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64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docx

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

2012年科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

探究专题练习

1.某科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

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甲认为:

可能是NaCl、Na2CO3、Ca(OH)2乙认为:

可能是NaCl、NaOH、Na2CO3

丙认为:

可能是NaCl、NaOH、Ca(OH)2丁认为:

可能是NaCl、NaOH

(2)【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理由是▲。

(3)【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现象是▲,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4)【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

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2.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小向同学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乙所示的I-U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瓦。

(3)小勇同学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已知Fe(OH)2是白色絮状沉淀,并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

右图为Fe(OH)2制备实验的改进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到生成的Fe(OH)2白色絮状沉淀。

(1)A试管中反应开始时,打开止水夹,B试管中看到的现

象是▲。

(2)若要在该装置中得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并在一定时间内放置被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3)写出该装置中生成的Fe(OH)2的化学方程式▲。

4.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

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

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

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

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

时,小明可以通过观察▲分析金属棒受热

时长度的变化。

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

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作用。

(3)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

5.在高温下炽热的炭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混合气体。

为了检验该混合气体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1)请写出D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

(2)将该棍合气体通过装置A.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馄合气体中含有气体;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3)为了检验该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气体,请从上述四个装置中选出合适的装置,选出的装置连接顺序(用装置编号表示,装置不重复使用):

混合气体→

6.某校同学为了探究金属热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他们选择了蓄电池、两只电流表A1和A2(大量程均为0~0.6A)、滑动变阻器R1、定值电阻R0=30欧、控温装置、开关等器材,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并进行了有关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

t/℃

0

10

20

30

40

50

R0/欧

30

40

50

60

90

140

(1)根据图甲的电路图进行实物线路连接(控温装置未画出),现在还有一条导线没有连接,在答题纸的图丙中,请你用钢笔或签字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它连上。

(2)某次实验中电流表A1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为▲安。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金属热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减小”或“增大”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在某一温度下,电流表Al的读数为0.26安,电流表A2的读数为0.18

安,此时金属热电阻的阻值为▲欧。

(5)若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某一个电阻发生故障造成电流表A1有示数、电流表A2无示数,则发生的故障可能有▲。

]

7.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

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

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8.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

a.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

b.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

c.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1)如果猜想a成立,写出气体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猜想b成立,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

 

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

ABCDE

(第33题图)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

(4)有同学提出:

从简约装置、节约

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上图装置

可进行改进,去掉A、B、C装置,

澄清石灰水

DE

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同样可以探究

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

请你写出

其实验操作过程(写出操作步骤,

不需要写出现象和结论)▲。

9.小华为了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甲乙

(第32题图)

(第32题图)

实验甲:

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实验乙:

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1)要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应选用   ▲  图。

(填“甲”、“乙”)

(2)甲、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3)这个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

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

(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酚酞试液滴入溶液变红色来判断溶液呈碱性

10.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

a.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

b.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

c.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1)如果猜想a成立,写出气体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猜想b成立,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

 

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

ABCDE

(第33题图)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

(4)有同学提出:

从简约装置、节约

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上图装置

可进行改进,去掉A、B、C装置,

澄清石灰水

DE

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同样可以探究

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

请你写出

其实验操作过程(写出操作步骤,

不需要写出现象和结论)▲。

(第33题图)

11.小金、小丽在进行“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时,电源电压为3伏恒定不变,他们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小金实验时使用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

较暗,移动滑动变阻器金属滑片,小灯泡亮度不变。

如果实验中所用的滑动变阻器如图乙所示,你认为甲乙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将滑动变阻器的▲(第34题图)

(用字母表示)两接线柱连入到电路所引起的。

②正确连接后,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数据并回答: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伏

0.5

1.0

1.5

2.0

2.5

2.8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安

0.08

0.10

0.14

0.18

0.20

0.22

小灯泡的发光亮度

不发光

很暗

较暗

较亮

正常发光

很亮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小灯泡实际功率与其发光亮度之间的关系是▲。

(2)小丽使用的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0伏。

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过程中,小灯泡灯丝突然烧断了,她立即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其示数分别为:

▲。

12.螺蛳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味美价廉的一道菜。

有一天小明在吃

螺蛳的过程中,爱探究的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有关螺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答吗?

(1)螺蛳壳的主要成分是否和鸡蛋壳一样,也是碳酸盐呢?

小明可以向螺蛳壳表面滴加稀盐酸,

如能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的气体,则证明其成分是碳酸盐。

(2)螺蛳生活在水底,一般以水中的浮游小生物为食。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螺蛳应该属

于▲。

螺蛳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它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主要是在▲中被消化吸收。

(3)小明发现几个没有被剪掉“屁股”的螺蛳,无论他如何用力,都不能把里面的肉吸出来。

对此你的解释是▲。

(4)小明还想起科学课上,老师在讲传染病时,曾说起过一种与螺蛳类似的钉螺,它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人一旦接触了寄生有血吸虫的钉螺,就有可能感染上血吸虫病。

该病具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等特点,属于体表传染病。

13.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学习、生活经验: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夏天,将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腐烂。

说明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反应快慢(反应速率)有影响。

那么,浓度和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1)提出假设:

a.浓度越大,化学反应越快;b.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

(2)设计方案:

同学们利用铁粉和盐酸反应来探究上述问题,设计了下列3组实验。

 

组别

温度/℃

铁粉质量/g

盐酸的质量分数和体积

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

1

10

2.8

10%、50mL

2

10

2.8

20%、50mL

3

20

2.8

10%、50mL

(3)分析探究:

将铁粉加入到盛盐酸的烧杯中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哪两组实验用来探究“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的假设?

▲。

(4)讨论反思:

事实上,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反应物的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

请你解释“盐酸浓度越大,与铁粉反应越快”的原因▲。

14.有A、B、C、D四种白色粉末(均为纯净物),已知它们是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钠、硝酸钾中的一种。

京京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与现象记录如下:

第1步:

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入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毫升,充分振荡后静置。

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

第2步:

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人适量的稀盐酸,只有盛放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

第3步:

重新取少量B和C的粉末分别放人另取的2支洁净试管中.各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分别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结果盛放B的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盛放C的试管中无明显变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可知:

B是▲。

(2)第1步实验设计的预期现象是“四支试管中只有一支底部有固体存在……”。

实验结果是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你认为其余三支试管底部有固体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3)写出D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第3步实验为什么不可以在第2步的试管中继续进行,而要重新取样后再继续实验?

▲。

15.某校同学为了探究金属热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他们选择了蓄电池、两只电流表A1和A2(大量程均为0~0.6A)、滑动变阻器R1、定值电阻R0=30欧、控温装置、开关等器材,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并进行了有关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

t/℃

0

10

20

30

40

50

R0/欧

30

40

50

60

90

140

(1)根据图甲的电路图进行实物线路连接(控温装置未画出),现在还有一条导线没有连接,在答题纸的图丙中,请你用钢笔或签字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它连上。

(2)某次实验中电流表A1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为▲安。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金属热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减小”或“增大”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在某一温度下,电流表Al的读数为0.26安,电流表A2的读数为0.18

安,此时金属热电阻的阻值为▲欧。

(5)若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某一个电阻发生故障造成电流表A1有示数、电流表A2无示数,则发生的故障可能有▲。

16.小明同学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电路图与实物图如图所示。

已知电源电压和电阻R1的阻值均恒定,电流表A的量程为0~0.6安,电压表V1的量程为0~3伏,电压表V2的量程为0~15伏,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50Ω1A”的字样。

(1)小明按电路图将实物连接起来,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端(填“左”或“右”)。

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A与电压表V1的示数为零,电压表V2的示数不为零,若是电路中的电阻R1或滑动变阻器R2发生故障。

则故障是▲;

(2)排除故障后,继续进行实验,记录电流表A与电压表V1的示数,得到一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得结论:

当导体的阻值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

与电压成▲比;

(3)实验中,记录电流表A与电压表V2的示数,得到一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作出U-I图线(实线部分),如图所示。

则该实验中,在保证实验器材安全的前提下,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安。

17.为了探究pH是不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

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

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液。

步骤二:

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不同的盐酸溶液3毫升,使1-3号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3.0,4.5,6.0。

步骤三:

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l毫升相同的稀释唾液(唾液的浓度满足本实验的要求).摇匀后,放人37℃恒温水浴箱中3分钟。

步骤四:

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人1滴碘液,然后摇匀。

步骤五:

观察并对比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预期与结论:

①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则pH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②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不相同,则pH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3支试管都要选择37。

C,并且恒温?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花盆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①取4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土壤,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同的4块。

每块马铃薯上都带有芽眼。

将这4块马铃薯分别埋进4个花盆的土壤中,处于适宜的、相同的深度。

  ③将这4个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见表),进行观察并记录。

 请问:

(1)从新陈代谢的角度分析。

马铃薯不断长大,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结果(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将1号和3号花盆进行比较,可以研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这个实验在设计上还存在一些缺陷,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19.小金、小丽在进行“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时,电源电压为3伏恒定不变,他们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小金实验时使用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

较暗,移动滑动变阻器金属滑片,小灯泡亮度不变。

如果实验中所用的滑动变阻器如图乙所示,你认为甲乙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将滑动变阻器的▲(第34题图)

(用字母表示)两接线柱连入到电路所引起的。

②正确连接后,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数据并回答: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伏

0.5

1.0

1.5

2.0

2.5

2.8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安

0.08

0.10

0.14

0.18

0.20

0.22

小灯泡的发光亮度

不发光

很暗

较暗

较亮

正常发光

很亮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小灯泡实际功率与其发光亮度之间的关系是▲。

(2)小丽使用的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0伏。

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过程中,小灯泡灯丝突然烧断了,她立即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其示数分别为:

▲。

20.热敏电阻在现代自动控制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校的科学兴趣小组对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进行研究。

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得热敏电阻Rx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温度(℃)

电压(V)

电流(A)

阻值(Ω)

1

20

2.8

0.14

20

2

30

2.8

0:

16

17.5

3

40

2.7

0.20

13.5

4

50

2.6

0.26

10

(1)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

(2)某次实验中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所示

(电流表的量程为0.6安),则它的示数为

21.小强看到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工人要将油桶搬运上汽车,常常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小强想:

为什么不直接将油桶抬上车呢?

难道这样做可以省力吗?

小强带着疑问去查阅有关资料后了解到:

用斜面搬运同一物体时的推力大小跟斜面长度、斜面高度、斜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小强根据以上查阅的资料提出了一个探究的问题:

沿斜面推力的大小与斜面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1)你认为小强探究搬运同一物体时沿斜面推力的大小与斜面长度的关系时,应控制的变量

有▲。

(2)小强选用了一把弹簧秤、一块8N的长方体重物、五块长度不同的由同种材料做成的光滑木板,按如下图所示进行了实验,实验时控制斜面高度为0.2m不变。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物重G/N

斜面高h/m

弹簧称示数F/N

斜面长L/m

1

8

0.2

4.0

0.4

2

8

0.2

2.0

0.8

3

8

0.2

1.6

1.0

4

8

0.2

1.0

1.6

5

8

0.2

0.8

2.0

 

分析实验数据,小强得到的结论是:

▲。

(3)下列四个图中,你认为哪个图能正确表示F与L的关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