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43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拿来主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docx

《拿来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拿来主义.docx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

(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

(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

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

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

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

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

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

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

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

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

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

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

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

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其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

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何为之?

见注释。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怎样?

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

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

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

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

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

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

“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

”下联是李的: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

”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

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

自诩是太阳中国:

——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答案是:

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

(略)

 

板书:

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

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

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

出路在哪里?

只要实行拿来主义!

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

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

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

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

(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嬉笑怒骂皆文章”。

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布置作业: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

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记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

冯说:

“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

冯说的是什么意思?

(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

(用的比喻。

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

这就叫作家!

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

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

这是哪三类人?

填表。

“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

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

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

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

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

“大宅子”比喻什么?

(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

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

对这“大宅子”怎么办?

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

填表: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

 

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

 

孱头: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十足的懦夫)

 

浑蛋: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废物: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

),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

 

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略)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提问:

“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

 

我觉得大家见过的。

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

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

(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

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

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

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

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

(打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只是空气吗?

(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

 

怎么办?

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

(1、有愤然关上窗子)

 

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

(孱头、混蛋)

 

(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

(安上纱窗)

 

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3、第10段:

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

其内容是:

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

总结全文。

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

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

(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

另一分法也可:

1/2/3、4。

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