,消费者李某来到葫芦岛市新城区一家美容美发店染发,由于咨询各种染发剂的价格和性能等方面情况时间稍长,店主便有些不耐烦了,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

不料想店主居然用贬损的语言对李某说:

“想用好的就多花钱,用不起好的,舍不得花钱就别来,没有钱,还想美?

”一气之下,李某来到附近的龙港区工商管理所进行了投诉。

问:

这则案例中的店主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评析: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和教学目的来设置有针对性和基础性的课堂练习。

本课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