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06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06 淮阴侯列传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06淮阴侯列传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06淮阴侯列传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歌的容量很大,区区二十八个字,简直涵盖了一部《淮阴侯列传》。

开头两句说,汉王刘邦虽然筑拜将坛,拜韩信为大将,对他极度重用,但是,韩信已经遭到深深的疑忌。

三、四两句说:

若知道刘邦和勾践一样,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狠心屠戮功臣,韩信(将军)应该像范蠡那样早早地离开。

隆准,高鼻子,指刘邦;鸟喙,指勾践(越王长颈鸟喙);五湖心,指急流勇退之心。

诗中通过用典、述史、刻画、议论等多种手段,把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讲得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从中悟解咏史诗的作法。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辎重(zī)裨将(pí)晨炊蓐食(rù)

拊循(fǔ)绐(d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晨炊蓐食(“蓐”同“褥”)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6)上怒曰:

“亨之。

”(“亨”同“烹”)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食

(2)厌

(3)差

(4)置

(5)夷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古义:

平民,百姓。

今义:

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

古义:

仔细考虑。

今义:

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

古义:

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判断句)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判断句)

译文:

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

译文:

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

(被动句)

译文:

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译文:

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6)使人人自为战。

(宾语前置句)

译文:

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

(主谓倒装句)

译文:

煮死我,冤枉啊!

(9)坚营勿与战。

(省略句)

译文:

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

(省略句)

译文:

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常识·速览]

一代名将,旷世功臣

韩信(?

-196),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潍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淮阴侯列传》用文学化的叙事模式,生动地叙述了这位传奇人物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的一生,堪称绝唱。

[整体·探究]

1.开篇叙述韩信为布衣时的三件生活琐事,反映了他早年怎样的性格?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故事

性格

作者意图

怒绝亭长

屈辱之中的自尊

①运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②性格决定命运:

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酿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漂母饭信

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

坚忍,忍辱负重

2.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描写井陉口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

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②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3.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

(1)“互见法”的运用:

本文对刘邦、吕后、萧何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

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

“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4)精彩的场面描写:

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弘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

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

井陉口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

4.韩信为什么会被害?

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答案】

(1)①功高震主;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2)司马迁借韩信这类“英雄悲剧”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之间,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始而相存,继而相戒,终于无情杀功臣,这是普遍规律。

这是由那个社会君主专制、独裁决定的。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如何理解太史公论赞中“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答案】 表面上是批评韩信,其实是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

司马迁将愤激之意深蕴在这段反语之中。

他对英雄壮士戎马一生却冤屈而终,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

2.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冤哉亨也!

译文:

                                    

                                    

(2)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译文:

                                    

                                    

【答案】

(1)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2)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3.上题第一个句子翻译方式比较特殊,从语法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答案】 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

1.定义: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一般规律: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十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

语气强烈的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疑问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1)形容词谓语的前置。

这一类主要出现在感叹句中,在主谓倒装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在称赞弟子颜回,是为了强调颜回的贤德。

可以翻译为“颜回真是个贤德的人啊!

(2)名词谓语的前置。

这一类在感叹句中较多,疑问句里也有。

如:

君子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在评论子贱,是为了强调子贱的言行有君子风范。

可以翻译为“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3)(疑问)代词谓语的前置。

这种情况只在疑问句中出现,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这是张良问沛公的一句话。

把“谁”提到主语之前,可见张良急切地想知道出谋划策的人。

可以翻译为“给大王出此计策的人是谁呢?

  

市人笑出胯下,韩信负侯王之器

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并当众侮辱他说: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两腿间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韩信初投项羽义军,未受重用,遂奔刘邦,受拜大将军。

他率部队纵横沙场,屡建奇功,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侯,并成为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贫穷过,曾经屈辱地生活过,但这并不影响他以后成为一位战神。

过去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那只代表过去,并不代表未来。

灰尘掩盖不了光芒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以用于“忍辱负重”“大丈夫能屈能伸”“是金子总会发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气与自信”“梦想的力量”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华天:

一个人一匹马,孤独而荣耀着

8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骑士华天以填补空白的方式参加了马术三项赛。

尽管他和他的马因跨越障碍时摔倒而未能完成比赛,但历史已经记下他这一永载史册的参赛经历。

时隔8年,华天带着他的新坐骑“堂·热内卢”再次来到奥运赛场。

这一次,明显成熟起来的华天和他的坐骑收获了里约奥运会马术三项赛第八名,而这也是中国马术征战奥运所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以一己之力填补中国马术运动的空白,华天一路走来并不轻松。

中英混血的华天放弃了英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才获得了代表中国队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作为国际历史悠久、国内开展有限的马术项目,华天及其团队尝试在奥运赛场展示中国马术,注定意味着更多艰难、更多投入。

纵有千难万难,相比于如愿纵马驰骋在奥运赛场,一切付出都变得意义非凡。

这样的追梦历程,也在促动华天不断加深对参赛奥运的基本理解:

“在奥运会赛场上比赛的感觉已经非常美妙,这是我的目标和动力,而奖项只是锦上添花。

【媒评文摘】 其实,华天的追梦故事已经深深打动了很多爱马人,而华天的追梦旅途也已经有了意向越来越明确的同行者。

或许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在征战奥运的中国马术队名单里就不会只有华天一个人的名字。

——新浪网

韩信悲剧之谜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韩信庙》一诗中写道: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世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这首诗不仅概括了韩信之死的原因,而且揭示了笼罩中国历史上空几千年的一个循环怪圈:

功高不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登坛拜将,建功立勋,人之所欲,但随之而来就要面对君主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危险,以至于人人陷入矛盾恐惧之中。

历史上,文种、白起、李牧、韩信、岳飞等都因此冤死。

对此,姑且称之为“韩信现象”。

韩信悲剧的产生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

此种制度为家天下,君主一人说算,“朕即国家,国家即朕”,赏罚由心,爵禄随己。

用到你时,你得为我卖命出力,我成功后如认为你有威胁,就要无故置你于死地而没商量。

二是君主个人品德原因。

封建君主并非都诛杀功臣。

如汉光武帝刘秀,明达宽容,从未诛杀功臣;宋太祖赵匡胤虽搞了“杯酒释兵权”来剥夺功臣权位,但并未从肉体上消灭,而且订下了大臣上书言论不犯死罪的规定,这是相当开明的,像后一条只有现代民主国家才能办到,实在难能可贵。

但像越王勾践杀文种,汉高祖杀韩信,宋高宗杀岳飞等,就属于君主个人的品性问题了。

还要指出一点,吕后一妇人,地位再高,怎敢擅杀功高位重的开国元勋韩信?

既囚韩信,为何不待刘邦回来再做处理而匆忙杀害?

定是刘邦临出征时暗中授意吕后,造成与己无关又是事起仓促的假象。

此事干得太符合刘邦性格了。

三是韩信自己的失误。

韩信的人品是不错的,他知恩图报,不信拉拢,忠于刘邦;在封楚王后衣锦还乡时,找到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赐千金”,又将对他有胯下之辱的淮阴社会地赖封为“中尉”,表现了宽宏大度的“国士”(萧何评价韩信)之风。

年轻时深思好学,揣摩兵法,志向远大。

“母死,贫无以葬”,但仍“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再加上他那辉煌的军事业绩,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千载之下,令人企羡景仰而同情。

但他在刘邦危急时求封楚王,垓下会战前,不得刘邦裂地分封的许诺则按兵不动,无疑为刘邦日后对自己秋后算账埋下了祸因。

仅这两笔账,足够其死。

刘邦建国后,韩信虽已失去兵权,封侯归第。

但其“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却心怀怏怏,刘邦怎能不知?

加之刘邦此时已年过花甲,重病在身,估计韩信此时年不过五十,刘邦身后怎能放心?

以封建专制帝王惯有之品性伎俩,韩信不死,已不可能。

“韩信现象”是可怕的,此怪圈一直循环了几千年,冤死英杰无数,阻碍历史进步。

如何避免此种现象?

首先要从根本制度上解决,要从民主为出发点构建体制保证,使之对人的处理,不能由最高掌权者一人说算。

其次要以法律为准绳,避免人治。

第三要靠科学态度,要允许用时间和实践来验证人。

不如此,即使现代社会也会出现冤案,像二战前,希特勒为除掉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杰出战将,伪造证据,斯大林轻信,不做深入调查,不搞科学鉴定,不给时间检验,迅速予以处决,正中希特勒奸计。

但这是轻信不调查造成的冤案,与勾践、汉高祖及宋高宗等人杀文种、韩信、岳飞等或“鸟尽弓藏”除功臣,或以“莫须有”罪名有意诛杀无辜功臣的历史恶性怪圈循环又自有区别。

愿历史怪圈不再循环。

【精要赏析】 文章从刘禹锡的诗谈起,提出问题——“韩信现象”,即笼罩中国历史上空几千年的一个循环怪圈:

功高不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然后,从三个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产生韩信悲剧的根源所在,可谓分析到位,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最后作者就“韩信现象”进行反思并获得启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文结构完整,形式典范,值得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学习借鉴。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69】

A.数月,亭长妻患之  患:

厌恶

B.众辱之曰众:

众人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

悬赏

D.与语,大说之说:

同“悦”,喜欢,高兴

【解析】 B项,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答案】 B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C.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D.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解析】 A项,“萆”同“蔽”,隐蔽;B项,“详”同“佯”,假装;C项,“党”同“倘”,倘若。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70】

例句:

欲东下井陉击赵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羞与绛、灌等列

D.亭长妻患之

【解析】 例句名词作状语,向东;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使动用法,使退避;C项,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D项,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答案】 A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B.愿君留意臣之计

C.然乃行营高敞地

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解析】 A项,古义:

百姓;今义:

粗布衣服。

B项,古义:

考虑;今义:

注意,小心。

C项,古义:

谋求;今义:

出征时的军营。

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不属于主谓倒装句式的一句是(  )

【导学号:

09592071】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信死亦何言

D.冤哉亨也

【解析】 A、D两项都是主谓倒装句;B项,既是主谓倒装句,又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导学号:

09592072】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

“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甘罗曰: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曰:

“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

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明知:

明明知道

B.令装治行治行:

准备出发

C.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有日:

有一天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

不同的缘故

【解析】 A项,明知:

确实知道。

C项,有日:

确定了日期。

D项,异故:

别的缘故。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B.秦归燕太子

C.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D.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

【解析】 D项“相”是名词作动词,担任国相。

“行”“归”“广”均是使动用法。

【答案】 D

8.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王“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臣请行之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 此题最好用排除法。

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

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