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63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田敏

1、石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外辐射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2.通过辐射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五、授课时间:

六、 教学时间:

2课时 

七、 教学教程: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1.初读课文

2.抓住特征指导分析2.分析石榴的特征

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3.领会文章的中心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作

1.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

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

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

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并积累词语。

1.观察讲台上的石榴,先请这盆石榴的主人

向大家介绍有关石榴的情况,然后请熟悉

石榴的学生向同学们补充介绍石榴的有

关情况。

2.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从任意方面进行

口头作文,并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关于石榴的文字材料和刚才同

学的介绍,归纳石榴的特点。

比如:

①夏季开花,花多呈红色,也有黄

色和白色。

②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

③种子的肉质层可以加工成清凉饮料。

④花供观赏。

⑤果皮可入药,味酸涩,可

以止血、驱虫,主要用于治疗久泻久痢、

虫积腹痛等症等等。

4.学生初步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抓住石

榴的哪些特点来写?

积累词语

二、抓住特征。

分析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

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1.学生朗读、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

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并体会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在描写中

的作用。

2.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

寄托情怀。

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

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

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3.分析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

天的心脏”。

①从花的色彩和外形上做比喻。

②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

“内在”特征的角度来打比方。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

在石榴众多

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

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1.学生阅读背景材料。

、.

2.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了解此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

头。

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

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也

只有石榴这种不怕威压、坚贞刚勇、

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

.共鸣。

结尾处“禁不住唾津的潜溢

了”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

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3.通读课文。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参考

石榴郭沫若

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

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课外材料1.通过阅读来体会抓住事物特征,寄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学生写作2.学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抒情散文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怀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1.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思考:

作者

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寄寓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荔枝蜜》片段。

比较两篇文章

的结尾,思考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

都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某种信

念和追求。

这里要求学生发现其中

的相似之处)

二、写作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

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进行描写。

自拟题目对一种熟悉的植

物做写作练习。

如:

柳树的依依多情;

松树的四季常青;秋菊的傲霜盛开等

等。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板书设计参考

抓住事物特征寄托自己感情

本课总结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著作。

2.从《石榴》一文看郭沫若其人。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

2.“破口大笑”一词有何妙处?

3.“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物:

形态美(外)   精神美(内)                              

志:

美好情操    民族气节   必胜信念                      

语言:

(修辞效果   情感  用词准确等)

教学反思

2、海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乡愁”的内蕴。

二、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

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五、授课时间:

六、 教学时间:

2课时 

七、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

轻飔(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明确:

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参考:

(1)故乡的小燕子:

①活动背景:

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

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

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2)海上的小燕子:

①活动背景:

绝美的海天;②外形:

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

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

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

①相同点:

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

②不同点:

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明确:

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

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3、结合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附:

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

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

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

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

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

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

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

“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

“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融融泄泄”。

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

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

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

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

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

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

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

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

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语文读本》)

 

五、布置作业

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

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附:

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教学反思

3、白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3.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白鹅”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突破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五、授课时间:

六、 教学时间:

2课时 

七、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诗歌导入课文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

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

(提示:

从鹅的生活习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诱思导学.梳理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

  

2.幻灯片出示生字词,请学生认读、理解。

  

3.请学生思考: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

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三、本课小结《白鹅》抓住白鹅的傲慢的特点,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参考  

高傲:

  

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研析,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

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

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

去掉文中写鸭:

狗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

为什么?

  

2.教师总结:

我们一起分析“白鹅”高傲的特点,知道作者是用比较手法突出白鹅特点的。

那我们怎样运用比较写一事物呢?

    ’  

二、辐射阅读。

拓展延伸  

1.教师发阅读材料《杨柳树》、《苏州园林》、《狗獾》片断。

请学生思考:

  

  

(1)选文和原文在写法上有何共同之处。

前两篇选文中的事物特点分别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一特点的?

这样写有何好处?

结合选文具体谈—谈。

  

(2)狗獾和前两篇在比较的运用手法中有什么不同,从三篇选文和原文中说说运用比较突出事物应注意些什么?

  

2.请学生谈一谈: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

说说原因。

  

(2)你觉得如何才能使你的描写语言更生动?

  

3.请学生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最好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4.请学生读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三、本课小结      

  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

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

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四、、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观察身边的动物,写动物日记。

  

2.建议学生定期收看《人与自然》节目,写出收看随想。

  

五、板书设计参考  

有贡献  

物质是:

下蛋  

精神上:

增添乐趣

教学反思

4、鹤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欣反复诵读课文,从中体会情感.

2、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生动的描写.

3、体会本文拟人句的特色,积累文学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理解鹤群所表现出的精神美.

2、理解本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精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感悟鹤群所表现出的精神美.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理解鹤群所表现出的精神美.

2、理解本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精神美.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五、授课时间:

六、 教学时间:

1课时 

七、 教学教程:

 

(一) 导入新课

1、简单介绍有关《鹤》的资料:

鹤是一种形似鹭和鹳的大型涉禽,全世界有15种,中国占了9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顶鹤,其次还有灰鹤、白鹤等。

(出示丹顶鹤、灰鹤的图片)

2、了解作者:

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3、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请几个学生朗读课文的生字词)

(二)课文分析

说明:

课文集中对空中飞过的一群鹤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鹤群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全篇是按“谈论鹤群――观看鹤群――祝福鹤群”的顺序来写的。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1、思考:

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

谈论鹤群。

第二段(3-28自然段):

观看鹤群。

第三段(29-30自然段):

祝福鹤群。

2、思考:

课文的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作者写了哪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A鹤群翔空(4-12);B鹤鹰大战(13-20)C 救助伤鹤(21-28)

3、思考:

在文章中划出表现鹤群翔空的语句。

(a南侧蜿蜒群山的苍穹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

  B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C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调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D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优哉游哉翱翔高空。

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E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的漩涡,缓缓升腾。

4、思考:

在文章中划出表现鹤群博击苍鹰的语句。

(a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嘓-嘓-嘓-”的啼鸣声。

B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C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极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D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银光闪烁。

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耀眼。

5、思考:

在文章中划出鹤群救助同伴的语句。

(a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旋即降落到看来已经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好像为伙伴加油打气。

B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

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

C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队列。

6、 思考:

归纳中心思想:

(请同学归纳)

课文通过写鹤群的形态美与精神美,热情歌颂了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7、思考:

归纳写作特色。

  A从结构上来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例如:

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的;描写鹤群着重从三个场面描写,鹤群翔空-鹤鹰大战-救助伤鹤,但是重点又放在了鹤鹰大战。

   B从写法特点来看,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鹤群进行生动的描写。

例如,“鹤群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

”“说时迟,那时快,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

”等等。

  C把鹤放在群体中描写,突出表现鹤地“团队精神”。

         

8、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16-19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一个能概括大意的句子,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2)文中的苍鹰“壮勇剽悍”、”敏捷悠然”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中点出了苍鹰无法取胜只好退出的原因的句子是:

(4)这场战斗给了你什么启示?

谈谈你的理解。

六  板书设计

鹤   群

       江口涣

 谈论鹤群

          鹤群翔空―队形美、姿态美(外在美)―喜悦、赞美之情

时间顺序:

观看鹤群――鹤鹰大战―亲情美、协作美(内涵美)―敬佩、赞叹之情

      救助伤鹤-亲情美、合作美(内涵美)-惆怅、牵挂之情

祝福鹤群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